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國社會和諧穩定狀況調查報告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一些新的、復雜的階段性特征和社會問題。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體現了與時俱進、高瞻遠矚、繼往開來的時代精神和戰略眼光,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客觀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诳茖W嚴謹的社會調查,認真分析當前社會和諧穩定的形勢,這對于我們保持清晰的頭腦、準確把握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從2006年3月至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按照科學嚴謹的社會抽樣調查方法,在全國進行了一次“社會和諧穩定問題全國抽樣調查”。此次調查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130個縣(市、區),260個鄉(鎮、街道),520個村(居委會),訪問住戶7140余戶,獲得有效問卷7061份,調查誤差小于2%,符合統計推斷的科學要求。按照嚴格的科學抽樣方法,以2000年全國第5次人口普查的區市縣統計資料為基礎進行抽樣框設計,采用分層多階段抽樣方式。首先,采用城鎮人口比例、居民年齡、教育程度、產業比例4大類指標7個變量,對東中西部的2797個區市縣進行聚類分層,在劃分好的37個層中,采用PPS方法抽取130個區市縣。在抽中的每一區市縣中,采用PPS方法抽取2個鄉(鎮、街道),共抽取了260個;在抽中的每一鄉(鎮、街道)中,采用PPS方法抽取2個村(居委會),共抽取520個;收集抽中村(居委會)中所有居民個人或家庭的名單資料,共覆蓋160余萬人,近50萬戶居民。然后,在此抽樣框中,采取PPS方法抽樣,最后抽中7140樣本戶,可推斷全國居民總體?;诖舜握{查數據,課題組對全國社會和諧穩定形勢進行了分析,形成本研究報告。
一、我國當前社會和諧穩定形勢的總體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絕大多數城鄉居民認為,現階段我國社會基本上是穩定的,各種主要社會關系在總體上是比較和諧的。
(一)四分之三左右的城鄉居民認為我國當前總體上是和諧穩定的
根據調查統計,74.9%的城鎮居民認為現階段我國社會是“非常和諧”或“比較和諧”,而認為“不太和諧”或“非常不和諧”的合計為16.9%。75.8%的人認為現階段我國社會“比較穩定”或“非常穩定”,認為“不太穩定”或“非常不穩定”的人合計為17.4%??偟膩碚f,在大多數人看來,社會基本和諧與穩定是我國目前社會形勢的主要特征。
(二)九成左右的城鄉居民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比較樂觀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工業化也在總體上進入中期階段。從國際經驗來看,這個階段也是社會發展容易出現矛盾和問題的時期。我國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也確實面臨不少矛盾、挑戰和壓力。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人對于我國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是有信心的,態度是樂觀的。
調查顯示,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是暫時的”這一判斷,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3.4%;對“黨和政府是有辦法管理好我們國家的”這一判斷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91.6%;對“中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值得驕傲”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8.9%;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是很好的”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占90.5%。
(三)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根據調查結果,我國有四分之三強的家庭生活已經達到寬裕及以上的水平。按照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的國際標準,城鄉家庭生活達到很富裕水平的家庭占34.7%(恩格爾系數30%以下),達到比較富裕水平的占22.1%(恩格爾系數30%~39%),達到寬裕水平的占18.5%(恩格爾系數40%~49%)。這充分表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人們在主觀上也對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示認同。調查表明,63.4%的城鄉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5年前相比有所上升;認為“沒有變化”的人占22.1%;認為有所下降的接近14%。有53.9%的人相信其未來5年的生活會有所上升,認為“沒有變化”的占17%;認為會“略有下降”或“下降很多”的合計占9.5%;還有19.6%的人對未來5年的生活變化感到不確定。
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有利于人們對社會和諧的認同。調查數據顯示,認為生活水平提高的人,對當前社會形勢的穩定與和諧有更多的肯定。
(四)多數居民對社會存在的矛盾沖突有明顯感受
然而,在認同社會狀況總體和諧穩定的同時,民眾也明顯感受到社會群體間的矛盾沖突。根據調查,對于“我國各個社會群體之間是否存在利益沖突”這個問題,只有16.3%的人認為“沒有沖突”;44.9%的人謹慎地認為“有一點沖突”,18.2%的人認為“有較大沖突”,還有4.8%的人認為“有嚴重沖突”,后三項合計占到67.9%。其余15.8%的人感到“說不清”。對于“我國社會群體利益矛盾是否可能激化”這個問題,持否定態度(即認為“絕對不會激化”或“不太可能激化”)的人合計占39%,持肯定態度(即認為“絕對會激化”或“可能會激化”)的人合計占38.6%,還有22.4%的人態度猶疑,說不清是否可能激化。這些結果表明,原本可能是潛在的群體利益矛盾,已經顯化為被意識到的社會利益矛盾;社會利益矛盾激化的趨勢也相當明顯。
從城鄉、區域、社會基本群體的認識差異來看,對于社會和諧穩定、生活變化、利益沖突等問題的看法,呈現出共同的趨向,即總體來說,東部和西部的評價高于中部,農村的評價高于城鎮,農民、干部、專業技術人員和私有企業主的評價高于工人。西部、農村和農民的評價較高,可能與社會開放程度以及比較參照對象有關,但也表明矛盾沖突更容易在同一比較體系利益差異較大的地方發生,如東中西連接區域、城鄉結合部、城鎮部分工人群體中。但對群體利益沖突激化可能性的判斷,東部明顯高于中西部,城鎮明顯高于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干部、在校學生明顯高于工人、農民、私營企業主甚至無業失業人員。
二、當前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
首先,社會成員整體間的收入差距拉大。根據調查中2005年城鄉居民家庭收支情況推算,家庭人均年收入基尼系數據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的計算,2004年我國城鎮人均年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數為0.561的保守測算值達到0.496,最高20%的人占有58.4%的收入份額,而最低20%的人的收入占有份額僅為3.0%,其收入均值比達到18.2∶1;其次,區域間收入差距也十分明顯。東部、中部、西部人均年收入之比為2.23∶1.14∶1(以西部為1),西部和東部的內部差距都大于中部地區;再次,農民內部的收入也出現分化,非農業戶、非農兼業農戶與農業戶的人均年收入之比也達到3.32∶1.71∶1(以農業戶為1)。另外,財產擁有的差距遠大于收入差距,全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房產、金融資產和耐用消費品財產)分配的基尼系數保守測算達到0.653,最高20%與最低20%的家庭的人均財產均值比為72.4∶1。
(二)“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問題”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個社會問題
在調查的17個社會問題中,根據城鄉居民的看法,排在第一至第三位的社會問題依次為“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問題”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問題”,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是“貪污腐敗問題”、“養老保障問題”與“教育收費問題”,排在第七至第十位的是“住房價格過高”、“社會治安問題”、“社會風氣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而且,這種排序總體上不存在明顯的地區、城鄉、群體差異。在以往的調查中,就業失業、收入差距、貪污腐敗、社會保障通常是排在前四位的社會問題。“看病難、看病貴”被排在第一位,這是第一次,說明這個問題在當前反映比較強烈。根據這次調查結果,城鄉家庭人均年消費總支出中,醫療支出占11.8%,教育支出占10.6%(排除無教育支出戶后占18.2%),遠高于交通通訊支出(7.4%)和衣著支出(6.3%),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幾年城鄉居民家庭醫療、教育支出負擔上升過快的問題。
(三)在城鄉、地區和行業待遇以及干部提拔等七個領域有較強的不公平感
盡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但多數城鄉居民對我國社會的總體公平狀況持基本肯定的態度,認為我國社會總體上比較公平或很公平的合計占到62.3%。但是,人們對不同社會領域的公平性的看法是不同的。在13個具體領域中,公平感低于50%的領域有“公共醫療”(49.8%)、“工作與就業機會”(44.4%)、“財富和收入分配”(40.2%)、“養老等社會保障待遇”(37.5%)“干部提拔”(34.4%)、“地區與行業間的待遇”(33.6%)、“城鄉之間的待遇”(29%)等七個領域。
三、當前應當引起高度關注的幾個新問題
(一)社會經濟地位認同普遍偏下的情況值得警惕
把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劃分為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和下層五個層級,根據調查結果,認為自己屬于“上層”的僅占0.5%,屬于“中上層”的占5.4%,屬于“中層”的占39.6%,屬于“中下層”的占29.1%,歸入“下層”的占24.5%。這表明,我國城鄉居民社會經濟地位認同出現普遍偏下的情況。與其他國家的同類調查比較,我國城鄉居民的“中層”認同比例,不但低于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二)社會支持系統個人化趨勢應引起關注
為了測量現階段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支持體系現狀,我們列舉了14種人們碰到生活困難時可能去尋求并獲得幫助的渠道。調查結果顯示,支持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家庭”,“家族、宗族”,“私人關系網”,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分別是“社區組織”、“工作單位”、“地方政府”和“黨組織”(參見表
9)。這說明,隨著我國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就業方式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變化,社會支持系統也在發生從“單位”到“社區”的變化,但目前社區和社會組織建設還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從而產生社會支持系統個人化趨勢,存在從“單位”回歸家庭、家族和私人關系網的狀況。
(三)社會價值追求多樣化和道德取向狀況值得思考
我們在調查中設計了一些與價值觀相關,但相互之間并不是和諧一致以便防止誘導性的提法,讓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取向做出選擇。從調查結果看,雖然理想追求仍居重要位置,認為“為實現共產主義目標而奮斗”和“為社會做出較大貢獻”這兩個說法上“比較符合”和“很符合”自己情況的人分別占68.3%和77%,然而對照起來,“只求家庭生活舒適和睦”、“希望賺更多的錢”、“充分發揮個人才能”、“追求個人生活情趣快樂”則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選擇“很符合”和“比較符合”的人分別達到91.6%、88.3%和82.1%和79.4%。另外有近1/4的人追求“做官”,超過1/3的人追求“出名”,社會價值追求呈現一種離散態勢。
我們設計了一二十個相關的道德命題,請被調查者表達他們同意的程度。調查數據顯示,同意(很同意+比較同意)“守信用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的人占98.2%,同意“滴水之恩,也一定要報答”的人占95.1%,但是同意“人生就應該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人也超過半數,占54.6%,而同意“有關系或后臺硬,要找份工作不是件難事”竟然占到84.5%,同意“善良正直的人常常會吃虧”的人也占到69.8%。不難看出,我國社會在總體上執守著道德底線,但道德取向和道德秩序也出現了不正常的情況。
四、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對策建議
(一)堅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
要糾正單純以GDP的增長速度評價政績的偏向,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落實到干部考核的標準中。要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和經驗,用實踐來驗證具體的政策和措施,根據實踐的結果不斷進行完善和調整,逐步形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
(二)未來五年,要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的現實利益問題
1 完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
從調查結果來看,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成為人民群眾不太滿意的重點,這是我國人民生活實現溫飽以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帶來的新問題。要從促進機會公平入手,完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內需,重點解決農村、生活困難和低收入人口的公共服務供給問題。同時要注意經濟增長和福利增長的不同規律,擴大福利要堅持低水平、廣覆蓋,保持收支平衡,防止超越發展階段的過快福利增長。
2完善土地征用的補償法規
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是目前社會矛盾的高發領域?,F在土地出讓金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最大收入來源,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為預算內財政和預算外財政之外的“第三財政”。近年來,一些地方試行的“土地換保障”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應該加強對“土地換保障”思路的研究,可以考慮提高中央在地方土地收益上的分成比例,把土地收益作為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重要渠道。
3注重大學生就業工作,積極推行志愿者活動
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形勢,增強大學生的發展信心,可以考慮通過大力宣傳、政府補貼和就業優先等措施,積極推動志愿者活動,使志愿者行動成為擴大公共服務、轉變社會風氣、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種有效形式。
(三)未來十五年,要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1 緩解基層財政的困難,改善基層干群關系
根據這次調查,民眾對“政府有關部門亂收費”意見較大,對“干群關系”評價較低,這與部分地區農村基層財政緊張、缺乏服務能力有關系。取消農業稅以后,一些農業縣的財政更加緊張。要通過充實基層財政,發展縣域經濟,緩解縣以下基層財政的緊張局面,這是調節基層干群關系的必要措施。
2 順變而治,推動社會管理方式從單位到社區的轉變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社會支持網絡主要依賴家庭和私人關系,但社區的作用在顯著增加。近年來,隨著住房自有化、就業市場化、社會保障社會化、后勤服務市場化等改革,單位組織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在弱化,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要順變而治,加快城鄉社區建設,重建把社會問題解決在基層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社區在社會整合中的基礎作用。
3 提高管理水平,使社會組織快速、健康、有序地發展
根據國際上的發展經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避免政府直接面對分散的個人而造成的管理成本過高,要通過發展社會組織,使之成為政府與分散的個人之間的中介。要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在創造就業機會、提供社會服務、發展第三產業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警惕國外敵對勢力插手的同時,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相應法律法規,依法加強管理,促進社會組織規范、健康、有序地發展。
(四)未來二三十年,從長治久安出發需要考慮的幾個重大問題
1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中國政治生活的進一步民主法制化也會成為更加緊迫的要求。要更加積極地探索基層民主和黨內民主道路,從百年大計出發考慮我國社會主義基本民主制度的總體設計。更加注重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管理。通過漸進式的政治體制改革,在實踐中完善有利于中國保持長期快速穩定發展的政治體制。
2 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從制度上杜絕腐敗
要著手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并建立公務人員的就職、離職和換崗的財產審查制度。改變目前所得稅征收與家庭消費脫鉤的狀況,建立普遍的個人所得稅年度申報制度。增加稅務征收力量,提高稅務管理和監督的技術水平,加強對偷稅、漏稅、避稅行為高發領域的監管力度。
3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同時經歷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全球化,使不同的地域人群、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不同的年齡段人口,在一些重要的社會價值認同方面,都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形成愛國守法、誠信友愛、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道德風尚。
4 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規律
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穩妥地進行經濟宏觀調控等方面,有了豐富的經驗。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也要積極探索社會建設的規律,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發揮社會的自組織作用,穩妥地進行社會宏觀調控。要擴大社會中間層,減少低收入和貧困群體,理順收入分配秩序,嚴厲打擊腐敗和非法致富,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社會關系和勞動關系,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為建立一個更加繁榮富強、公正和諧和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