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國的武漢嫂子,十級漢罵怒懟的是什么人?
你就在那忽悠我們,我們買一袋米,還要買草紙,醬油買一堆,畜生!
沆瀣一氣,一丘之貉,說這都是褒獎你們了!
(請用武漢話念出來)
不要慌,這不是在罵你,這是一位武漢嫂子在微信群內的“暴躁”發言,可竟意外的罵到了全國人的心里去,還罵上了熱搜,這可是難得一見。
印象中罵人總是種不太好的行為,可以想象兩個人在大街上對罵是什么場景?不過這位武漢嫂子的罵人視頻不但沒有招來謾罵,反而是一片叫好,這是為什么呢?
以下摘自原視頻:
你就在那忽悠我們,我們買一袋米,還要買草紙,醬油買一堆,畜生!
只要我們一說話,就說“哎,你來社區當志愿者”。
你們除了會說這,還會說什么東西啊?
你們在這里做了什么事呀?你把表列出來看。差火(缺德)!
朱書記,業委會和你們溝通,無數次,沒有一點回音。物業的消毒物資都是業主捐的。你們屬于一線的,是蠻忙,問題那是你們該做的事呀?
不了解事實,就讓人在這里買這買那。還有中百的王經理,
你們這個AB套餐,真是叫不像話,你這是挑事!
我們小區養活了你們中百超市,你們搞個AB陰陽套餐,像不像話?
我們小區蠻多時候都是在自救啊,要等到你們社區來搞,我們餓都餓死一批了!
首先從一開始,我們沒有酒精用,究竟哪里來的?業委會出去化的緣!
下那么大的雨,業委會負責搬,你們社區在哪里?
業委會的人自己買口罩捐給我們,你們又在哪里?
還什么不要寒了幫我們人的心,你給我滾遠一點,哪個幫我們啊?
沆瀣一氣,一丘之貉,說這都是褒獎你們了!
你撿現成的,拾人牙慧,做什么事了?
有許多網友表示,武漢嫂子說話就是霸氣,說出了武漢人的心聲!
從中可以看出,只要業主一反映意見,就會有那么一些工作人員說“哎,你來社區當志愿者”。
我想問,這是解決問題的態度嗎?推卸責任還差不多。
難道事情做得不好還容不得人說了?更何況還有種種不作為的表現!
沒有酒精用,業委會出去化的緣!
沒有口罩用,業委會自己買口罩!
下那么大的雨,業委會自己搬東西!
這些時候,社區工作人員在哪里?
除了社區工作人員的不作為,與社區合作團購生活物資的中百超市也借著疫情發起了國難財。
所謂的AB陰陽套餐是指該小區和相鄰的另一小區均由中百超市配送物資,但兩個小區推送的套餐(價格)卻不一樣。
除了套餐價格不一樣之外,中百超市的團購還將很多居民不需要的商品捆綁在一起銷售。甚至是給老年人捆綁起了衛生巾,這像話嗎?簡直是五行缺德!
這段視頻引發熱議后,中百超市取消了“套餐制”銷售模式,居民可自主選購,但要將需求上報給社區,超市不對個人零售。
中百超市也發布了相關聲明:
雖然中百超市的處理很迅速,但也暴露出了武漢當地居民在“吃”上面存在極大的問題。
據網友爆料,另一個商超——武商量販,居民花100元購買的蔬菜,里面只包含土豆、青椒、黃瓜、四季豆;居民定了套餐B,其中包含肋排跟五花肉,可等拿到的時候卻搖身一變成了魚,還只有魚尾巴和魚頭。
武商量販解釋說:沒有了,還說魚和肉價格等同。
在這個時候搞套路,純粹就是想失人心,損名譽。
居民花了大價錢卻購買不到與之匹配的物資,被商超一再套路,除了捆綁銷售,換食材,更面臨著比平時高昂的物價。
長江日報今日公布了自2月22日起,武商、中百、中商、家樂福、沃爾瑪等五大超市的25種重要生活物資銷售價格,包括肉、蔬菜、水果、大米、面粉、食用油等。
可這份價格表卻似乎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微博下的評論清一色的表示,居民根本沒有買到過這樣低的價格。
反正自從封城以來我是沒買到過這個價格的菜過。不對,封城以前好像也沒有!
請領導們了解一下買一份青菜菜都99塊,來點真實的好么。
呵呵 我從來沒來過低于55的豬肉。
中百牛肉70一斤,黃瓜芹菜10塊錢一斤,前幾天買的,隨便買點就是七八百,一點沒夸張。
不知道湖北日報在發布消息的時候有沒有調查一下實際情況?這樣被打臉可是很疼的。
在疫情期間,通過從大型商超團購的方式補充居民的生活物資,本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方式,又節省居民的時間精力,又不會產生人群聚集,還能夠通過團購的方式給出一定的價格優惠。
可沒想到,實施起來卻變了樣。
商超為了擴大利潤,在居民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進行捆綁式銷售,根本不考慮居民的實際需要,反而讓居民額外購買了一堆不需要的商品。
通過對接社區來銷售商品對于商超來說的確省了一大筆精力,還能銷售出數量更多的商品,可經過社區這么一道門檻,居民買到手的商品卻徒然增了價,既沒有團購帶來的優惠價格,還反倒上漲了一倍之多,不知是何道理?
難道說社區從中克扣了嗎?還是商超和社區聯手吃回扣?
并無意猜測其中的“暗道”,只是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讓人心生懷疑,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媒體一邊報道著低價的生活物資,居民一邊購買著高價的生活物資。
這,是哪一邊在造謠嗎?
如果不是,那又是誰拿走了中間的差價?
疫情中,發國難財的人不在少數,尤其以目前人人都必備的口罩為代表。
曾經笑得多猖狂,如今就有多悲傷。
有多少商家因為售賣天價口罩被罰款,甚至到后來某商家因為售賣1元錢的口罩,利潤超過規定的15%而被罰款4萬元。
發國難財,遲早是要付出代價的!
希望中百、武商能銘記于心,別再把黑手伸向老百姓的血汗錢了。
否則,遲早有一天,將面臨人民的怒火和國家的懲戒!
武漢市民吐槽物資配送?這事很不簡單
這兩天,一位“漢罵”的武漢阿姨火了。
在流傳的視頻中,她沒怎么動粗口,而是用了“沆瀣一氣、一丘之貉、拾人牙慧”等一堆成語來吐槽社區工作不到位、超市推不合理的團購套餐等問題。
很巧,昨天(23日)下午,在武漢的島叔就去了被罵的一家中百超市探訪。果然,島叔看到有個套餐袋內,放了兩桶方便面,一盒速凍湯圓,還搭了兩包鹽。這是干嘛,泡面和湯圓為啥要用這么多鹽?
全城社區封閉之下,武漢居民的生活物資保障究竟怎么樣了?
一
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通告》,要求城鄉所有村組、社區、居民點實行24小時最嚴格的封閉式管理。
從這天開始,武漢市和其他各個城市居民的生活物資保障問題就成了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內容。目前情況看來,物資保障并不容易。
市民買菜這個問題,看似事不太大,卻是一個系統工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居民生活保障說到底是政府的職責。
這其中,“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是實行已久的保障機制。此前各地通過實施“菜籃子” 工程,建立了物資供應、儲備、配送等全鏈條閉環體系。
問題在于,平常越是有效的體系,在疫情防控期間就越可能面臨巨大挑戰,因為將其轉換成“戰時”狀態的成本也是巨大。
比如說盡管各個城市都說生活物資儲備充足,但從物資的豐富性、新鮮度來看,要說和平時一樣,怕不現實。
從生產和供應環節看,各大城市為了保障城市供應,都在市郊或別的地方建立蔬菜生產基地,平時給農業生產企業一定的補貼,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這種物資儲備的數量怕是有限的。至少,武漢市或湖北省的任何一個城市,不太可能有足夠多的物資儲備來應對如此之大的疫情防控需要。
這些年來,因為物流發達,全國的生活物資供應市場其實一體化了。在武漢也是,絕大多數生活物資都來自全國各地。尤其是大型超市,生鮮蔬菜幾乎都是來自武漢之外的省份。
然而,這次疫情防控有一個非常突出特征就是,各地都在通過交通管制來實現“外防輸出(入)、內防擴散”的防控目標。雖說物流系統總體暢通,但效率確實大打折扣。
出城、進城都要檢測,這就增加了大量的時間成本。更麻煩的是,很多地方為了防控,所有去過湖北疫區的司機,回到原地都得隔離14天,導致那些小物流公司根本就沒辦法運行,因為幾乎沒有司機愿意跑湖北。
更大的麻煩是,每個城市的物資供應其實都有“最后一公里”問題。這個問題,在城市的日常運轉中,根本就沒有納入到政府視野。因為,這純粹屬于市場調節的問題。
哪個地方有了新小區,自然就有規模不等的大中小型超市入駐。哪怕是剛開盤的小區,有眼光的個體戶也會開一些微型的生鮮超市來滿足居民的需要。
而客觀上,超市的布點,比方說,1公里、3公里等生活圈的概念,肯定是綜合了人口、交通、區位等因素而考慮的。而封閉式管理措施,相當于打破了日常的生活圈概念,超市的服務能力必定會受到嚴重影響。
一句話,菜籃子問題,在平時是政府職能,在“戰時”更是政府天職。平時,政府做好宏觀調控就行了,具體由市場調節。戰時,市場失靈,政府就得發揮作用。
二
平心而論,武漢等城市在保障物資供應方面是花了很大精力的,現在也基本上達到了目標。但在破解物資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上,卻始終難有根本改善。
一是效率問題。生鮮蔬菜保鮮期一般是一個星期左右;去掉路上的兩三天時間,留給接收方的只有三四天時間。如果要保質保量,當然不能停留,最好是菜一到,立馬就分出去。這其實要求有非常高的配送效率。
二是公平問題。一方面,捐贈物資如果沒給一線,捐助方往往有意見,搞不好就是輿論事件;另一方面,即便捐助方同意給普通群眾,但到底給誰,也面臨問題。如果不是給一線,給哪個小區似乎都不合適。
“最后一公里”問題,政府做不好,不好做,原因何在?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物資供應的單一性和市民需求的多元性之間,存在巨大矛盾。
大型商超的服務一直是以零售作為主要經營模式的,群眾逛超市,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由此實現了供需匹配。但是,自從小區封閉式管理,超市停止了零售服務后,這種匹配方式就不存在了,改而進行團購。
問題就來了:一方面,市民需求如何統一?簡單說來,小區居民間必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且還要有組織合作能力,否則就沒法“團”起來;另一方面,超市的服務能力有限,表現出來就是只有交通比較便利的、團購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才能配送。
現如今,最大的麻煩其實不是別的,是群眾本來就是分散的。在一些商品樓小區,因為有業主委員會,也有物業公司,居民之間的自助能力是比較強的,團購數量自然就比較大,大型商超也愿意配送。在這些小區,社區主要就是起協調作用。
但現實是,根據調查,武漢市還有1/3的老舊小區沒有業委會,也沒有物業,都是政府托底。這些小區的居住人口也是老年人居多,其中不少還是獨居老人和低收入群體,根本就沒有自助能力。
在實行封閉式管理以后,這些小區居民的生活物資,大型商超不可能配送。自然,他們的物資保障只能依靠社區居委會來解決。島叔采訪過幾個街道社區干部,他們都反映,當前最艱難的工作就是保障居民生活。
每天,社區干部先統計各家的需求,然后排隊去大型商超買回來,然后再一家一家分發。這種工作看似不起眼,但工作量巨大。從物資配送的角度看,社區干部其實不怕數量大,但就怕訴求太多。
比如,老舊小區的居民有不少低收入群體,都希望買到比較便宜的生活物資,但從超市買,根本就沒有便宜貨。有些居民,如果有買煙的需求,那也得幫忙買回來。有些老年居民,既不用手機,也沒有銀行卡,連現金都沒有,社區也只能先墊著。
所以,社區工作者忙得團團轉,差不多就是市民的“保姆”了,這是疫情中社區的真實寫照。
三
但站在市民的立場,感受其實是分裂的。
對于一些居民而言,因為住在高檔小區,有品牌物業服務,可以對接大型商超。“買菜難”對他們其實一直不是問題。甚至,價格也不見得貴,大體上跟往年春節期間的價格持平。
但對于老舊小區的居民而言,“買菜難”是真問題。沒有物業,或者說物業沒能力服務,只能依靠有限的幾個社區工作者,服務自然不可能好。
只不過,有一個感受也許是共同的,就是都對社區不滿。高檔小區的業主們,可以站在高處教訓社區工作者,什么事都是業主自己干,你們到底在忙什么呢?老舊小區的居民,則也會抱怨,為人民服務,怎么不盡心盡力,總是不合自己的意?
說到底,要解決這個問題,單單靠政府和市場,恐怕都不行,還得靠社會。
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的一大問題是應急社會建設存在極大的短板。幾乎所有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都存在“政府在做,群眾在看”的景象。是這屆群眾不行嗎?肯定不是。
關鍵在于,疫情防控組織和動員群眾的環節做的還不夠。我們的社區工作,長期忙于事務,平常和一個個具體的人沒多少聯系,關鍵時刻難以發揮作用。
目前,社區干部的一大部分工作還是在忙于各種表格、應付上級檢查、解決媒體反映的問題,就沒有多少時間來好好組織和動員群眾。
各級防疫指揮部也沒有統一的志愿者招募和指揮平臺,有些群眾想發揮作用,往往也不得其門而入。
這就難怪,大家都有時間在網上罵戰,評論政府和社區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卻沒有機會去積極參與。甚至,物業、業委會和社區在同一個群里面,還相互罵。
大戰當前,本應和衷共濟,如果只顧指著鼻子互相掐,那真是太遺憾了。(文/呂德文,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