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法國是怎樣保護民族品牌的
邱 林
8 月3 日,官員、專家、企業界人士會集在呼和浩特“2007 年中國民族商品交易會”,就“自主創新與民族品牌發展戰略”問題進行討論。大家認為,目前我國企業合資過程中品牌商標權流失的現象特別嚴重。現在,我國八大飲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吞并,四大年產超8 萬噸的洗衣粉廠已被外企吃掉3 個。中國的合資合作企業,90% 使用的是外國投資方的商標,國外品牌在碳酸飲料市場占有率超過90% ,在化妝品市場占75% ,在食品、醫藥行業占30% 至40% 。(8 月8 日《國際金融報》)
不可否認,外資進入我國的20 多年來,其積極意義無須贅言,就算一些外資并不一定帶來技術和管理,但他們帶來的競爭也迫使中國的民族企業自我奮起。然而,近年來,外資并購目標直指國內各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并控股他們,這已經導致許多重要行業或龍頭企業被其控制;或者將這些民族品牌打入冷宮,造成許多民族品牌因此消失,或者限制其生產和發展,使這些民族品牌日漸萎縮。
在與 外資 合資合作的過程中,過去,我國許多企業往往把目光投入到 外資 的資金和技術上,而忽略了另外一個殺手锏,即民族品牌。大量事實證明,外資并購國內企業后,往往把一個好端端的中國民族品牌逐漸冷藏、冰凍直至消失,最后用外國品牌取而代之。例如法國達能公司并購樂百氏、娃哈哈的目的也許不僅僅是通過他們賺錢那么簡單,其背后隱藏著險惡用心,那就是通過國內龍頭企業進入并擴大其市場份額,在此之后轉而消滅這些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的品牌,從而達到壟斷目的。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正當法國企業在中國大肆并購并消滅中國民族品牌時,法國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各種手段,甚至總理、部長親自出馬來保護本國企業,進而保護法國民族品牌。去年7 月,美國百事可樂公司有意對法國達能公司實施惡意收購。法國政府隨即出臺了一項旨在保護國內“戰略行業”的政令,防止國內重要企業被外國公司收購,達能最終沒有落入百事可樂的囊中。2006 年2 月,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宣布對法國蘇伊士公司實施兼并。對此,法國政府不顧意方強烈反對,強令法國燃氣公司與法國蘇伊士公司合并,目的就是不讓意國家電力公司吞并合并后的能源航母,而自動放棄并購。
法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與美國的市場經濟有很大的不同,法國十分注重社會安定和就業。而法國知名企業又是法國吸引就業的主力,法國左右兩派政黨不管誰執政,是否降低企業國有化成分都成為其執政的敏感區,都不會輕易拿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開刀,更不能讓外國企業染指。因此盡管法國公司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也有競爭力,但在市場上的自由競爭并非如美國企業那樣徹底。
這說明,法國對資本主義競爭一直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自由競爭只是一種手段,而非金科玉律。如果有必要,恰到好處的壟斷和保護本國企業有時帶來的競爭力反而更強。法國的做法確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當然,我們不會像法國政府那樣對外資實行嚴格限制。因為改革開放的我國政府及人民不是要全盤否定外資并購,而是利用外資但不被外資利用。
事實上,一個成功的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不僅是一個企業開拓市場、戰勝對手的有利武器,更是整個民族的財富和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征。在全球化時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優秀的民族品牌,它可能永遠只能充當他國的貼牌生產基地。在去年公布的世界百大最有價值品牌排行榜中,美國多達54 個、法國11 個、日本7 個、德國6 個、英國5 個、西班牙4 個,而中國唯一上榜的只有中國移動。
我們引進外資的時候,也要有的放矢。除了維護國家利益之外,反對外資惡意并購,保護民族品牌也是不可或缺的。對于我國來說,外資并購不可能是為了“單贏”,“不被外資利用”是指要避免外資并購“消滅”民族品牌、危及國家經濟安全。2006 年8 月,商務部、國資委、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管局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規定》的出臺,意味著我國外資并購正式進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階段。《規定》并沒有為外資并購扎上“緊箍咒”,這一點我們與法國在對待外資并購、在保護民族品牌上有本質的區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