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的疫情,打得全國人民措手不及,舉國上下紛紛停工、停業、停課,從春節假期直到現在都無法恢復。
這無疑對人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開始還期盼著假期多延續幾天,不用早早上班上學,可逐漸的焦慮代替了悠閑。
或許是在家被困許久、百無聊賴,或許是長久的停工已然讓公司瀕臨破產,員工面臨失業,或許是猝不及防的網絡課程讓學生、老師身心俱疲。
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無法掙脫。
還真是,什么都可以停,教育不能停。
有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口號之后,為了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從小學到大學,全國的師生都開始涌入線上教學課堂。
很多老師從來沒有接觸過直播,更缺乏專業的直播器材,于是發揮了強大的創造力,竭盡所能用上家里的電線、衣架、自拍桿、電扇底座……自制直播設備,艱難完成了教學任務。
這些自制工具是不是看起來還有點好笑?可我卻從中品出了一絲苦澀。
城市中的老師們進行網絡授課尚且會有重重困難,更不用說鄉村了。
貴州六盤水航宇高級中學的化學教師鄧召禮,由于自己新建的房屋離村莊比較遠,信號不穩定。為了不耽誤學生就自己打著手電筒,跑到山頂上網課。
和鄧召禮老師一樣的還有很多人,他們為了上好一節網絡課,滿山遍野找信號。除了老師,學生亦然。
這種精神雖值得稱贊,但背后所反映出的城鄉差距卻令人咋舌。
首先,城市中的4G基站網絡覆蓋面非常廣,信號也較為穩定,可鄉村中尤其是偏遠山區或許連4G基站都沒有,就遑論上網課了。
其次,一些鄉村家庭往往無力承擔幾千元的電子設備,甚至家長在疫情期間還要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不要說買上課需要的電子設備了,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已經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在封村斷路的情況下翻山越嶺去街道搶購新的智能手機,并開通超出日常使用的網絡流量套餐。四處設法找打復印店,以每面1元的價格打印黑白教材。
就算不談設備問題,當絕大多數家庭都不費心力,或者極費心力的配備好上網課的設備后,網絡信號也是參差不齊,家里有WIFI的城市孩子自然不必擔心,可家里沒有4G信號的農村孩子,卻要由家長帶著到屋后的山頭舉著手機尋找移動網絡。
2月14日,陜西鎮安縣青銅關鎮陽山村,就有十多個學生因手機信號差,去到5公里外的帳篷內上網課,當天山上還下著雪,氣溫只有零下十度。不過第二天,青銅關鎮政府工作人員稱,帳篷是2月12日村民自發搭建的,違反了疫情防控期間不得集體上課、不得在公共場所聚集的相關規定,在批評教育后已經拆除了。
我們一邊在溫暖明媚的房間給線上網課編段子的時候,他們卻在凜冽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聽網課。
這樣遙遠的距離不是一次線上網課就能拉近的。
如果我們不充分考慮到城鄉差距,不盡力彌補城鄉差距,那么我們的優質教育永遠只能體現在城市孩子身上,永遠只能體現在少數人身上。
這對于那些鄉村的孩子來說公平嗎?
即使所有人都能上網絡課程,在那些網絡信號差的鄉村地區,學生聽到的聲音、看到的畫面都是異常卡頓的,根本沒有辦法保障教學質量,反而浪費了物力財力和精力。
更何況,在沒有WIFI的情況下,線上視頻教學必然花費巨額流量,那么又需要家長自行承擔相應的費用,這對于那些已經斥巨資購買電子設備的家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在疫情沒有結束之前都要為孩子的線上網課而不斷開銷。
既然這是一次全國范圍內的線上教學,那么就必須考慮以上情況。為這些沒有條件上網課的學生配備相應的電子設備,提供所需的移動流量,甚至需要盡快為當地建設4G基站。對于鄉村老師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不能單純停留在口號層面,如何進行切實可行的操作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網絡授課平臺的穩定性,網絡信號的穩定性,網絡流量的分配,都是教育部門需要考慮的。
既然這是全國性的教育領域的大事,那么種種教學所需的保障也就不該由各個家庭和各個老師自行承擔。
作為沉默的大多數,這些鄉村的家庭難以在網絡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可作為教育部門,應該多關注一下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實際情況,不要讓巨大的鴻溝把他們阻隔在國家教育之外。
除此之外,我們是否應該思考——教育到底該如何做?
疫情當前,很多醫生、護士、建筑工人、貨車司機、交通警察都全力奮戰在一線,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們難道不應該多去關注他們的事跡嗎?
難道不應該通過社會現實來教育孩子們——當疫情出現的時刻勇敢上報和發聲,當前方需要支援的時刻毅然按下紅手印,當祖國面臨危機的時刻挺身而出。
這背后都是一樁樁一件件真實生動的例子,能從中學習到的太多了,遠比書本知識來得珍貴、難得。
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是不能注重社會教育,注重現實教育,而一味的抓書本教育,抓線上教育,那么學生不會對此次疫情有自己的思考,只會慶幸自己多玩了幾天,又被線上網課多“折磨”了幾天。
如果我們只希望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那培養出的人才到底又有多少對他人的同理心,對社會的責任心?
是否造就了魯迅先生所說的看客?
中國的家長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那一個,都爭著搶著上最好的學校,跟最好的老師,可卻從來看不到腳下的這片土地積聚了多少平凡普通人的心血。
如果不是這次疫情我們很少會看到這些平凡又普通的醫生、護士上電視,我們很少有人會關注建筑工人的力量有多么強大,我們很少會采訪那些長途跋涉的貨車司機,我們很少會知道那些捐菜的農民,捐錢、捐口罩的老兵、環衛工……
這些人不一定是家長們眼中最優秀的人,可只有他們能在此時此刻放棄金錢、名利甚至生命,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教育只是學知識,只是向上走,那么這二字未免也太過輕了些,太過功利化了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