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生態農田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長期以來,生態農業被一些人斥為“會餓死人的”,仿佛注定是小部分特權人士的專享,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現在人們一直在圍繞種子做文章,而忽視了土壤的改良。生態農業不僅需要建構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和人與自然的循環關系,還需要創造人與人的合作關系。自 2006 年起,本團隊在山東平邑連續開展了10余年的小區和大田試驗,試驗數據充分說明,生態農業不僅不會餓死人,還會讓人吃得更好,除增加了可食動物蛋白外,即使單純的糧食產量,如果管理得當,也不會減產。為了獲得生態農田理想的產量,本團隊對土地進行了3年的調整,前兩年玉米和小麥的產量的確低于常規產量,嚴重時僅為常規產量的 50%~60%(試驗地為復墾地)。對于嚴重退化的耕地,進行生態修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大約為3年。
在有機模式下,大田玉米產量可達6837千克/公頃,小麥產量可達6118.5 千克/公頃;而用常規化肥施用量的50%,另外50%缺乏的氮素以有機肥來補充,大田玉米試驗產量為8065.5千克/公頃,比常規化肥玉米產量高 12.3%。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如果人勤快,發展生態農田根本不可能餓死人,而且可能是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如果這個試驗在更大范圍上得到驗證,那么發展生態循環型農業,我國至少50%的化肥廠可以關閉,其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的意義是巨大的。進一步求證發現,將秸稈、雜草、害蟲等資源作為食物鏈中的成分充分利用起來,1畝地產生的可食熱量可滿足 2.5~2.8 人的需求。以我國約18億畝耕地中50%為中高產田的比例計算,我國生態農業可滿足22~25 億人的食物需求,完全不像有些人指責的“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
在本團隊的試驗中,除了糧食產量沒有下降,生態農業還將被農民燒掉的秸稈變成可食熱量。試驗數據表明,每頭牛每年可消耗 2.1 噸秸稈,產生約 150 千克凈肉,相當于 750 千克糧食的可食熱量。扣除養殖過程中消耗的 300 千克糧食,即1頭牛(按兩畝地 1 頭牛算)可帶來約450千克糧食,相當于直接增產45%。另外,每頭牛還產出了約5噸牛糞,將這些牛糞施加到大田里,即使使用1/2 的化肥,還可帶來 10%~20%的增產。可見,糧食增產是立竿見影的。很顯然,在種子上做文章提高產量空間已經很小,而大量的空間是在秸稈和土壤上做文章,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發展生態農田。
本團隊的長期試驗得到國際同行的觀點驗證。2017 年 11 月,英國期刊 NatureCommunication《自然·通訊》發表題為 Strategies for feeding the world moresustainably with organic agriculture(《用有機農業更可持續地養活世界人口的策略》)的文章稱,科學家基于 2050 年全球人口將達 90 億的推測和不同氣候變化的模型認為,要實現 100%的有機農業轉化,同時滿足全球糧食需求,所需耕地將比2005~2009 年的平均耕地增加 16%~33%;要實現 100%有機農業轉化,但不增加耕地面積,則需要減少 50%的食物浪費,并且停止生產動物飼料——種植動物飼料的土地可用于為人類生產糧食,而人類飲食中的動物蛋白會從 38%減少至11%(Muller et al.,2017)。這一結論與 Badgley 等(2007)的結論基本一致,即發展有機農業不會餓死人。
建立可持續的食物供給系統不僅需要增加糧食生產,還需要減少浪費,降低作物、草和牲畜之間的互相依賴性,并削減人類的農產品消耗(Muller et al.,2017)。國外學者的預測是基于有機農業模式的,其標準更嚴格。生態農田可以使用少量化肥,這樣,產量更能夠得到保證。因此,發展生態農田不會餓死人,相反將耕地碳庫與氮庫及土壤微生物庫培育好以后,產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團隊已進行了 16 年的試驗就是嚴格按照有機標準管理農田,其產量是真實的,而不是模型預測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