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實現道路、實施方案的建議
——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北大荒集團為榜樣建立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
馬格寧思
2023年6月20日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再次崛起的強大的物質與精神基礎。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則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便沒有整個中國的現代化。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就提出了現實“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然而時至今日,在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工業、國防、科技都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唯獨只有農業沒有實現現代化,不僅拖了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后腿,并且已經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國家戰略安全,構成了巨大的隱患和威脅,同時產生了一系列嚴重的“三農”問題。那么,為什么只有農業沒有實現現代化呢?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保障中國國家戰略安全、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呢?本文以問題為導向,將著重從農業制度、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等方面,作為切入點來闡述上述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尋求一個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方向、道路、模式,提出一個具有可行性的、可操作性的實現路徑與格局和實施方案。
千百年來,中國第一次離農業現代化如此之近的距離。全面加速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成為中國崛起和復興的根本性任務。那么,什么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呢?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指標是什么呢?概括的說,這個六大標志性指標就是:土地國有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化、生產組織化、種養科技化。達到了實現了六大標志性指標,就實現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具體內容如下:
(一)土地國有化。世界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土地規模化。也就是說,必須將分散化的、碎片化的土地連成一片,形成大地塊,才能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的大農業生產。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條件,不僅需要土地規模化,而且需要土地國有化。這既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規律的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的體現。但是,當前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簡稱“土地承包制”確恰恰相反:例1、湖南桃江縣鲊埠回族鄉的村民張志軍,家里有3.35畝承包地,共分了4個地塊:0.61畝、0.48畝、0.97畝、1.29畝。例2、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華里西村,全村共有10446人,1835戶,共有38塊耕地,總面積2114.7畝,人均不到0.2畝地。村民歐創炎家的承包地共1.014畝,分在全村的38塊地中,平均每個地塊0.0267畝。由此可見,農村土地承包不僅分散化,而且碎片化。全國農村農民的承包地,無一例外的都是這樣分散化、碎片化承包到每個農戶的。在這種情況下,試想,如果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當“跨村”生產經營的時候,需要將“鄉域”的土地連成一片;當“跨鄉”生產經營的時候,需要將“縣域”的土地連成一片;當“跨縣”生產經營的時候,需要將“省域”的土地連成一片。因此,這就要求在全國范圍,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逐步轉變為土地國有制性質,實現全國土地公有制,土地國有化。國家給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合理的補償,在保證農民的權益和利益,不被侵害的前提下,徹底改變農民對土地的依賴關系。為跨鄉鎮、跨市縣、甚至跨省 (自治區)建立的“國有大農場”、“國有大農業集團”的生產方式等,徹底打破土地分散化、碎片化的限制,建立全國統一的公有制的土地國有化制度。土地國有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將與土地承包制有一個同時并存的時期,隨著土地承包制的逐漸轉化,土地國有化而得以最終確立和全面落實。
(二)農業工業化。用工業化的組織方式、工業化的管理方式、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工業化的農業職工,用工業化、工廠化、社會化、現代化大生產的方式從事農業生產。用工業化的手段和方式,將糧食、農產品、食品業等,將產業鏈做長、做大、做強,形成大產業的強大的農業工業化產業鏈。中國農業必須走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力化的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農村城鎮化。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是實現城市化。對于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而言,城市化的正確道路,應該是“屬地城鎮化”。當前農村空心化、房屋空置化現象普遍且嚴重。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通過合村并居、合鄉并居、合鄉并縣,建立“鄉域”、“縣域”的新型農民生活住宅社區。例如:以“一個鄉鎮”,或者“幾個鄉鎮”,或者整個“縣域”為單位,將其區域內的自然村、鄉鎮等,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組織、統一建設、統一配套等要求,整體搬遷,全面整治,按照城市化基礎設施的標準和要求,建立新型居住小區,以“屬地城鎮化”的方式,既實現了農民的就地城鎮化,又能夠徹底避免大城市病,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式城鎮化。
(四)農民職業化。農業在實現農業工業化以后,從事農業生產的,不再是傳統的農民,而是現代的農業產業工人、農業從業者。以農業職業從業者、農業職工的身份,將傳統農民置換出來,農業成為一種職業選擇,農民成為農業職工,而非祖祖輩輩繼承的傳統農民身份。他們與大學教師、醫院醫生、銀行員工、企業職工、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等,共同享有同樣的社會地位等,享受“五險一金”等各種社會保障。以農業科學家、農業工程師、農業技術員、農業各類職工等身份置換傳統農民,實現農民職業化。
(五)生產組織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必須建立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組織的基礎之上。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建立全國性的公有制為主體的,以其它所有制為輔助的農業組織。例如、以周家莊人民公社、南街村等為榜樣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等為榜樣的“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建立中國農業航母。建立中國農業組織,必將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和旗幟。沒有一個強大的農業組織,中國農業、農村、農民是沒有出路的。中國農民的窮根子,就是因為沒有組織。中國的農業組織也必須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以非公有制為輔助的農業組織形式。
(六)種養科技化。廣義的種植和養殖構成大農業的概念。在“互聯網+”的時代,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實現“互聯網+農業”,打造“農業互聯網”、“智慧農業”、“有機農業”,高標準農田、噸糧田、優良種業建設等。現代化農業,是承載現代科技、現代種植技術、現代養殖技術的載體和平臺。現代科技的將廣泛應用在糧食生產、農產品加工、食品制造等大行業、大產業之中。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會在現代化農業各個環節中得到運用、得到推廣、得到體現,從而提高整個農業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水平。
根據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六大標志性指標體系:土地國有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化、生產組織化、種養科技化。能夠達到了實現了六大標志性指標,就實現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以此作為衡量是否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標準尺度。那么,以此為標準,用來衡量一下目前中國農業正在走的三條道路,即中國農業“個體經濟道路”、“集體經濟道路”、“國家經濟道路”:一是、農業個體經濟道路,典型代表:安徽鳳陽小崗村。二是、農業集體經濟道路,典型代表:周家莊人民公社、南街村人民公社。三是、農業國家經濟道路,典型代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
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十八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分田到戶書”上摁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模式”,拉開了中國農村,一家一戶的、包產到戶的、分田單干的、小農經濟的序幕。此后,全國的人民公社紛紛撤銷,將人民公社的田地分給了一家一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農業又走到了另一個岔路口。由集體經濟道路,又重新走回了個體經濟道路。
中國農業“個體經濟道路”的基本特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撤銷了人民公社。農業制度:是村集體所有制,通過土地承包制給予農民土地使用權、經營權;農業模式:個體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將農業集體經濟生產方式,改變為個體經濟生產方式,現實一家一戶的、分田分地的、個體經營形式,目前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方式,由其他農業生產主體,以有償方式,替代農民經營土地,或者耕種土地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成為今后的主要方式;農業組織形式:除絕大多數個體單干的農戶外,還有各種根據市場化、資本化原則建立各種合作社、種糧大戶、私營農業企業等。
中國農業在全面走上“個體經濟道路”的時候,中國有一個新名詞也應運而生了,那就是“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四十多年風雨兼程,中國的“三農”問題的現狀甚是堪憂,問題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銳。簡言之,概括起來,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即糧食安全問題、農民就業問題、第一二三產業轉移融合問題、農業后繼無人問題、農業環境問題、空心村問題、土地撂荒問題、村匪村霸問題、鄉村治理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農村廁所問題、農民養老問題、農村醫療問題、農村教育問題、合村并居問題、農村凋敝日益嚴重等等。究其原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成為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原因。
在此,歸納總結一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六大標志性指標”:土地承包化、農業小農化、農村原生化、農民祖輩化、生產個體化、種養傳統化。顯然,它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是完全對立的、是背道而馳的。
(二)道路選擇:中國農業“集體經濟道路”
中國農民摁下的另一個不分田分地的紅手印。全國人民都不甚知道,或者鮮為人知的,在全國人民公社被紛紛撤銷的大趨勢下,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周家莊人民公社,在1982年11月30日,進行了全社公決,全公社3055戶社員代表摁了紅手印,一致同意堅持走集體經濟道路,不分田分地、不包產到戶、不個體單干,依然在全公社范圍內,保留人民公社制度和體制,繼續走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共同富裕道路。所以說,在1982年全國2.6萬個人民公社被撤銷后,成為了成建制的、僅存的、唯一的保留下來的一個人民公社。因此,周家莊人民公社被稱謂“中國最后一個人民公社”。
2022年底,全鄉包括六個村、分為十個生產隊,4368戶,13918人,土地15796畝,全勞力、半勞力共8203個。全社工農業總收入156189萬元,上交國家稅金3718萬元(不包括社員在外地經商者),留公共積累4440萬元,社員分配33006萬元,人均現金分配23715元,人均純收入29810元。集體公共積累2022年底累計余額86309萬元。與1978年相比,集體累計公共積累增長172倍,社員生活水平增長256倍,工農業總收入增長315倍。從1982年起,合作社陸續為全社社員實行了12項福利保障。曾兩次榮獲“國務院總理嘉獎令”(1962年10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發;1979年12月,國務院總理華國鋒簽發)、“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鄉鎮”、“全國計劃生育先進集體”、“中國鄉鎮之星”、“牽手。2014中國最美村鎮”、“全國旅游模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等榮譽稱號80多項(次),自1985年至今連續被河北省委命名為 “文明鄉鎮”。曾12次出席全國農業會議。是省級晉州市(周家莊)現代農業園區。在產業發展上,周家莊人民公社大力發展集體產業,通過調整產,鞏固二產,大力發展三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當今,在成千上萬的人民公社被撤銷以后,依然有堅持集體經濟道路的村莊存在。例如、南街村、華西村、周家莊鄉、大寨村、白沙村、留民營村、韓村河村、塘約村等。他們沒有像小崗村那樣,分田分地、包產到戶,而是堅定不移地走集體經濟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南街村為例:2020年8月,河南省委組織部決定運用南街村基層干部學院的教育培訓平臺,繼續對全省6個地市的530名農村黨組織書記,分批進行培訓。8月31日,“全省農村黨組織書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題培訓班”在南街村基層干部學院開班。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以黨支部為核心,堅持走集體化道路,利用當地優勢發展各類食品加工企業,1991年就摘取了河南省首個“億元村”稱號。目前全村共有26家企業,食品、飲料、酒類、印刷、包裝、醫藥、工藝品雕刻等產業,全部實現良性經營循環,基本沒有貸款,借勢發展的紅色旅游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安排社會就業7000多人,年產值20多億元。全村居民住上了設施齊全的新樓房,生活必須品免費發放,醫療費、子女教育學費全部報銷,全村領導與職工同工同酬,作為南街村一把手的黨委書記王宏斌更是堅持每個月只拿250元的工資,至今住著全村最舊的房子。南街村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范村民委員會”“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中國幸福村”“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第一雷鋒村”“國家級生態村”和國家4A級景區。南街村書記王宏斌本人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中國功勛村官”稱號,連續當選為黨的十四大至十九大代表。
中國農業“集體經濟道路”的基本特征:農業制度是土地公有制(以村或鄉為單位所有制);農業模式是集體農業模式,即集體經濟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集體生產、共同勞動、按勞分配;農業組織形式是以村或鄉為單位的集體組織。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此,將中國農業“集體經濟道路”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除了“土地國有化”之外,其它五項指標,基本上達到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
(三)道路選擇:中國農業“國家經濟道路”
早在2013年5月18日,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中國第二農業》,后來總結歸并為“中國第2.0農業模式”。現在看來,該文章依然不過時,對于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該模式的兩個典型代表:一個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另一個是、北大荒農墾集團。他們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榜樣。中國農業的壓艙石。可以成為建立“國家級的現代化的大型農業集團”的榜樣和模板。也就是說,中國農業在個體經濟道路、集體經濟道路之外,還有一條農業國家經濟道路。以北大荒農墾集團為例說明國有經濟農業道路:
北大荒集團取得的巨大成就。北大荒曾經是地老天荒、人跡罕至的極寒之地。經過75年開發建設,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歷史性變遷。北大荒人把亙古荒原建成國家重要商品糧戰略基地,全面打造集糧食生產商、產品制造商、農地運營服務商、糧食和農產品貿易商于一體的國際化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為中國的糧食安全、為解決溫飽問題、為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效實現形式。1958年王震將軍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大規模開發建設高潮。1959年糧食產量超過10億斤,1978年達到52億斤。改革開放40多年,北大荒出現井噴式發展,糧食產量連翻三番,四次突破百億斤大關。1995年、2005年、2009年、2011年分別達到102.9億斤、205.3億斤、330.5億斤、407.4億斤。2021年4500余萬畝高標準良田每畝產糧1038.9斤,糧食總產463億斤,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農業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一代代北大荒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生產的糧食從一億斤到50億斤,再到450億斤,堪稱人類農業生產的奇跡。2021年全年營業總收入1703.7億元,實現增加值550億元,農場職工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0元,墾區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9萬和131萬人;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實現全覆蓋。在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在第167位。北大荒墾區全面推進工農一體、城鄉一體、區域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群建設,實現了“屬地城鎮化”,成為獨具特色的“世界農都”。成為了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成為了中國農業的航母。
2022年1月,我曾經通過“內參”向中央高層提出《關于建設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的建議》的報告,該建議中提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榜樣,以此為榜樣,全國建設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理由如下,以北大荒農墾集團為例:“2017年10月適逢北大荒開發建設70周年,黑龍江農墾總局黨委書記、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同志,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北大荒每年調出的糧食,可供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和解放軍等1.6億人一年的口糧供應”。那么,國家建設10個這樣的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就可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保障中國人的飯碗里裝著自己的糧食,進而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所以說,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是實現中國農業“大農業的航母”的載體、實現形式。
中國農業“國家經濟道路”的基本特征:農業制度是土地公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化;農業模式是國有大農業模式,即國家經濟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國有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職業化、城鎮化的生產方式;農業組織形式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
通過以上分析,將中國農業“國家經濟道路”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農業“國家經濟道路”,近乎完全達到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也就是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完全符合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因此,可以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作為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榜樣。
用“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作為標準尺度,分別衡量了中國農業的“個體經濟道路”、“集體經濟道路”、“國家經濟道路”,由此得出了清晰的、準確的邏輯判斷:那就是,“個體經濟道路”基本上不符合標準,“集體經濟道路”基本上符合標準,“國家經濟道路”近乎完全符合標準。基于此,中國怎么才能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呢?
(一)確定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以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為引領,以國家統一部署強力拉動為動力源,以農業“國家經濟道路”為龍頭骨干主體,以建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為脊梁,以走農業“集體經濟道路”共同富裕的鄉村為廣泛基礎,以允許農業“個體經濟道路”繼續存在為政策延續,實行以農業“國家經濟道路”為綱,以農業“集體經濟道路”為目,提綱挈領做到綱舉目張。以此作為建立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最終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國家戰略安全,進而為實現整體全面的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
具體起來說,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以建設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群”,形成國家級農業“航母艦隊”,使之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體、主導和骨干力量;以集體經濟共同富裕新農村為廣泛基礎;以繼續允許其他多種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經濟主體并存為大格局;實現中國農業從“小農業的舢舨”轉變成“大農業的航母”的根本轉變。通過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偉大復興的民族大業!
(二)樹立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示范榜樣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示范榜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他們是中國式的、中國特色的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是農業國家經濟道路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大農業、大農場的典型代表,形成了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他們的的確確存在的,不是紙上談兵的,是經歷過70、80年一代代人的艱苦奮斗取得的,已經成為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成為了中國農業的航母,成為中國農業的脊梁。具體的說,用“中國農業現代化六大標志性指標”來衡量,中國農業過去所走過的道路,以及現在正在走的道路,毫無疑問的是只有“周家莊、南街村的集體經濟道路”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的國家經濟道路”,才是能夠通向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三)建立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教育培訓基地
以農業“國家經濟道路”的農業制度、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為榜樣和模式,為建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提供制度、組織、人才、管理、經營等模式和經驗。具體做法: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的制度、體制、機制、管理、經營、生產、組織等各種制度、政策、規定等,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升,使之更加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在此基礎上,編纂出統一的政策制度匯編,或可稱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實施操作指南》,或可稱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建設教程》,同時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分別建立“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教育培訓學院”,作為培訓機構、培訓基地,進行全季節、全時空、全過程、全地域,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現代化教育培訓。建立中國農業統一的生產作業管理標準,使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這樣有利于農業生產設施化和工業化。以此來培養全國各地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人才,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做好組織和干部的準備。以此,作為建立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的樣板和模板,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復制推廣應用。
(四)建立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引領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以“中國農業現代化六大標志性指標”為標準,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北大荒農墾集團”為參照模式和榜樣,由國家牽頭,舉全國之力,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新疆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等,建設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以及由其管轄的數千個“國營農場群”,整合歸并現有的各省自治區的“農墾集團”,為正部級建制。成為中國農業的骨干脊梁,成為中國的“大農業航母”,成為保證中國糧食安全、國家安全的壓艙石。
(五)建立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級宏觀管理機構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建設,要像建黨、建軍、建國那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必須是國家牽頭、國家拉動,舉全國之力,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建設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的同時,必須同時建立國家級的管理機構,為正國級建制,對上述10個國家級大型農業集團,以及其他關于農產品流通、倉儲、生產等領域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進行領導、組織、管理、協調、控制,以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為引領,以國家統一部署強力拉動為動力源,可以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計劃經濟生產方式”。
(六)以農業“集體經濟道路”為廣泛基礎,建立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照“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六大標志性指標”的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宣傳、學習、推廣集體經濟道路的先進經驗,學習那些在人民公社被撤銷后,依然堅持走共同富裕集體經濟道路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南街村、華西村、周家莊公社、大寨村、白沙村、留民營村、韓村河村、塘約村等。例如、2020年8月,河南省委組織部,在南街村基層干部學院教育培訓平臺,繼續對全省6個地市的530名農村黨組織書記,分期分批進行培訓,舉辦了“全省農村黨組織書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題培訓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周家莊人民公社、南街村”等為榜樣,帶領千千萬萬個走“個體經濟道路”的廣大農村,重新走到集體經濟道路,實現共同富裕。
(七)以農業“個體經濟道路”政策延續,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繼續允許個體小農經濟存在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在全國范圍內,應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繼續允許小農經濟、個體經濟、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各種合作社、私營農業企業等,同時存在、共同發展,形成多種農業生產模式并存、多種農業經濟主體并存的中國式農業大格局。同時,在繼續允許“個體經濟道路”存在的前提下,探索實施土地承包制有償退出轉變為土地國有制的轉換機制,以及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宅基地的有償退出機制。
四、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可行性實施方案
中國目前的農業制度、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實行的是分田分地的、包產到戶的、小農經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簡稱“土地承包制”,也就是說,實行的是“小崗模式”。然而,這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成為了阻礙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阻礙中國農業強國建設、阻礙中國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桎梏和藩籬。那么,我們應該這么辦呢?國家必須制度層面上,根本改變現有的農業制度、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其核心關鍵問題就是,“土地承包制”轉變為“土地國有制”的問題。具體可行性實施辦法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1、指導思想:兩個明確的指導思想:一是、明確承包地有償退出。二是、明確宅基地有償退出。簡稱:“雙重有償退出機制”。
(1)明確承包地有償退出。通過對承包地的有償退出,農民的承包地轉變為國有土地,實現土地國有化。國家保證農民的權益不受侵犯,農民交還土地給國家,實行“承包地有償退出機制”,給農民合理的經濟補償。
(2)明確宅基地有償退出。農民在承包地有償退出之后,也可以選擇宅基地有償退出。承包地有償退出是宅基地有償退出的前置條件。當農民承包地有償退出之后,改變了在傳統農業社會里,農民與村莊和土地相伴為鄰、共相廝守的生活、生產、生存方式,農民不再需要耕種土地為生,脫離了土地的羈絆,那么農民可以選擇離開原生村莊,遷移到城市、城鎮居住生活。此時,農民可以通過“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將宅基地交給國家,在縣域內通過“合村并鎮”的方式,農民可以獲得基礎設施完備、社會服務齊全的現代化的城鎮住房,實現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屬地城鎮化。
2、工作原則:共有四項原則:一是、實行有償退出原則;二是、30年承包期不變原則;三是、確權、確股、不確地原則;四是、有償退出資金保障原則。
(1)實行有償退出原則。國家對于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實行有償退出制度。維護和保障農民的權利不受侵害。
(2)30年承包期不變原則。國家信守諾言,對農民的補償期限,仍然按照第三個“30年土地承包期”計算。在30年內,農民享有土地的收益的分紅權,可以繼承直至30年到期為止。
(3)確權、確股、不確地原則。“確權”就是明確農民對承包地的經營權。“確股”就是在明確農民對承包地權益的同時,使農民脫離實物形態土地的經營權,使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以“一畝一股”(可以精確到0.01畝)為標準,明確農民的股權份額,按照股權份額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不確地”就是對于農民原有的承包地,只是確定權利、確定股份,并不確定對應于實物形態的土地,沒有土地的四至田界,土地實物形態虛擬化。
(4)有償退出資金保障原則。開征“土地使用稅”,征稅對象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此作為承包地、宅基地有償退出的資金來源,形成穩定的持續的現金流。建立起完善的承包地、宅基地轉變為國有土地的有償退出與補償機制。
(二)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
1、成立“國家農業用地管理局”
在農業農村部的體制架構內,成立“國家農業用地管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正部級建制,局領導由農業農村部領導兼任,一崗雙責,統籌兼顧。該局代表國家對全國18億畝耕地,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監督、維護、運營,以及監管土地有償退出工作。組織全國土地普查,對全國耕地進行勘測丈量,對農民承包地進行確權頒證,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行準入制度等。
2、成立“國家土地宅基地有償退出補償中心”
該中心隸屬于農業農村部,由“國家農業用地管理局”直接管理,副部級建制。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操作平臺,給農民發放土地、宅基地有償退出補償費。
3、建立“國家農業用地規模化生產經營準入制度”
該準入制度,簡稱為:“農業用地準入制度”。土地國有化后,徹底解決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問題,實現了小田變大田,為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社會化的大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因此,對于在國有化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必須具備經營大面積農田的實力和經驗,需要有一個土地數量準入起始點,具體是多少畝,可因地制宜,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而定。
4、建立“土地使用稅”征收制度
國家對國有土地開征“土地使用稅”。承包地有償退出機制能否得以實現,關鍵是要有支付能力。目前土地流轉費是由種糧大戶、合作社、公司企業等支付給農民,而后農民將土地經營權交給他們。今后,國家成為土地所有者,那些種糧大戶、合作社、公司企業等,將原來交給農民的土地流轉費,以“土地使用稅”的形式上繳國家,從國家手中獲得土地使用權,國家再以土地有償退出補償費的形式支付給農民。實際上是恢復在2006年1月1日停止的“農業稅”。但是,征稅對象不再是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而是具有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社會化大生產能力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了騰籠換鳥。另外,“土地使用稅”作為地方稅,可以成為地方財政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此舉對于農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國家,對于農業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
(三)實際操作實施“雙證置換雙證”
1、“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置換“土地股權證”
根據“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原則,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置換“土地股權證”,將承包地交給國家,成為國有土地,農民從國家獲得經濟補償金,實現承包地有償退出。
2、“農村宅基地不動產證”置換“城鎮房屋不動產權證”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置換“土地股權證”后,農民獲得了土地的股權,脫離了實物性土地的束縛,農民沒有必要還居住在原來的農村,可以選擇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服務齊全的城市、城鎮居住生活。屆時,農民可以將宅基地交給國家,由國家對農民的住房進行資產評估,農民在不花錢,或者少花錢的條件下,通過“合村并鎮”的辦法,農民在不涌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病的情況下,可獲得縣域內的城鎮住房,即用“農村宅基地不動產證”置換“城鎮房屋不動產權證書”,實現“屬地城鎮化”。城鎮化讓農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四)土地國有化的意義與作用
1、土地國有化,是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保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徹底終止了企圖瓦解公有制根基將土地私有化的圖謀。
2、土地國有化,從根本上改不了小農經濟的土地制度,建立了現代化大農業的土地制度,為建設農業強國,為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土地國有制的堅實基礎。
3、土地國有化,徹底解決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的瓶頸問題,為實現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社會化大農業,創造了提供了基本實現條件。為國家建設“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把糧食端在自己的飯碗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土地制度保障。
4、土地國有化,承包地有償推出機制,維護保障了農民的利益,把農民從承包地中解放出來,使得農民不被禁錮在承包地上,沒有了土地的羈絆,可以有更多的就業、遷徙、居住地的選擇。實現了騰籠換鳥,引入了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匱乏、土地撂荒等問題。
5、土地國有化,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通過“合村并鎮”,在國家的幫扶下,農民搬離原生態農村,住進基礎設施完備、教育醫療生活社會化服務齊全的新型城鎮社區。解決了農村空心化、基礎設施匱乏、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問題。為實現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屬地城鎮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