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強企之路
作者:羅建法 來源:全球品牌網
因國民收入增加掀起的消費革命,促進了日本企業的成長;中國國民低收入讓消費低迷,更制約了國內企業的二次騰飛。何時能有中國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在剛剛出爐的2007年世界500強中,中國非國有企業無一家上榜;早些時候,有關部門宣布,要逐步增加員工收入。這兩件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卻有很深的淵源。
中國為什么沒有世界品牌?這是個令無數人困惑的話題。而事實上,我們看一看世界500強的分布,即可發現,世界500強的企業群落分布,與其所在國的經濟母體有驚人的重合性。最強大的商業國家美國,有200多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其余入選企業比較多的如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瑞士,瑞典、意大利、韓國等,無一不是當今世界上強大的商業國家。
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沒有世界級企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中國的商業社會,國民普遍的低收入導致消費水平低下,無法建立世界品牌的深厚根基。
“消費革命”與日韓企業崛起
很多中國企業家,都非常羨慕日本和韓國企業崛起,而其實,考究日本和韓國崛起過程,我們可以發現,肇始于國民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帶來的商業繁榮和產業升級,對于日本、韓國企業崛起至關重要。
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的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已經大量生產,而另一方面又出現產品積壓,失業率增加。
1960年年底,日本池田內閣宣布實施為期10年“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第一個措施,就是提高工資,并且建立廣泛的社會保險體制。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實際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發起了一場消費者革命,并成為了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從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發生了三次消費革命,開始由“生活合理化”向“更加舒適化”、追求“實現物質需求欲望”發展,而消費革命,也引發了日本的產業升級,1965~1974年,日本的“3C”(空調、汽車和彩電)時代終于到來了,彩電、空調當時的平均價格為20萬~25萬日元,約為當時職工2~3個月的工資,小汽車的普及則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時制造業工人工資在20~25萬日元,當時每輛售價平均約為100萬日元。大約等于一般工人5月的工資。
日本的電器、汽車等企業,正是在此宏大的背景下,應國民需求而生,并進一步擴張海外,成就世界性巨頭。
上世紀80年代,韓國全斗煥總統上臺后,對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變革,提出了“安定化、開放化和自律化”的“三化”方針。其中一大措施,就是普遍提高國民收入。此外,韓國在農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新村運動”,農民收入迅速提高。
韓國經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人均收入在8年內增長2倍,國民的普遍富裕,為其本土品牌提供了龐大的消費群體,使其獲得了前期的充分積累,作為韓國企業標志的現代汽車,就是在此時期崛起,并且迅速成為普及品。
低收入制約中國企業崛起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生產了占美國30%的消費品,但工資水平僅為美國的4%。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已經連續多年低于GDP增速。普通民眾收入徘徊不前。
收入的不足,制約了國民消費能力,彩電已經進入千家萬戶,但是存在普遍虧損。微波爐也是,利潤最低的時候,一臺微波爐竟然只有1元錢的利潤。目前,中國企業都呼喊開始品牌時代,但價格戰依舊風行。由此導致的一個問題是低端商品迅速普及但是無法升級,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投入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只能在低端徘徊。近年來,眾多家電企業在液晶,等離子等高端領域的突圍也一直無法實現。很多人總喜歡說中國沒有大企業家,沒有企業家精神,所以誕生不了世界性企業,這無疑是一種偏見和無知。
很多企業所謂“產能過剩”的問題,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消費結構的畸形。據統計,2006年,空調行業產能達到了近8000萬套,而其庫存竟達到近1000萬套,事實上,很多貧困家庭無力購買空調,廣大的農村市場,更是一片空白,最典型的“過剩”表現在汽車行業,去年有關部門曾就汽車產能過剩問題,宣布吊銷124家汽車企業的牌照,而事實上,去年的轎車產能不過200萬輛,遠遠談不上過剩。在國內,一般中檔車的價格為15萬左右,相當于平均水平的國民近7年的收入,價格相對于一般民眾而言比較高,而在美國,買一輛小汽車卻只需要幾個月的工資就可以了。國民收入的低下,使汽車無法在一般家庭普及,國內汽車企業無法達到一定規模。在國際領域,一般產能達到500萬輛以上才可以稱得上國際性巨頭,在國內,恐怕達到50萬輛就是巨頭了。
消費的不足,制約著中國企業在規模、技術、品牌等領域的普遍落后,此時的所謂進入世界500強,無疑是在一片灌木叢中尋找參天大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