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長文《理性看待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文章指出:社會公正是一個古老恒久的話題,自人類社會有史以來,人們便開始思考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加公正;社會公正又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社會公正總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作為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重要尺度,社會公正始終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伴相隨。
這是該文開篇明義的一段話。我贊成它的基本精神:自人類社會有史以來,人們便開始思考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加公正。社會公正始終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伴相隨。社會公正是人類永遠的追求。
接著,文章指出:當前,我國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重疊交織,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較之以往更加復雜、更加突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不斷加大,這也使社會公正問題更加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當前社會上的許多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都不同程度地與社會公正問題聯系在一起。因此,妥善解決社會公正問題,已成為我國在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妥善解決社會公正問題,首先需要理性看待社會公正問題。
這就是該文的主旨:要“理性看待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如何理性看待呢?該文提出三方面的視角。為了敘述方便,我們把三個視角全文抄錄如下,雖然稍嫌冗長,但也有必要,請讀者耐心看下去:
●社會公正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是否“合意”的一種價值評判,其實質是要求各種權利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得的;各種義務由社會成員合理承擔,每個人都應承擔其所應承擔的。社會公正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正確理解社會公正,需要把握三個方面:社會公正是歷史的、相對的、具體的。
●社會公正是“人”這一主體對“社會”這一客體的價值評判。理性看待當前我國社會公正問題,需要找準兩個視角:把握住“社會”和“人”這兩個因素,把社會公正問題凸顯與社會發展狀況聯系起來,與人們心理期待的變化聯系起來。
●解決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需要突出三個重點:認識到位,將社會公正作為事關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舉措得力,實現科學發展,不斷做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形成合力,政府承擔主要責任,社會發揮協同作用,個人培育公正之心。
我們先來探討“社會公正是歷史的、相對的、具體的”。我同意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正和公平,公正和公平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但我不明白社會公正和“歷史的”有什么關系。中國曾經是個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的社會,這種“歷史”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公正還有指導意義嗎?至于社會公正是“具體的”,又應該如何“具體”呢?如果一件事沒有一個基本的準則,只能具體地、因人而異的實行多重標準,又何談公正?
對于“歷史的”看待公正問題,本文稍做一點展開。該文作者所說“歷史”應該不是一個泛泛的概念,總不會從三皇五帝、堯舜禹湯說起,應該是有具體時間界定的。那么,以哪個時間段做為“歷史”的考察期呢?1921年、1949年、還是1978年?本文著重說說養老這件事。在1993年養老金統籌以前,在全民所制單位里,養老是公正的,也是公平的。1993年以后就不公平也不公正了。備受公眾質疑和抨擊的退休雙軌制,主要指的就是這個問題。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還是勞動社會保障部的時候,該部官員以“歷史原因造成的”作為辯解理由,企圖要讓公眾相信退休雙軌制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事實上養老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在全民所有制單位里從來就是公平公正的。就是從勞動部的官僚炮制退休雙軌制起,養老才不公平也不公正了。
到了現在,勞動部已經改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該部的官員不說“歷史原因”了,也不對炮制退休雙軌制進行正面辯解了,而是改說“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小到大”,他們要解決8億農民的養老問題了。他們要用8億農民的養老問題來抵抗公眾對退休雙軌制的批評和抨擊了。該部官員說,農民沒有任何社會保障才是最大的不公平。真是正義凌然。然而他們卻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本來,這些官僚連全國5000萬國企退休職工的養老金都解決不好,都還要在那里吼叫“養老金巨大缺口”,現在突然雄心勃勃要解決8億農民的養老了,卻閉口不說錢從哪里來,“缺口”如何填補,令人很難相信他們是善意的。所謂解決8億農民養老金,說破天了也不過是“試點”農民每個月55元養老金而已,卻為官員們自己今后拿著每個月8000元退休金還要披上“公平公正天使”的外衣涂脂抹粉,這怎么看都更象一個陰謀和丑劇。如果該部官員尊重歷史,就應該承認新中國成立以來,企事業單位實行的是全民所有制,農民實行的是個體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即使是人民公社時期,也堅持“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現在官員們所謂的“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小到大”,是不是更象是“一平二調”、混淆不同所有制的差別和階段性、把水攪渾、蓄意為更大的社會混亂埋下禍根?
在養老這個問題上,“歷史”被官僚們當成了公共使用的情人一樣濫用,歷史被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強奸。他們也好意思說“歷史”?他們也有資格說“歷史”?
然后我們來探討“人”這一主體對社會公正的作用。該文主張“理性看待當前我國社會公正問題,需要找準兩個視角:把握住“社會”和“人”這兩個因素,把社會公正問題凸顯與社會發展狀況聯系起來,與人們心理期待的變化聯系起來。”在這里,“人”是社會公正最重要的判斷依據。這和“以人為本”是一脈相承的。但我有個疑問:以人為本,以哪些人為本?我不相信資本家和工人可以同意同一的公正標準。資本家認為公正,工人會認為不公正;反之,工人認為公正,資本家肯定認為不公正。如果故意回避這個問題,要想以抽象的“人”來給社會公正下一個定語,恐怕是很難的。該文對社會公正說到了“歷史的、相對的、具體的”,說到了“人”這一主體,卻閉口不說社會公正的階級性。在事實上存在階級和階級分歧的社會,企圖以一個抽象的“以人為本”來尋找到一個抽象的社會公正,這可能嗎?作者自欺也就罷了,欺人可不行。
最后我們來探討“認識到位;舉措得力;形成合力”。這其實不需要多講了,既然認識先已模糊,認識先已迷惘,認識先已蒼白無力,又何談“舉措得力”和“形成合力”?作者在洋洋灑灑上1萬言的論述中,最終也沒有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理性”看待社會公正。恕我直言,我的理解是這樣的,作者所謂的理性看待,無非是讓全社會同意富者更富、讓貧者更貧,然后大家全都保持笑咪咪的樣子,所有的人全都不過激、不抗議、不爭辯,這就是“理性看待”了。社會公正也就在大家的笑咪咪中實現了。是這樣嗎?如果我的理解不對,責任在我。敬請作者海涵。
新聞鏈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13927872.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