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真的是我的保命藥,原先是86塊錢一瓶(100片),現在不到一年已經漲到了1000元一瓶,漲了10多倍,而且還買不到了。”
今天的中國青年報說,多名消費者反映,市面上一款激素類藥物醋酸氫化可的松片價格出現暴漲。由于大多需要長期穩定服用,暴漲的價格讓很多患者用藥成本急劇上升。
抗生素、激素、維生素,是臨床用藥“三大素”。醋酸氫化可的松作為激素的代表性藥品,其臨床運用很廣,此次價格暴漲,該藥適應證患者將陷入“一藥難求”困境,即使僥幸買到藥品,也需背負10倍于過去的沉重負擔。
有人說是新老交替工藝升級,所以出現暫時現象,你不用著急,問題是這事兒能不急嗎?有人強調市場規律,保命與市場規律之間是什么關系啊?
因為反正你要保命,所以我市場就更規律,你看這樣行嗎?醫療產業化微觀操作中,有人就是試探著你的承受力,盯著你的小錢包,把所謂規律用足。
這里邊有一個深刻理論問題:
我們的這個市場經濟啊,以人為本,還是以資本為本?
以人為本,那就是保命要放到前邊。好比這藥是爐子里面煉出來的,原來十個爐子,先更新一個,循環著往前推,不致市場大波動。
如果以資本為本,管你呢,正好漲價,多賺些。
兩條路線,涇渭分明。
以人為本,也有一個以什么人為本的問題。同樣是這種保命的藥,漲10倍,有人無感,有人則有價格高得要了命的感覺,我想說,保命的藥,要以絕大多數人的需求為本。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絕大多數。
因之,保命藥的問題,或是個屁股坐哪的問題。
有人以為,理論就是說一些不著邊際,跟過日子沒關系的玄學,是一堆一堆漂亮繞口的套話。
大謬也。
生病是煎熬人是要死人的,醫療業,做藥的,開刀的,本是應救死扶傷的,但是如果做藥的開醫院的,把賺錢放到第1位去,醫院變成了商場,病人沒有能力討價還價,這商場不是錢物(服務)自愿讓渡的,而是任人宰割的,這不是猴子吃麻花滿擰嗎?完全背離了開藥廠辦醫院的初衷。
說白了,你是要治病還是要賺錢?
我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一直不敢貿然說出來:現在需要終身服藥的疾病越來越多,當然轟鳴的主題是人類發現了疾病的規律,找到了對付它的辦法,必是偉大的文明的演進,可里邊有沒有一些小技巧、小門道、小竅門、小秘訣,即利用折磨人的痼疾,把病人當成賺錢的常青樹,細水長流匯入洶涌的醫療產業化大海?有沒有人躲避“根治疾病”,就不讓你一把利索徹底治好,把“根治”當成不可持續的錯誤的人類商業模式?
疫情之前的2018年4月10日,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的一份研究調查報告,高盛分析師冷靜而殘酷地給出分析結論,某種治療方法,例如基因療法,可能成為一次性治愈慢性疾病的治療方法,然而快速甚至是一次性治愈患者的商業模式,并不利于長期利潤。
美國高盛舉例,醫藥公司吉利德10年前上市“泛基因型”抗丙肝病毒藥物,市場推廣名為索非布韋,由于對丙肝療法治療效果斐然,治愈率高達90%。世界上的丙肝患者急劇減少,雖然當時賺到了大錢,但是沒有后續的現金流,這是一個不成功的醫藥產業化的案例。中國醫療產業化理論權威,在著名大學EMBA學習班上,經常舉到這個案例,他滿臉輕松,談笑風生,跟著他學習的人深為佩服。臺上臺下均在琢磨著怎么避免給人把病治好的商業陷阱。
多么美妙的醫療產業化的前景啊,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以不同的角色和姿態被嵌入這幅美景。
對不起,我絕不是說現在價格漲上去10倍的保命藥,要是學習了高盛案例的實踐結果。二者之間根本就沒有聯系。但的確有些藥企把原來的藥起了個新名兒,換了個馬甲,再編出一些新詞兒,價格就漲上去了。
凡此種種,非但不是我們的方向,亦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警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