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月底,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提出對電力計費方式進行改革,推出分時電價的新繳付體系,居民電價上漲已經塵埃落定。
分時電價據說不同于階梯電價,主要是將電價按照一天24小時分成尖峰、高峰、平峰、低谷、深谷五個階段,按照不同階段使用情況繳付電費;低谷和深谷期電價明顯低于峰值期,而尖峰時段的電價使用價格將會猛增數倍有余。據說此舉有助于“節能減排”,引導居民合理用電,減少用電浪費。
但無論分時電價的理由有多充分,老百姓該用電的時候還能忍住不用電嗎?分時電價原來就有,老百姓不可能都等到半夜三更的波谷時期再用電吧?所謂“完善分時電價”,就是進一步提高峰時電價,其結果只能是居民實際用電價格上漲!
今年6月,發改委對網民關于“建議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鼓勵城鄉居民多用清潔的電力資源”的留言答復中,明確表示:“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下一步要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
網民提出的問題是電力產能已經嚴重過剩,能否調整階梯電價(實際就是希望降價),以鼓勵群眾使用電力等清潔能源;然而回復卻是“答非所問”,還對標的是西方國家,“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
“居民電價低于工商企業電價”,這難道不應該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嗎?
支持電價上漲的主流媒體宣稱,國家電網2020年營收2.6萬億,電力卻虧損達178億,原因一方面是居民電價低,一方面是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額投入。
然而,單獨拿2020年的虧損說事是站不住腳的,板子打到“居民電價低”頭上更是離譜。
國家電網發布的歷年用電報告顯示,2018年國家電網的主業板塊電網業務實現利潤369.6億元,2019年主業板塊實現利潤254.9億元,而2020年虧損178.6億元,除了2020年都是凈盈利的。
國家電網發布《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20年國家電網的產業、金融和國際業務三個板塊共實現利潤769.6億元,但國家電網的利潤總額是591億元,由此推算(769.6-591=178.6),國家電網2020年的主業板塊電網業務虧損約178.6億元。
而2020年虧損的根本原因是大流行之下企業停工停產、經營困難,國家電網為資本企業減免電費886億元,助力復工復產;前幾年也有減免,但幅度遠不及2020年,這才造成2020年的虧損。怎么能讓“居民電價低”來背鍋?況且,在整個電力消費中,工業用電占比近70%,而居民電力消費僅占14%左右。
這廂電價調整方案才落地不久,近日,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修訂印發《城鎮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和《城鎮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又推出了水價改革方案。
《管理辦法》指出,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設置應當不少于三級,級差按不低于1:1.5:3的比例安排。
修訂后的《管理辦法》提出,建立健全以“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為核心的定價機制。關于城鎮供水供電供氣供暖行業“準許合理收益”的提法是去年年底定的,這標志著這些基礎社會服務“事業”的改革將是朝著“準許合理收益”的“產業化”方向調整。
階梯水價在很多地方此前已經推出,但這次的調整依然是奔著漲價為目的的。
例如,8月13日,吉林省率先確定水價調整的具體標準:
吉林市城區居民用自來水價格執行階梯價格制度,在原階梯水量不變的基礎上,階梯價格分別調整為:第一階梯價格由原來的每立方米2.30元調整到2.60元,單位調價額0.30元;第二階梯價格由原來的每立方米3.45元調整到3.90元,單位調價額0.45元;第三階梯價格由原來的每立方米4.60元調整到5.20元,單位調價額0.60元。各階梯價格調幅均為13.04%。
就連“特困戶、低保戶居民實行優惠水價”也從原來的每立方米1.50元調整到1.80元;此外,居民生活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由每立方米0.95元上調至1.35元。
筆者還沒見到其他地方的價格調整標準,但想必水價普遍上漲將是板上釘釘的事。
在“六億人月入不足千元”的情況下,群眾的每一筆開銷能不“斤斤計較”嗎?每漲一分電價、水價、氣價,就意味著底層群眾用多出一筆基本生活的開支。
通脹雖是大形勢所趨,但通脹的壓力根本上是由貨幣增發造成的,M2連續多個月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由此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在過去一年多來顯著增加了,通脹的壓力實在不應該通過基礎生活物資價格的上漲轉由窮人承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