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魯迅的《阿Q正傳》里面寫了一個人物——假洋鬼子。
很多時候我們讀這篇文章,目光都被阿Q的精神勝利法吸引了,其實“假洋鬼子”在這部小說里也是一個靈魂人物,全篇小說因為有了“假洋鬼子”這個人物而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其意義與阿Q相互輝映,且絕不在阿Q之下。
小說里的“假洋鬼子”是一個什么人呢?應該說他是一個身份地位和阿Q相比完全兩極化的一個人。
阿Q是啥,他是整個封建體制下最底層的一個人,他沒有家,只能棲身在一個土地廟里,他連一塊地都沒有,平時只能靠著幫莊里的人家做點短工,比如割點麥子,舂一天米,撐一天船來過生活。他是無產中的無產,就是說他不僅沒有土地這類的生產資料,而且連一間破房,一個破灶這樣的生活資料也沒有。
而假洋鬼子是什么人呢?那就與阿Q大大不同了。假洋鬼子并不是洋人,他是未莊錢太爺的大兒子,而且還不是普通大戶人家的少爺,而是一個上過洋學堂,還出國留過學的人。從小說時間線來判斷,假洋鬼子留學至少是在辛亥革命以前,我們都知道辛亥革命以后幾年又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以后思想的閘門打開了,所以出現了一批即使勤工儉學也要出國尋找新思想的人。但是從假洋鬼子留學的時間以及后面的行為來看,他顯然不是什么思想閘門打開了,而是地主家有錢直接給送過去的。
那時候大清還沒亡,能出國留學的除了大部分是官派的皇親貴族子弟外,剩下的多半就是地方豪紳家的子弟了,而且還是很富裕那種。在未莊,假洋鬼子家的家世地位很可能比趙太爺家還要高得多,你看趙太爺家的兒子,就只能想到去考秀才,后來趙秀才想進城搞個革命黨的徽章,還得托假洋鬼子幫忙。所以如果與阿Q比起來,假洋鬼子的階級地位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是遠遠高于阿Q這種無產中的無產的。
二、
假洋鬼子在未莊,不但算得上身份顯赫,而且暗地里還是一個革命黨。按這個理說吧,他應該是一個接受過中西教育,而且思想先進的時代代表人物才對。
可是偏偏是這樣一個所謂的受過高等教育,吃過洋墨水,還能說幾句洋文的人,恰恰才是《阿Q正傳》里面封建思想最為濃厚的一個人。
為什么那么說,我們可以把他跟阿Q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我們都知道,阿Q身上最明顯的特點是什么?是精神勝利法。
不管受了什么欺負,總能找出理由告訴自己:“老子又贏了”、“贏麻了”、“那是兒子打老子”,然后由怒轉喜,自顧自的過日子去了。
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種精神勝利法是怎么來的?可不是人家阿Q自己想這樣,魯迅交待得很清楚,一開始誰要是惹了阿Q,阿Q可是要打回去的。
“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魯迅;阿Q正傳》
為什么后來阿Q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了呢?因為沒辦法,每次跟人打架都打不過,總是自己吃虧得多。于是他漸漸的改變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
結果,怒目而視還是容易被打,人家動不動就撩他,他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別人摁到墻上碰幾個響頭,終于是沒辦法了,于是阿Q才再次改變方針,從怒目而視轉為了精神勝利法。
說到底,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自己選擇的,人家一開始是要反抗的,可是因為單個個體的反抗沒有力量,只有階級的聯合才有力量,所以阿Q反抗不了,于是才從要罵要打,漸漸的轉成了怒目而視,再到后來才又由怒目而視又漸漸的轉成了精神勝利法。
可是我們看假洋鬼子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地下革命黨,受過高等教育,還喝過洋墨水,按理說是時代的思想先鋒。可是他的精神勝利法是毫不遜色于阿Q的。
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未莊,可是革命以后的未莊是什么樣呢?革命使得未莊發生了什么變化沒有呢?
小說里說的是: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了個稱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官,帶兵的還是先前的把總。
你說不換人就不換人吧,那文化風俗總得革一革吧,但是未莊有啥動靜沒有呢?全然看不見什么動靜,只有唯一的一樣“可怕”的事,那就是聽城里說有人被剪了辮子。
于是未莊也有了一點改革,這項改革就是逐漸有一些人把辮子盤在了頭上。
假洋鬼子是未莊唯一的一個革命黨人,是未莊革命的親歷者,革了什么東西他能看不出來么?
而且假洋鬼子自己就親自參與了未莊的“革命”,當城里傳來革命的消息以后,假洋鬼子與趙太爺家的兒子一拍即合,兩人想來想去也不知道“革”點什么。于是做一個決定,一個比阿Q還要十倍阿Q的決定,那就是兩人一起跑到一個尼姑庵里,把一個平日只種點蘿卜白菜的老尼姑暴打了一頓。原因是這個尼姑庵里掛著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牌子,所以假洋鬼子伙同趙秀才,把老尼姑當作滿政府,在頭上給了好一頓棍子。打了人還不算,這兩家伙還順手牽羊拿走了尼姑庵里的一個宣德爐,然后宣布革命勝利揚長而去。
后來假洋鬼子還吹噓自己說:
“我是性急的,所以我們見面,我總是說:洪哥,我們動手罷!他卻總是說No——這是洋話,你們不懂的。否則早已成功了。”
看到沒有,要說這精神勝利法,誰人比得上假洋鬼子。阿Q那是逼得沒辦法了,所以只能在精神上說“那是兒子打老子”。可是假洋鬼子就不一樣了,就是這樣一位所謂吃過洋墨水的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且還是一個革命黨人,結果把自己跑去打了一頓老尼姑,砸碎一塊舊牌匾當成了成功的標志。而且恬不知恥的吹噓自己,要是早聽我的,早已成功了。
要比“精神勝利法”,假洋鬼子可比阿Q厲害得多了,阿Q那個至少可以說是自我保護機制,是被動型技能,假洋鬼子的性質可惡劣得多了,他那個可是一項主動型技能,是自己維護的一套欺壓別人的機制。
三、
假洋鬼子身上的封建思想可遠不止“精神勝利法”一項。
我們都知道,阿Q封建思想濃厚,明明自己已經是社會最底層的流民了,可是他還學人家講忌諱。阿Q頭上長了一塊“癩瘡疤”,所以他學人家老爺也忌諱別人說“癩”,以及一切近于“賴”的諧音,后來推而廣之連什么“光”也諱,“亮”也諱。
其實這種忌諱完全是儒家那一套封建思想搞出來維護皇權貴族們的威嚴和利益的。因為它要搞一套身份等級的專屬制度,就像皇帝的名字中的諧音,那都是忌諱,老百姓取名不能犯了皇家的忌諱。這意思跟趙太爺對阿Q說的“你怎么會姓趙,你哪里配姓趙!”是一樣的,那是一個特權階級專屬的東西,你怎么配?
可是阿Q常年受到“你哪里配姓趙”思想的灌輸和污染,也學起了人家講忌諱。阿Q不僅講忌諱,還偏要再向下找幾個比他更不如的人來獲得滿足感。所以當他被王胡子打了一頓后,生平感受到了第一件屈辱。阿Q之前也總被打,但這一次不一樣,因為王胡子在他看來還不如他,是身份地位比他更低的人,是阿Q坐到王胡子身邊都覺得是自己抬舉他的人。結果阿Q反被王胡子打了一頓,所以這一頓打帶上了強烈的屈辱感,阿Q的內心活動是:“你也配打我?”
后來阿Q想革命了,學人家盤起了辮子,結果一上街看到另一個更不如他的小D居然也盤起了辮子,瞬間又想沖上去批人家幾個嘴巴子,放下人家的辮子,因為在阿Q眼里,小D是萬萬不配“革命”的,萬萬不配“盤辮”的。
但是假洋鬼子呢?
假洋鬼子也是很講忌諱的,他去東洋留學剪了辮子。可是回來以后又怕抬不起頭,受制于社會習俗的壓力,怕沒了做人的資格,于是又留起了一條假辮子。本來也沒啥,畢竟滿清還在嘛,怕入罪可以理解,但是假洋鬼子偏偏又很在意人家說這事,本來如果你認可東洋文化,剪了辮子這事對你來說,起碼內心是認可的。但是當阿Q一提起這事,悄聲說了一句“禿兒。驢……”,這就立馬激起了假洋鬼子的憤怒,舉棒就打。
阿Q覺得這是繼王胡子那頓打之后,第二頓讓他感覺屈辱的打。為啥呢?因為王胡子是他看來還不如他的人,而假洋鬼子在他看來是“里通外國的人”,這說明阿Q還有點舊社會的民族氣節,在他看來“里通外國的人”,跟王胡子那種地位比他還低的人,是一樣的。
可是假洋鬼子呢?他一邊崇尚東洋,一邊又舍不得滿清那條辮子帶給他的地位,他一邊參加了革命黨,可是另一邊又覺得只有自己才配革命。
當阿Q找到他,也想借他的身份投降加入革命的時候,還沒等阿Q一句話說完,換來的就是假洋鬼子的“出去!”、“滾出去!”,然后舉著哭喪棒就朝阿Q來了。
魯迅給這一節的標題是“不準革命”,為什么不準革命?原因很簡單,在假洋鬼子看來:“阿Q也配革命?”
這就是小說最靈魂的地方,假洋鬼子的“不準革命”,與趙太爺的“你也配姓趙”,還有阿Q的“你也配打我”、“你也配盤辮”是一脈相承,一模一樣的。
不管是他革命的時候,把砸老尼姑牌匾,順走人家的宣德爐當作革命成功的精神勝利法,還是阿Q犯了他“禿”的忌諱而遭打,還是不準阿Q革命時的“你也配革命?”,無一例外,都較之阿Q有過之而無不及。
假洋鬼子這個人,對滿清他唯唯諾諾,對尼姑他重拳出擊;對阿Q他是看不起,對東洋他又媚不上;革命沒來之前,他留個假辮子繼續吃滿清紅利,革命來了以后,他拿掉假辮子,立刻就成了未莊革命的代表人物。
而且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阿Q知道自己是阿Q,可是假洋鬼子卻不知道自己是阿Q。
在他看來,他怎么可能是阿Q,阿Q是什么東西?也配和錢老爺的大公子相提并論?也配和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相提并論?也配和喝過洋墨水的留學生相提并論?
何止是不配,在假洋鬼子們看來,簡直是絕不可想象的。阿Q是什么人,是只會點手工勞動的“賤民”,是不配姓趙的破落戶,是連老婆也娶不了的“下流物”,人家是什么?人家是讀過書的,是受過教育的,是有名譽有地位的成功人士。如果人家不高等,那人家怎么成功的呢?就像小說里寫的:
“至于錯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說。所以者何?就因為趙太爺是不會錯的。但他既然錯,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魯迅;阿Q正傳》
可是偏偏假洋鬼子辦的那些事,腦子里的那些思想,行為上的那些舉動,無一不證明了,他可比他眼里的那個“賤人阿Q”更賤得多了。阿Q的思想行為,那是被動形成的,是被趙老太爺們長期灌輸壓迫后形成的,是他保護自己的一個防御機制。
你看完《阿Q正傳》,你會同情這個人,你會可憐這個人,甚至會嘲笑這個人,但是你唯獨很難憎惡這個人。可是假洋鬼子不一樣,他不但腦子里裝了一堆阿Q的思想,而且他的階級地位決定了他非常擁護這種思想,而且必然極力維護這種思想。他不準阿Q革命,除了是因為他思想里一堆封建糟粕,看不起農民革命之外,還因為他自身的利益必然遭到農民革命的挑戰。
所以阿Q一旦加入革命,他的阿Q思想改造起來其實相對更容易,因為與自身利益沒有抵觸,所以阿Q反而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士。反之假洋鬼子就不一樣了,他不僅自己滿腦子阿Q思想根深蒂固,而且還可能成為阿Q革命的對象,所以他一定是在獲取階級利益的時候表現得十分投機進取,但是在抵制阿Q的立場上,卻一定是堅守初心,絕不動搖。
我們今天也可以看到很多假洋鬼子,他們真的跟假洋鬼子一樣,有的是網絡大V,有的讀過很多書,有的還出過書,有的甚至拿過獎,而且還是國際大獎,有的有很高的社會榮譽,有的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自視甚高,在他們看來,他們是絕不可能跟阿Q扯上什么關系的,他們只可能鄙視阿Q,絕不可能成為阿Q。
可是大家只要仔細觀察一下他們干的那些事,就會發現他們就是假洋鬼子版的阿Q。
他們站在很高的地方,可以居高臨下,隨意評判,可以肆意嘲諷,鄙視輕賤。對奮勇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敢于暴露其“黑暗”,對群眾的解放斗爭,他們絕不吝嗇地揭露其“愚昧”,但是對侵略者和強敵,他們又想到了要尋找人性中的光輝,要反思戰爭帶來的苦難。
更諷刺的是什么?是這些“假洋鬼子”里面有很多也贊揚魯迅。為什么呢?因為這讓他們看到了很多阿Q一樣的人物,看到了很多祥林嫂一樣的人物,看到了很多華老栓一樣的人物,這樣他們抨擊底層勞動人民的時候,就可以對標入座,然后沾沾自喜的表示,你看吧,魯迅先生早就說過。
可是他們讀魯迅只讀了一半,他們看到了魯迅揭露國民性,但是卻沒有看到魯迅從來不是以嘲諷的姿態在揭露,而是在尋找原因,在尋找病根,并把“病根”指向了當時吃人的封建制度,軍閥制度。“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意思就是對封建禮教,對吃人的敵人絕不屈服,但是對勞動人民,對革命群眾卻甘于奉獻,他的筆尖力度,都是朝向統治階級開火的,這是魯迅一生的寫照。所以毛主席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新民主主義論》
很多假洋鬼子還特別喜歡用魯迅筆下的人物來嘲弄底層人民,然而,阿Q固然早已知道自己是阿Q,可是假洋鬼子們這輩子大概都不會知道,自己可實在是遠比阿Q更阿Q得多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