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個偏遠村莊的財富密碼
改革開放啟動了中國社會的又一次轉型,在中國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過程中,廣大農村地區以何種方式參與這一進程,才能爭取到發展主動?與工業社會形成良性搏弈,這一問題至今在國內沒有答案。
黑龍江甘南縣興十四村,在過去30多年從一個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鐵路線,既不靠近大中城市,又無礦產資源的貧困移民村,發展成了今天一個年收入達到7億元,總資產達到10.5億元,年人均純收入實現1.5萬元的“龍江第一村”,他們究竟靠什么,實現了這種不可思議的飛躍?在他們已經完成的這一飛躍中,是否暗含有當前中國農村地區正四處尋找的財富密碼?
破解一個偏遠村莊的財富密碼
本刊記者 姚卜成
興十四村位于黑龍江省甘南縣音河鎮,是黑龍江的首富村,享有“龍江第一村”的美譽。走進興十四村,看到的是一棟棟寬敞的廠房、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別致的花園別墅及展覽館、文化宮和綠化帶,到處散發出濃郁的塞北城鎮的現代風情。
這是一個怎樣的村莊?就是它的縣城——甘南縣,也是黑龍江省有名的窮縣,是不通鐵路、沒有礦產資源卻又“十年九旱”的國家級貧困縣。興十四村更是偏僻,它距離甘南縣城有34里,與管轄它的音河鎮也有20里之遙,地理位置是著名的“黑風口”。但此時的興十四村卻是擁有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的“集團村”,至2006年底,全村總收入達到7億元,總資產達到10.5億元,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
甘南縣有414萬畝耕地,37萬人口,年收入不足億元;而興十四村有耕地1.68萬畝,人口956人,年收入達到7億元。相同的地域之下,興十四村靠什么創造了不同的經濟奇跡?
連續163天不下透雨,興十四村照樣是豐收年。興十四村的農業已進入了旱澇保收的時代,但在50年前的興十四村,這里只有16公分土層下就是鵝卵石的沙包地也許是東北大地上最貧瘠的一塊。
興十四村是當今新農村建設的最好注腳,興十四村的成功為探索“三農”問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可借鑒性,因為興十四村是——
一片荒無人煙的亂草灘里、沙包地上,村民經過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里,把"破皮黃,漏水跑肥不打糧”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今天,這個村是東北地區唯一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村莊。
一個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鐵路線、不靠大中城市,又無礦產資源的貧困移民村,經過48年的發展,至2006年底,全村總收入達到7億元,總資產達到10.5億元,年人均純收入實現1.5萬元。
一個位于國家級貧困縣里的村莊,村里有3300平方米的文化宮和11200平方米的三星級賓館;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話、電腦入戶率達到了100%,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被原農業部部長杜青林稱為“南有華西村,北有興十四村”。
一個東北地區唯一的“別墅村”,唯一無上訪告狀、無賭博、無刑事犯罪、無鄰里糾紛、無封建迷信活動的“全國文明村”。2002年該村華冠科技股票在上海A股成功上市,成為黑龍江第一家農業板塊上市的股票,被稱做是“東北地區實現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農村改革第二次飛躍的成功模式 ”。
愚公移山: “付華廷時代”的滄海桑田之變
五十年前的甘南縣城四周大部分是荒無人煙的亂草灘,1956年,山東臨沂兩萬多移民來到這里,分成96個村安營扎寨,依次是興一村、興二村、興三村、一直到興九十六村。而興十四村就是這片荒灘上一個木頭樁子上掛著一面小紅旗,上面寫著“興十四”。面對房無一間、地無一攏的狀況,夢想著“點燈不用油,種地不用牛” 、“北大荒到處寶,野雞都飛到炕頭上”的移民們炸了窩,有的人說走錯了地方,應該去佳木斯,有的干脆回了山東,428人最后只留下了36戶人家。
這36戶人家圍著寫“興十四”的木頭樁子開始了興十四村的建村創業。他們用草和樹枝搭起草窩棚住,晚上這些山東移民們看著草窩棚上空露出的點點寒星,縮緊身子抵御著透過茅草鉆進的北風。更為困難的是這里的土地都是出了名的“破皮黃,漏水跑肥不打糧”的沙包地,土層十幾公分以下就是鵝卵石,是個純粹的不毛之地。加之這里長年缺少雨水,十年九旱荒草叢生,有“黑風口”之稱。
今后的日子該怎么過?他們不知道,艱苦的勞動換不回好收成,“草窩棚茅草屋,菜團饃饃糊口粥,一件衣服四季穿,一年到頭手里空”就是他們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這個村還是全縣出了名的生活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
勤勞的山東移民依然在黑暗中無望的摸索,這個時候,一個23歲的年輕人當上興十四村村支書。他們想不到,這個23歲的年輕人把他們帶入了一個寫進共和國新農村建設歷史的時代,第一代拓荒人劉維良甚至說,當這個年輕人在上任時發誓說:“我當了書記,就是要咱們在不久的將來早上吃面條,中午吃饅頭,晚上吃米飯”時,大家都笑了,都以為那是在說夢話。
這個“夢話”在兩年后就實現了,這個23歲的年輕人叫付華廷。1972年,興十四村進入了“付華廷時代”。
付華廷家是當年留下來的36戶之一,當時他只有7歲。
付華廷上任后,面對十年九旱荒草叢生的北大荒,他決定首先養羊養牛,然后在開荒種地。興十四村土地貧瘠,付華廷心里十分明白,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糧食。于是,村里開始了改土造田,他領著全村所有青壯勞動力全部出動,帶上山東大煎餅,不分冬夏,經過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里,把600多畝沙土地變成了良田。
有了良田,付華廷開始了農業機械化耕作的嘗試,當時拖拉機是國家控制商品,買不到。他賣了牛羊,湊了七千多塊錢偷偷摸摸地到周邊城市去買零件往回背,邊背邊裝,邊裝邊買,村里終于有了第一臺拖拉機,開墾出大片耕地。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使用拖拉機后一人能耕種2000多畝,效率提高了50多倍。
1976年,興十四村人均產糧2萬噸,“三靠屯”成了全省賣糧最多的村。
良田有了機械化,但十年九旱收成總“看天說話”,付華廷開始打井修渠,30多年一直堅持著。現在興十四村有機井593眼,農田噴灌設備240臺,耕地全部實現了節水噴灌,徹底改變了“看天說話”的局面。
付華廷從1972年上任,到1981年,付華廷給全村蓋起了磚瓦房; 1982年,我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中國農村也剛剛開始以“萬元戶”作奮斗的時候,付華廷帶領興十四村已“破繭化蝶”——從北京拉回80多臺彩色電視機,興十四村成了“全國第一個彩電村”。
工業反哺:農民非農業化的共同富裕之路
此時的興十四村,種地不僅機械化、水利化護航,他們有了自己的村辦酒廠、煎餅場。但付華廷總覺得全村人一年掙十多萬塊錢“不過癮”,最多是個土財主,他認為要想富必須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1985年,興十四村建起了中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日處理鮮奶10萬噸,當年贏利65萬元;1989年建起了年產600噸的舔蜜素廠;1994年建了中國第一家以玉米為原料的檸檬酸廠。之后又陸續建成了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3家企業,組建了10.5億元總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黑龍江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產業體系。
路子越走越順,但回憶當年“化蛹成蝶”的過程時,付華廷說現在“痛楚”猶在。
當年他組裝的第一臺拖拉機時,剛使了兩天,就被人舉報到縣里“走私機械”,縣里組成調查組,要撤他的職,還要沒收拖拉機,付華廷一次次的哭著寫檢查才“幸免”;當他建乳品廠時,一年跑遍全省蓋了149個公章才有點眉目,當他跪著磕頭,感動了上海微生物研究所老專家和他來一起來“地圖找不到”的興十四村創業時,付華廷說,只要他活著,就要為興十四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
付華廷作到了,在不斷的開拓進取中,付華廷也變得越來越精明。靠自己攢錢辦企業,那是沒脫離小農意識;靠貸款辦企業,也是普通經營模式;快速發展只有走現代企業的經營方式:聯營聯合、資本運做的發展道路。1997年,經過付華廷多次洽談運做,著名的浙江萬象集團、哈爾濱曼哈頓集團為興十四村注入大筆資金,凝結著付華廷多年心血的華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應運而生。
2002年,華冠科技股票在上海A股成功上市,付華廷親手敲響的莊嚴而悠遠的開盤鑼聲,成為黑龍江第一家農業板塊上市的股票,第一年就發行4000萬股,成功募資1.38億元,把興十四帶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
2005年,經政府批準,興十四村富華集團又規劃建設了5萬畝、分7區的中國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引入了一迪國際投資集團、聯合國生態安全科學院、日本中日友好生命科學JBC研究中心、日資企業大連吉本莊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多家投資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工建設了150萬噸玉米精深加工、富華生物藥業、富華吉本莊JBC生物菌飼料和生豬養殖等一批項目,投資都超億元。現在興十四村富華集團年轉化玉米能力達30萬噸,已經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以及綠色特色產品5大系列產品體系,其中,有4項新科技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前興十四村1.68萬畝耕地由18人承包經營,僅有2%的農民從事種植業生產,98%的勞動力成為二、三產業工人。全村人工種植松林1.13萬畝,森林覆蓋率34.2%,1995年評估總價值達3億多元,生態環境極佳。而興十四村人均純收達到1.5萬元。
財富和諧之道:新農村追求的不僅僅是財富
興十四村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走在興十四村,讓人感受最大就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這里無上訪告狀、無賭博、無刑事犯罪、無鄰里糾紛、無封建迷信活動。站在村口,視野中是筆直的街道,一排排的路燈,村區是錯落有致的別墅,華麗的三星級賓館和氣派的村文化宮,花團錦簇的村心花園,流光異彩的音樂噴泉,綠蔭紅墻上翩翩飛翔的白鴿,休閑區內孩子老人的嬉戲笑語……記憶深處的農村形象蕩然無存!
30多年來,興十四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在村級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方面也獨創地采取了無候選人的選舉方式,村里每次支部、村委會換屆選舉從不圈定候選人,都是一張白紙發給村民,村民看誰行就選誰,以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為帶頭人的7名支委和村委會成員總是連選。
興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細致的村規民約,印制成小紅本下發到戶,村干部帶頭執行,違反規定一視同仁、一律處罰。村級班子長期堅持走訪制度、民主決策、村務公開、黨員服務區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級政務財務情況,讓村民參與村級管理。興十四村通過建立成人職業學校,對村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還先后派出了310人次到大中專院校深造,有126人獲得了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成為村辦企業的技術骨干。
全村每棟平均35萬多元的別墅村民均拿10萬元,村集體補助20多萬元,產權歸個人,村民得到了極大實惠。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達100%。此外,村民們還享受著各種各樣的福利待遇:不管大人小孩,每年補助100斤大米和50斤白面;6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退休制,每年可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補助,每月還享受80元的補貼;村民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醫藥費由村里報銷;兒童入托、入學全部免費。
付華廷說:“不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就沒有和諧社會。興十四村不光要成為富裕村,更要成為文明村”。新農村本色不僅僅是富裕,興十四村在不斷走向富裕的道路上,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在這里,看到的不僅僅是財富的創造,更有路不拾遺、經濟繁榮、鄰里和美財富和諧之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