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毛老師的第554條理由——“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
今天是7月21日。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對《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作批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里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調查報告和編者按語。編者按語說,這個調查報告“提出了學校教育革命的方向”。此后,全國各地紛紛辦起了以毛澤東對這一調查報告的批示日期為名的“七·二一”大學 。
時過境遷,現在能夠記得毛主席這個批示全文的可能不多了,但是面對惱人的教育現狀,“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呼聲則是越來越高。
毛主席批示的這個調查報告《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在談到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時中說:實踐證明,從工人中提拔的技術人員比來源于大專院校畢業生的技術人員要強。由此,調查報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問題,強調學校教育一定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這份報告還提供了例證:“一個是上海某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后又專門學了一年外語,再去外國留學4年,得了一個‘副博士’的學位,1962年開始到磨床研究所實驗室擔任技術員。像這樣一個在學校里讀了20多年書的人,過去由于理論脫離實際,又沒有很好地同工人結合,所以長時期在科學研究方面沒有作出突出的成就。” 對比一位14歲開始當學徒的工人,“18歲被保送到上海機器制造學校學習4年,1957年開始在磨床研究所擔任技術員。今年4月,由他擔任主任設計師,試制成功了一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工業技術的發展所急需的大型平面磨床……”
當時的報道說:一九六八年九月,上海機床廠創辦了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學,為工廠辦大學和深入開展無產階級教育革命邁出了新的一步。在這以后,上海許多工廠業陸續辦起工人大學。上海的工人大學,除市、區、局、公司辦的以外,大多是工廠辦的。大廠辦,小廠也辦。這些工人大學按實際需要開設專業,有工科、醫科、文科,也有財經、師范等科。學制有的半年到一年,有的兩年到三年,多數以業余學習為主。許多學員畢業后回到自己的車間、班組,扎根于群眾之中。廣大工人非常歡迎這樣的大學,認為它有利于實現勞動人民知識化,有利于逐步縮小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
當然,這種搞法后來都被教育理論家否定了,因為他們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認知”。不過大于認為,對有些新生事物的認知是需要時間的。在
這次7·21“教育革命”中,至少有一點是不可否定的,那就是工人階級的學習熱情。有史以來,何處有過這樣大規模的勞動階級向科技知識進軍的學習運動?而社會主義事業非常需要這樣的勞動階級和這樣的學習運動。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中國的教育已經進入了不破不立必須革命的時候,誰能夠拿出一個像樣子的革命措施來呢?
附錄一篇回憶,也許能讓大家對7·21批示的影響與7·21大學的實踐有一個更為具體的認識——
《憶當年創辦廠七·二一工人大學》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發表了:“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里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隨后,上海機床廠根據毛主席的“7·21”指示精神,創辦了我國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學。
文革期間,全國理工科院校有幾年一直停課,沒有新的畢業生補充,造成技術人才青黃不接的嚴重狀況。這樣直接影響“抓革命、促生產”的正常進行。文革后期,各單位根據毛主席的“7·21”指示精神,紛紛開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開辦這類大學是給本企業培養人才,從工人中選拔,開卷考試入學也開卷考試畢業,生產中需求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
1975年12月17日,新華社發表一篇題為“上海七·二一工人大學發展到一千二百所”的文章后,全國掀起開辦“七·二一工人大學”熱潮。
由于受全國大辦“七·二一”工人大學的影響,隨后潮安縣規模較大的企業也都先后創辦起“七·二一”工人大學,據了解當年有縣機械廠、氮肥廠、糖廠和我們農機一廠等十幾家工廠掛牌辦起“七·二一”工人大學,潮安的職工高等教育達到非正常發展的高峰。除幾家技術力量較強、基礎設施較好,能按照上海機床廠的“學以致用”主導思想和形式、要求辦學的,確確實實為當時的人才問題起了個應急的作用,并取得一定成績外,其他大多數因各種主客觀原因中途而停學,個別是徒有其名。1978年,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陸續對此類學校進行調整和整頓。1980年3月,省高教局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召開全省工農大學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將所有“七·二一”工人大學統一更名為職工大學。
我們廠是在1976年夏創辦起“七·二一”工人大學,廠領導決定由我主辦。當時,我才28歲,沒有辦學經驗,又是新生事物,雖感到責任重大、壓力很大,但憑著年輕人那股滿腔熱情和闖勁,自己下決心要把廠的“七·二一”工人大學辦好。
在沒有辦學條件的情況下,由于廠領導從財力、人力給予大力的支持,廠工會洪楚生和人秘部門幾位同志的積極協助下,因陋就簡辦起了廠的“七·二一”工人大學。沒有教室和設備,我們購置了一批課桌椅和教學用品,在廠食堂的大篷棚下建起課堂。沒有課本,我們奔走各地的新華書店選購合適的課本,當時的技術書籍貧乏,只購進《機械基礎知識及機械制圖》一書,而大多數課程都要我們自己編印講義。
課程設有: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圖、拖拉機構造及原理等技術理論課,是由廠技術室的林里聲、馬燕釗(女)和陳先河等工程師技術人員負責講課;各種操作技術設有:鑄造、鍛造、機床、鉗工、修配、電工等十幾種操作技術課,由王松彬、劉錦才、朱民光、謝燦權等老師傅負責講課;政治課由我自己講課。每周由我編排課程表,并落實教員,讓他們備好課。
主辦這樣一個“大學”相當費力。說是大學,實際是辦一個技術培訓班。全廠有三十多名中青年職工參加,采取半工半讀的形式,每天上午在車間生產勞動,下午上課。由于是半工半讀性質,每一堂課都要自己到車間去催學員來上課,因為當年縣下達我們廠試制10臺中型拖拉機的任務,全廠上下都很忙碌,學員也要承擔一定的生產指標,如果去上課,沒完成的任務還得加班。經常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課堂還只有二十多位學員。
屬于老師傅負責講的課,要編寫講義,不少老師傅由于文化不高,還得我幫他們編撰,然后編印成講義稿。講義都是用蠟紙在鋼板上刻寫,然后用手工印刷,工作量很大。為了使學員每一個課都有講義稿,我不厭其煩地為諸位老師傅編寫講義,再請人秘股剛從部隊轉業、有藝術專長的蔡維杰同志刻寫、印刷。記得我為鑄造車間的老師傅王松彬編寫《鑄造工藝及生產流程》的講義時,他講到鑄造工藝中砂型模的制作,如何掌握型砂的用料配比、濕度,如何講究其透氣性、剛性和耐熱性,如何留澆鑄的進、出氣口等等,講得頭頭是道,我細心地聽,認真地記錄,尤其是對有關指標、參數,反復校對,然后編寫成講義稿。王師傅對我認真的態度很贊賞,他說:“你辦事這樣認真,將來一定有出色。”
辦學全過程,我整天忙忙碌碌,被人家稱為“三包校長”(包打鐘、包當教員、包出講義稿)。經過一年多的辦學,雖沒有正規學校那樣的教育效果,但大多數學員后來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
在1977年潮安縣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群英大會的《光榮冊》中,留下我因辦學工作突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的名字;縣機械廠作為工業學大慶“先進單位”,《光榮冊》中還記載該廠“認真辦好‘七·二一’工人大學,積極培養工人技術力量”的先進事跡。
市委辦公室退休干部 黃耀樹
聯系電話:13076456711
2009年11月1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