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嚴重失衡的中國
胡星斗
中國經濟經歷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其成就舉世矚目。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可能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但是,不可思議的是,日本、德國在二戰后經濟起飛僅二十多年就躋身富裕國家,而新中國建立快60年了、改革開放也快30年了,中國的中西部、廣大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依然貧窮,工人農民的生活水平低下,大部分人口沒有社會保障,私人企業步履維艱,民族品牌難覓蹤影,科技教育病入膏肓,究其原因,皆在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嚴重失衡。
第一,經濟發展動力的失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是投資、外貿,而內需一直低迷不振,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信貸、投資增長過快,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增長過猛,外貿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外資控制了對外開放的大部分產業,國家經濟安全遭到威脅;由于貧富差距巨大和社會保障的匱乏,致使居民消費水平低下,經濟走上了過度依賴外貿的道路。中國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70~80%,而美國、日本皆為20%左右。
第二,經濟分配機制的失衡。中國目前的財政收入達4萬億元,加上預算外、制度外的收入,總收入至少在6萬億元以上,政府不可謂不富,但勞動者工資的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卻在12~15%,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50%。可以說,政府的富裕是以人民群眾的貧困為代價的,收稅越多,人民越貧困!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的80%來源于工薪階層、增值稅的70%來源于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中國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達到1萬3千多億美元,但外匯儲備越多,出口越多,對資源、環境、勞工身體、福利的透支就越多,人民所得就越少!更為嚴重的是,目前的財政稅收體制、金融資本市場、產業發展模式只會進一步地拉大貧富差距,中國的經濟分配狀況還在不斷地惡化。
第三,經濟血液流向的失衡。銀行資金大量地流向壟斷國企、大學、房地產行業,重化工業遍地開花,重復建設嚴重,大學3000億貸款令人憂慮,房地產項目70~80%的資金來源于銀行;大量的資金擁入房市,加上政府的土地壟斷供應,致使房價高企;流動性過剩進入股市,莊家操控加上政策市的影響,使得資本市場波動劇烈;壟斷資源的國企在海外低價上市,利潤大量地流向境外,而內地的中小股民大部分輸得血本無歸;一方面是所謂的“流動性繁榮”,另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流動性蕭條”——新農村建設缺乏資金,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題,中西部落后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文化產業依然缺乏資金。
第四,經濟主體競爭的失衡。也就是壟斷國企與民營企業形成了極不對稱競爭的態勢。目前,中國一大批沒有效率、管理落后的壟斷國企進入了世界500強,同時民營企業卻難以維持,如果不投機、不官商勾結、不偷漏稅,80%的民企立馬倒閉。民企由于稅收重,融資困難,產品低端化,利潤微薄,致使其難以發展成長,難以樹立品牌,難以提高科技含量,更難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
第五,經濟資源利用的失衡。目前,中國經濟資源的大部分被各級政府所攫取,市場經濟的三大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的價格皆為官方所控制,由此產生了“權力市場經濟”、“官僚市場經濟”。同時,政府的行政成本高昂、浪費驚人,“三公”消費、“四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旅游出國、公款建豪宅)及黨政、人大政協、共青團婦聯工會、民主黨派等開支占國家財政支出的50%以上,而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事業捉襟見肘,投入嚴重不足。
五大失衡問題令國人揪心。解決它們,首先是在觀念上,要形成民本、和諧、公平的新理念、藏富于民而非藏富于國的新思維,其次是在制度上,要建立平等博弈、公平分配、科學發展、民主監督、權力退出市場、保護弱勢群體的新機制。比如,應當鼓勵工會、農會等集體博弈組織的健康發展,倡導民間立法、專家立法,擯棄部門立法、利益集團立法;實行民主決策、公民問責的體制,遏制特權和行政權力的擴張,鼓勵財政公益訴訟,鑄造透明財政,降低政府成本,在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環保等民生領域實行引咎辭職、嚴懲瀆職的制度;加大國有企業的分紅比例,將分紅資金投入民生領域,加大資源、環境、勞工權益的成本,縮小貧富差距;降低企業稅收,擴大企業債券的發行,促進內需消費,提高經濟效率,改善經濟結構,引導流動性進入新農村建設、中小企業基金、文化產業、制度創新等領域;進一步規范股市,打擊坐莊操控、信息欺詐等行為,減少政策市的干擾;建立財產實名制度,適時出臺物業稅,對豪宅、第二套住房征收物業稅;盤活農村土地、金融市場,將小產權房合法化;改革政績制度,減弱引資偏好,進一步下調出口退稅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