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層出不窮,不僅遍地開花,而且花樣繁多。
初次聽聞時,小巴覺得這是單個老師的人性扭曲或道德淪喪。
再次聽聞時,小巴開始擔心這是不是行業常見現象。
又雙叒叕聽聞時,小巴已經確定這背后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了。
于是,我們開始調查……
“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7.10萬所,比上年增加8253所,其中有民辦幼兒園15.42萬所,比上年增加7827所。”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謝煥忠如是說。
所以,現在大部分的民辦學校都是幼兒園?
“2016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3.98萬所。”《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如是說。
所以,現在多數的幼兒園都是民辦幼兒園?
在小巴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時候,情況可不是這樣。當時的幼兒園大都由教育部門、機關單位、國有企業或街道興辦,還一度被指冗員、低效、累贅。而如今呢?公辦園一個入學名額有多難搶,為人父母的讀者們應該比小巴清楚。
接著,小巴又查到……
“十二五”期間,按照各級各類學校的生均經費標準折算,舉辦和發展民辦教育,每年約節省公共財政2500億元左右。
哦,所以我們省錢了。
可是這每年省下的一大筆錢,會和虐童事件有什么幽微的關聯嗎?學前教育,到底該不該交付給市場?對此,小巴認真做了一番功課,想克制地給大家講一講。
一、學前教育“民進國退”
根據教育部近20年來發布的統計公報,全國幼兒園數量經歷過一波戲劇化的起落。
1998年-2001年,幼兒園數量持續縮減,并于2001年驟減6.41萬家,甚至公報也有點不好意思,加了一句“由于適齡幼兒減少,幼兒園及在園幼兒數比上年有所減少”。
(2001年全國范圍內農村學校大規模撤并,農村幼兒園銳減4.05萬所)
就在2001年教育公報發布半年后,《民辦教育促進法》得到通過,隨后諸多相關法規條例紛至沓來。
小巴耐心讀了讀這些法律法規,抓取出影響深遠的幾點:
1.民辦教育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
2.民辦教育不利用財政經費,非營利性學校可享受稅收優惠和地方財政補貼、基金獎勵、供給土地;
3.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階段不得設立營利性民辦學校,但幼兒園、高中、高等教育可以;
4.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由市場調節,學校自主決定。
如果你是想在教育市場大展拳腳的民間資本,會選擇辦一家什么呢?我們親眼見證了問題的答案。
從2003年起,教育公報上多出“民辦教育”板塊,那么結合民辦幼兒園的數量,我們再來看看前文的那張趨勢圖。
在全國小學、初中、高中數量持續減少的當下,幼兒園數量卻逆勢上漲。2003年到2016年,民辦園數量翻了三倍。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也從2009年的50.9%提升至2016年的77.4%。
這下好了,教育的數字好看了,財政的數字也好看了,這是學前教育市場化的益處,我們認可。
然而,問題是……
二、園子多了,老師沒多
還有些數據好像不那么美好。
例如,最最關鍵的老師數量,就沒有隨著幼兒園的增多發生井噴。
按照2013年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全日制幼兒園的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需達1:7至1:5,一個老師最多管七個孩子。
但實際上呢,截止2016年,中國在園教職工幼兒比約為1:12。同時照顧乃至教導12個幼兒的狀況,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
粗略計算,若要達到1:7的目標,需新增幼教職工248.8萬——這幾乎是全國11年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總和。換句話說,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在幼教領域簡直不可能。
比這更扎心的是幼教工資數據。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2016屆“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僅3504元,比全國各行業本科生平均水平低872元。
無論本科生還是高職高專,收入低已成為幼教行業跳槽或轉行的主要原因。
但目前這樣的低薪水平,仍有不少民辦園嫌貴。一位曾臥底北京四家不同類型幼兒園的記者表示:為了獲取更加便宜的勞動力,有些幼兒園壓根不在乎學歷,甚至沒有上崗證都能入職,只要足夠“廉價”。
這些“老師”自身的生存環境也是相當惡劣,他們大多數是20出頭的年輕人,在這種工作強度、壓力和薪酬下……
師資力量不足,專業素質堪憂,為了“管好”孩子,幼教圈便開始流行一些不擇手段的教學方式。攜程幼兒園事件后,有人向小巴透露,在幼教圈,芥末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教學工具”,但求迅速有效,誰管是否科學合理。
小巴不想偏袒誰,但事實是有媒體統計,曝出的虐童事件大都發生在民辦幼兒園。
不擇手段的背后,恐怕有企業的默許和縱容。畢竟,正如我們看到的三種顏色應對危機的方案,他們似乎首先對投資人負責,而不是家長和孩子。
在市場中,唯利是圖本不算錯,但在教育里……這不是在拿全社會的未來開玩笑?
三、學前教育適不適合拿來營利?
難道政府當初不明白市場化存在弊端?肯定不會。
前文也提到,涉及義務教育的民辦機構就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而義務教育體系正是我國現存教育類法律法規和制度設置中,最完善成熟的一套。
政府選擇“淡出”學前教育領域,除了財政考量,更多的是基于一種傳統的認知。
在傳統觀念里,孩子的起跑線從小學開始,所以九年義務教育是機會平等的保障。而學前教育,則更像是一種個體選擇,由家庭“自負盈虧”。如前文所述,直至2009年我國學前毛入園率剛過50%,一半的小朋友不在幼兒園里長大。
可是,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的測算,學前教育相較于義務教育,其實有更高的投入產出比,對社會有更大的正外部性。我們更該重視。
比經濟學更現實的是,如今中國的年輕父母,在工作之余幾乎沒有余力經營這一關鍵階段,更別提二胎家庭了。這也是為什么,學前毛入園率在近年飆升至接近80%——不得不交給幼兒園。
那么,小巴在此發問:是不是現實條件已然變化,學前階段還適不適合拿來做營利性教育,究竟該由市場主導還是政府擔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