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不同于日本“泡沫”
環球時報
“錢多”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渡邊真理子: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到了鼎盛時期,說起來簡直讓人感到可怕,那時似乎有花不完的錢,企業總是感到人手不足,于是在招聘上投入大量的資金,為的就是確保能夠招到人。剛畢業的學生到任何一家公司去找工作,企業都會盛情款待,帶他們去吃豪華大餐,去迪斯尼樂園盡興游玩。很多學生剛一開始就拿每月近30萬日元的工資,而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連20萬日元也拿不到。法國博若萊的紅葡萄酒剛剛上市,就立即有人花五、六萬日元一瓶的價錢去訂購。
日本政府的資金也似乎特別充裕。當時竹下內閣曾經以“家鄉建設資金”的名義,給每個市、鎮、村都下發了1億日元。事實上,有的地區的基本建設已經完成,脫離了那種投入多少錢都不夠花的狀態,反而變成了有錢沒處花。于是,有的市鎮村甚至在美國的俄勒岡州購買土地,在那里建立了“終身教育村”。也有一些市鎮村將這筆錢用來購買金塊,或是購買彩票等等。
劉軍紅:這種表面上的景氣掩蓋了日本經濟的巨大問題,隨著泡沫的破滅這些問題一舉爆發。早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就完成了技術趕超,企業的設備投資增速減緩,另一方面,日本人口增長率下降,形成了民間儲蓄過剩的局面。到了80年代中期后,日本大企業利潤上升,自有資金剩余,同時,國內股市、債市活躍,大企業融資渠道拓寬,形成了市場資金大剩余的局面。家庭和企業資金同時剩余,為泡沫生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大企業資金剩余的結果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80年代中期日本的國內金融自由化并不徹底,銀行仍不能參與證券、保險業務,于是,銀行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是直接參與到土地、不動產融資中來,商業銀行也開始給海內外度假村等項目放貸,二是給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中小企業缺乏信用,往往以土地、不動產作為從銀行貸款的擔保,由于房地產價格飛漲,很多中小企業出現了超常融資的現象。整個社會的信用風險急劇加大。
國際形勢的變化同時加大了日本經濟的危機。1985年9月,美國利用“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導致日本經濟陷入“日元升值型衰退”,更令日本政策當局換上了嚴重的“日元恐高癥”,其結果導致日本的金融政策全面轉向遏制日元升值方向。超常的低利率政策雖保住了日元未再繼續升值,但嚴重背離了景氣實況,給泡沫生成提供了“政策溫床”。在錯誤的政策下,“日經股票平均價格”由1985年的不足15000日元上漲到1989年底的38915日元;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土地價格也膨脹逾2倍。日本似乎創造了“土地不倒”、“股價不敗”的神話。
渡邊:與當年日本那種近似瘋狂的情況相比,可以說中國目前還沒有處于真正的泡沫經濟狀態。當然,不能否認的是,當今的中國也與當年的日本有相似之處。比如,房價和股價同時飛漲,再比如,中國也和當年日本一樣面臨貨幣升值的壓力。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專家學者向中國發出警告的原因。
陳言: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原因有很多,但我更愿意從日本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來看待這個問題。1989年日本的股票價格達到最高,1992年日本地價開始下跌,如果把這些看成是日本泡沫經濟開始破滅的時間的話,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從1989年開始,日本走出了對美國出口的高峰期,出口比率開始下跌。可以說,從90年代開始,日本繼續以對美國的直接出口來消化國內設備投資過剩問題的這種經濟政策,走到了盡頭。借助出口拉動國內經濟發展的模式在90年代初期走入危機,一旦日本國內有風吹草動,整個經濟框架將會出現重組。從國際經濟角度看,日本實體經濟的發展到此時進入轉換期,而轉換過程通常會發生大破壞,伴隨相當大的痛苦。表現在日本身上的特點是,泡沫經濟此時開始破滅。
同時,90年代的日本,其技術革新的勢頭也已經開始減弱。日本產品的各種附加機能在不斷增加,買回來需要花幾天時間去閱讀使用說明書,直到買新款產品前,還是有很多個機能根本就沒有用過。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已經與日本產品無關,而最新潮的產品也很少出自日本企業。日本實體經濟的發展,似乎撞上了一道透明墻,看上去未來光明,卻一時無法突破。如果產生泡沫的原因僅僅是利率、匯率、消費稅問題的話,那么解決起來應該會相對容易些,日本也就不會痛苦十幾年。
泡沫破滅的后果是慘重的
劉軍紅:1997年,日本的住宅地價格降到其峰值的40%,商業用地價格降到最高點的20%。股價、地價的泡沫破滅使銀行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導致金融系統出現信用萎縮。特別是1997年三洋證券、北海道拓殖銀行以及日本四大證券之一的山一證券破產,使日本“短期拆借市場”出現有史以來罕見的債務不履行。同時,金融機構的大量破產全面暴露了日本金融機構財務制度的缺陷,引發了信用制度大危機。當時,日本《朝日新聞》稱之為“金融大動亂”。受此影響,銀行等金融機構全面緊縮信貸,出現了戰后少見的“惜貸”現象,嚴重抑制了企業的投資、經營活動,日本經濟全面衰退。
陳言:整個90年代,日本是“失落的十年”,我個人認為,泡沫經濟破滅的最大后果是導致了十多年的政治動蕩、日本民眾信心的喪失及企業財產的大量流失。有一次在和日本民主黨黨首小澤座談時,說到泡沫經濟破滅后的日本政局的變動,連他都已經說不清1993年細川內閣成立后,日本到底出了多少個首相。自民黨下野,內閣走馬燈似的變換,日本即便在二戰后極度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直到2001年小泉內閣的出現,才讓日本政治走向了穩定。小泉在日本政界被稱為“怪人”,在他執政時期,日本國內經濟狀況出現了好轉,但日本與所有鄰國的關系都出現了倒退,與近鄰國家的政治矛盾非常突出,今后解決國際政治、外交上的問題,所要花的代價將相當高。
經濟的衰退,必定帶來自信的喪失,表面上的強悍,是自信喪失的一個變種。那些喝慣了數萬日元一瓶法國葡萄酒的年輕人,如今開著十幾年前買的舊車,到了周六周日去超市搶購一百日元一聽的啤酒,他們對日本的未來,絕對不可能有太多的信心。那些在“失落的十年”中最先失落的泡沫青年,現在已經漸漸地步入中年,他們希望重新構筑美好國家,但又能力有限,不少人患上了“抑郁癥”,而本來就缺少對世界文化包容心的人,從主張日本國粹、民族主義的言論那里多多少少得到了一點共鳴。一個眼光狹隘的群體是不能讓集體走向光輝未來的,回歸日本歷史上的那種容納百川的寬闊精神,今后要用不少時間。
同時歐美基金暗渡陳倉,在1998年以后股票出現暴跌時,很多西方投資者在日本企業沒有察覺時收購了大量股票,然后突然襲擊,告訴日本企業說我是大股東,我要求增加分紅。日本企業在整理內部殘傷病灶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忽略了對外部禿鷹的警戒,不少企業活生生地被外資并購了。
日本教訓值得中國汲取
劉軍紅:我認為當年日本的泡沫與當前我國的資產過熱仍有本質的不同。比如,當前我國的不動產、股票過熱的重要原因都是市場供給不足。我國的住宅商品化僅僅十年有余,住宅的供需關系遠沒有理順,基礎性住宅需求依然旺盛。股票市場也有類似情況,如果適度、循序漸進地釋放“國有非流通股”,股票市盈率會明顯下滑,股市行情也會相對平穩。同時,中國并未形成“人民幣恐高癥”,且匯兌政策與金融政策彼此協調,相互呼應,共同維護市場穩定。這對于維護我國的資產市場順利度過過熱期,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此外,當前的中美經貿摩擦與當年的日美經濟摩擦有本質的不同。80年代中期的日美經濟摩擦白熱化,并不僅僅在于日美貿易關系失衡,而在于日美經濟關系的兩個逆轉:一是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的同時,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赤字國;二是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債權國的同時,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這意味著日美間不僅存在貿易上的失衡,更存在對外資本輸出地位的逆轉。從資本主義發展的高級階段看,資本輸出地位代表著資本輸出國對外干涉能力。日美資本輸出地位的逆轉,標志著日美在世界中的相對地位的變化。顯然,迫使日本開放金融資本市場,允許擅長在金融馬背上馳騁的牛仔長驅直入東京市場,是當年里根政府的根本意圖。事實上,自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的日美貿易摩擦,直到90年代才建立起“日美經濟磋商機制”,而中美貿易剛見失衡,便立即啟動了“戰略經濟對話”機制。顯然,協調失衡、確保均衡,符合中美當前的共同利益。
渡邊:如今的中國尚未到達當年日本的那種金錢膨脹的狀態。盡管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外幣儲備額居世界第一,但只是在金錢方面稍有剩余,整個國家還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比如在醫療保險上,城市中加入醫療保險的人只有3成,就是把農村合作醫療以及商業保險等等都加在一起,也還是達不到5成。養老基金全都呈現赤字,尚未享受到養老金待遇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但是健康保險、養老金保險以及失業保險等制度,好歹支撐住了這些人的生活。中國來的友人曾多次問我:“都說日本經濟不景氣,但日本人的生活如此安穩,怎么會說日本經濟出了問題呢?”。日本的教育、醫療和養老金等領域的社會性公平體制,是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高速經濟發展期以后、在80年代的泡沫經濟尚未開始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日本在這些領域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就是這樣還因為貨幣過剩,出現了泡沫。中國在國家各項制度的基本建設等方面,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我認為,只要將資金投入這些尚需建設的領域,中國目前是不會形成日本那樣的不合理的泡沫的。
陳言:日本與中國處在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把中國的股市狂漲、房地產走紅,立即說成是“泡沫”這值得商榷。但是,如果生活在北京最底層的市民,也要籌款買股票的話,就很難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正常的,經濟泡沫現象非常值得關注。
從日本的經驗上我們應該看到,外需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走到盡頭時,就會發生泡沫的破滅。中國經濟對外部的依存狀況遠比日本高,盡早轉換發展模式,提高內需比率已經刻不容緩。渡邊研究員已經談到了中國的保險、教育、醫療、住房問題,這些是拉動內需的主要內容,我們過去沒有充分重視,今后可以把投資轉向這些地方。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提升、生活的穩定是今后持續發展的最大保證。
我們需要更加注意的是企業投資動向。股票價格上去了,但企業有多少用從股市上籌集來的錢去開發技術、改善工作條件、開拓國際市場了呢?中國企業在技術上的弱勢是有目共睹的。寶鋼集團每人每年的煉鋼能力為0.6萬噸,新日鐵是1.6萬噸。每人0.6萬噸的年產量是上個世紀70年代新日鐵的生產能力。今后中國企業用幾十年時間開發技術,是能把和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縮短一些的,企業現在手頭有了資金,最先干的應該是開發技術。把從股市上淘來的款項繼續投進股市,短期是能發財的,但絕對不是生產性企業今后長期發展的手段。▲(本次討論由陳言翻譯、查雯整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