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國140多萬衛生技術人員中,有90%分布在城市或縣城,而只有10%在農村,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依然處在缺醫少藥的窘境當中。
1965年6月26日,在看了衛生部關于農村醫療現狀的報告后,毛主席作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批示,培養一批醫療水平不用很高,但可以扎根農村,解決農村醫療問題的農村醫生。
626指示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醫藥下鄉運動,大量城市醫務工作者積極響應,在組織巡回醫療隊下鄉巡診同時,半農半醫衛生院的培訓工作也在各地相繼展開。參加培訓的這些學員大多是從每個大隊選出的根正苗紅的思想上進的貧下中農的子女,經過3-6個月的集中培訓后,便回到農村和生產大隊邊勞動邊給鄉親們看病了。
1968年9月,《紅旗》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調查報告,介紹了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情況,介紹了王桂珍等人的事跡,隨后,《人民日報》等大報刊紛紛進行了轉載,“赤腳醫生”從此成為了一個特定稱謂。之后,全國掀起學習赤腳醫生、學習王桂珍的熱潮。
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采用了兩種辦法來培養“赤腳醫生”:
一種是公社衛生院集訓。在這個集訓當中,一方面是以“老三篇”為基本教材,貧下中農親自對他們進行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緊密結合從實踐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的業務教學。業務教學方面,他們要學習的內容很多,物理、化學、生理學等多門課。對于當時的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學員來講,很多課程有相當的難度。但是從思想認識上,大家都非常積極上進,學習都很認真。訓練班結束后,人人表示要做一個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服務的赤腳醫生。
另一種是在實踐中加以培養,這是培養赤腳醫生的重要方法。赤腳醫生回到大隊以后,貧下中農為他們提供了醫療實踐的廣闊天地。在有些大隊,赤腳醫生每年都有1500人次左右的診治機會。而在這個公社的一個專業醫生,在醫科學校讀了五年,一共只接觸了幾百個病人。
“赤腳醫生”是對那個時代培養起來的農村醫生最形象的稱謂。這個詞是從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王桂珍這開始的。因為那里都是種水稻,下地都是赤著腳的,王桂珍下地時和大家一樣,只是多背了一個藥箱,所以大家都喊她赤腳的醫生。
除了經過醫護專業短期培訓的學員,赤腳醫生還有兩部分來源:一是醫學世家;二是公認有一定醫護能力的自學成才者。
在當時的農村,老百姓需要看病的時候,很難去到正規的醫院,一是農村的醫療資源本來就很少,二來沒錢。全國大隊(村)一級設立了“赤腳醫生”,同時,還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個問題就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是當年赤腳醫生手中的兩件法寶。農民生病了找赤腳醫生看病,基本都是不收錢的。那個時候,赤腳醫生都是想盡辦法降低醫療成本的,而針灸、草藥簡驗效廉。他們不僅上山采藥,還會種中草藥,村里還會專門建土藥房。針灸的應用也多是先在自己身上實踐過了再給別人下針的。
在農村,也流傳下來很多的土辦法,都是經過了實踐檢驗的有效的土方法。比如燙傷的病人,他們沒有醫院才備的燙傷膏之類的藥,有的就用米粉蓋在患處,也能很快就不疼了。另外,在王桂珍所在的農村,經常有人會被蜈蚣咬,傷口有酸性,她就用搗碎的洋蔥汁兒敷在患者的傷口上。
全國大隊(村)一級都設立了赤腳醫生后,赤腳醫生遍布了中國的山山水水,最多時人數達到了500多萬。
1974年,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作為一個解決邊遠地區醫療衛生問題的典范。在當年召開的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王桂珍代表中國的“赤腳醫生”出席會議,在大會上做了交流發言——中國的赤腳醫生是怎么培訓的,他們是怎么給貧下中農看病的。外國人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都去和王桂珍握手,并都贊嘆中國赤腳醫生好,都要走中國赤腳醫生的道路。
從1965年到1985年,赤腳醫生在中國廣大農村存在了20年,最后實現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目標。赤腳醫生制度是一項偉大的舉措,徹底地改變了新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現象,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到1978年,新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68歲,超過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然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舊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失去集體經濟的支撐,赤腳醫生逐漸淡出歷史舞臺。1985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2004年1月1日,我國實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自此,“赤腳醫生”演變為了鄉村醫生。鄉村醫生與赤腳醫生不同的是,他們需要經過考試取得職業資格。
2020年6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末衛生人員總數中,衛生技術人員1015.4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 84.2萬人,占比8.3%,從數據來看,分布于農村的醫療資源占比甚至低于1965年626指示之前了。
來源:《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庭冷落,醫療資源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老百姓看病都要往大醫院跑,醫療總費用以及人均醫療費用都在逐年升高。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醫患關系糾紛頻頻發生……
如今這些現象和626指示后的赤腳醫生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赤腳醫生溫暖了一代人的記憶,解決了當年幾億農民的看病難題。這段寶貴的歷史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學習。
謹以此文紀念626指示55周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