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社會一大發展課題
主持人:黨的十七大閉幕了。這次會議不僅為今后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期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在思想理論上也有新的飛躍。今天,我們還是就一個關乎民生的大話題來談談,這就是本次會議提到的一個重要內容———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我知道,你們在這方面有不少研究,對此有什么看法?
夏鋒: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表示,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預見,這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大非常重要的課題。
公共服務的屬性,決定了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角色和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所代表的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無論是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還是社會保障以及公共就業等方面的城鄉差距,區域、性別差距,都與政府在這方面的作為有關。
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的正式提出,是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黨的第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了更詳盡的闡述。可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經成為中國政府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導原則。
主持人:能否解釋一下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夏鋒:所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實質在于政府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就是要讓全體社會成員享受水平大致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首先,我們不要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誤解為公共服務的平均化,其本質內涵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有全國統一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說,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可以有一定的差別,但制度建設應當追求統一。
比如說,城市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也在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可以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實際來確定,但在制度設計上必須統一。
其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不排斥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比如醫療衛生服務,在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必須有均等化制度安排,但如果你家庭生活情況很好,要接受更好、更高級的醫療服務,那就超出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
再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要將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緩解三大差距中將發揮重大作用
主持人:那么,為什么我們現在要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這樣一個政府政策思路背景是什么?
夏鋒:改革開放29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在這29年里,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增長速度,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9406.8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近57倍,人均GDP從2000年的7858元增加到2006年15973元,達到了中等收入發達國家水平;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45%,由1978年的1132.26億元增加到38730.62億元,增長了33倍;代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6年的35.8%和43%,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
這些成就被世界譽為“中國經濟增長奇跡”。
然而,與此同時,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這“三大差距”也不斷呈擴大趨勢,造成了復雜的、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且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主要威脅。時下,廣大社會成員對縮小“三大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強烈、更為迫切。
另一方面,我國現在也具備了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時機和條件。目前,我國財政每年增長差不多接近1萬億,還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而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這兩項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支出每年大概在千億以內。因此,政府已經有能力來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應當說,現在是擴大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型財政建設的最好時機。換一個角度看,現在我們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這個問題,充分估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緩解“三大差距”中的重大作用,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證。
據有關研究機構對西北四省(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和江、浙兩省調研情況看,由于各種自然條件的局限,西部地區要在短時間內在經濟總量上趕上東南沿海地區,并不現實。問題在于,“因教育程度低致貧”和“因病返貧”在西部農村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成為制約西部地區脫貧的直接因素。因此,縮小區域收入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同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著力點”應當放到縮小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之間的過大差距。一項對專家的問卷調查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56.3%的專家認為“著力點”應當放到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上。
近些年,基本公共服務個人承擔的費用上漲太快,大大超過了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這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為城鎮困難群體提供義務教育、公共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不僅可以直接緩解并縮小貧富差距,還可以通過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增強其獲取收入的能力。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所言,貧困是對個人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更好的教育、培訓和衛生保健不僅提高個人生活質量,而且通過提高其能力使其免于陷入貧困。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在宏觀上要有戰略規劃和安排
主持人:顯然,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肩負著重擔。在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又該做些什么呢?
夏鋒:是的,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擔負著主要責任。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談,一個是政策與規劃。也就是宏觀方面,需要有戰略眼光,戰略安排。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充分體現公平正義。
第一,將公共利益作為公共政策選擇的首要價值取向。孫立平教授說,我國已經進入“利益博弈時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出現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超越局部利益,把公共利益作為首要價值取向。這就要求政府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基本原則,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第二,公共政策的制定要防止利益部門化傾向。為防止以部門利益影響公共利益,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推進相關立法進程,規范部門職責;積極推行立法回避制度,確保立法程序公正;建立公共政策的咨詢制度,確保公共政策的科學性。
第三,公共政策的實施要防止“走形變樣”。在加強公共政策統一規劃的同時,對公共政策的執行結果實行嚴格的行政問責。防止政策執行過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確保公共政策在執行中實現既定目標。
其次,應制定全國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規劃。
考慮到中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仍在拉大的現實,應盡快著手在全國范圍內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戰略規劃和實施策略,統籌安排、系統規劃,分步驟地推進:
第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全國最低標準,設置明確的時間表,使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全體社會成員,并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施進度和保障措施。
第二,在正視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先行在全國統一制度安排,解決不同省(市)、不同部門各自制訂政策,政策口徑不統一、方向不明確,跨城鄉、區域對接困難的問題。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在微觀上有兩件事要做
主持人:那么,在微觀方面呢?微觀方面政府又該做些什么呢?
夏鋒:微觀方面,有兩點值得強調,一是政府職能,二是財政安排。
首先,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強政府公共服務機構建設。
第一,要改變公共服務機構“上下一般粗”、職能趨同化嚴重的現象。從中國的實際看,應將中央專屬事項、中央和地方共管的事項、地方自有事項嚴格區分開來,中央和地方共管事項也應盡量用列舉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盡量避免在同一區域內按管理對象分工,由多層政府管理同一公共事務。
第二,要克服公共服務管理事務分工過細,有關部門職能交叉、相互扯皮的現象。按照“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主管”的原則,合理界定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凡相同或相近的職能應由一個部門承擔,防止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現象的發生。根據國際經驗,中國可以在時機成熟、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進行試點大部制管理模式。
第三,按照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統籌設計和推進 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建立統一、有效的公共服務體系。在公共服務體系總體設計方案沒有出臺前,事業單位改革在實踐中難免以“減少開支、縮減人員”為目標。如果把事業單位改革置于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框架下統籌設計和安排,這項改革就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其次,要改革完善公共財政制度。
第一,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資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加強對重點支出項目的保障力度,向農村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基層、困難群眾傾斜。
第二,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進一步深化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減少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層級;積極推進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進一步規范和調整縣與鄉之間的財政關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省級政府調節地方財力分配的責任,增強省級財政對市縣級財政的指導和協調功能,逐步形成合理、平衡的縱向與橫向財力分布格局,逐步強化基層政府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的體制保障能力。
第三,完善和規范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使其成為轉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加強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管理,逐步減少中央各部委提供公共服務的支出責任,強化政策規劃、指導和監督職能;建立監督評價體系,著力提高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效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