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駱永明團隊,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被農作物吸收并進入其可食用部位。在實驗中,無土栽培的生菜、側根發達的小麥以及生長范圍遍及全球的玉米都已被證實,可以吸收微塑料顆粒。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上。這項研究徹底打破了塑料不可能被植物吸收的傳統觀點,引發了全球學界的廣泛關注。(科技日報)
以前我們大量使用地膜,以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但用后的地膜基本上就作廢了,很多機械化耕作直接將地膜碎片攪進了土壤里,其理論依據就是“農作物不會吸收塑料制品,因此糧食不會受到影響,農產品是安全的”。今天,我們賴以支撐的唯一論點被推翻了,農作物不僅會吸收塑料,而且吸收的塑料還會進入到農作物可食用部位,這意味著什么?那些年被大量“風化”的地膜……
對于一個長期關注食品安全的人來說,看到這個新聞,我們的內心是悲涼的!這些年來,我們的塑料垃圾究竟多到什么程度?如果該研究成果準確無誤,那么,我們人體究竟攝入了多少微塑料顆粒?這些年來各種莫名其妙的疾病屢見不鮮,動輒就是癌癥、肝炎等絕癥,究竟是為什么?
那些年到農場勞動學習的時候,特別注意到土壤改良的問題。查閱了大量資料,包括堆肥技術、做本土微生物肥料、做生物酵素等,深刻感受到塑料作為人工合成有機物,在自然界中處于一個尷尬境地?,F代農業不用塑料的地方很少,特別是南方種水稻,幾乎各家各戶在水稻育苗階段都會采用膜覆蓋技術,這樣可以大大縮短育苗周期,而且稻種出苗率大大提高,而對于丘陵梯田地區的農作物而言,膜覆蓋還體現在田埂修復等方面??傊F代農業不管是按照古代耕種方法,還是按照現代科學種植法,地膜幾乎已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工具。
前幾年,有位老師指出:地膜經過風化后,會以微型顆粒沉入泥土中,永遠污染土壤、污染環境。以前覺得她說得有點危言聳聽,還舉例反駁了一下:石頭也是長期存在于土壤中的東西,一塊石頭要風化成可被植物所吸收的鹽,要經歷幾十年,但石頭并沒有對植物造成實質性影響啊?,F在才發現,老師的說法雖然被推翻了,但我們更愿意接受老師的觀點——被推翻比不被推翻更嚴重,更令人擔憂!真想好好罵兩句:誰站出來為這么多年風化在土壤中的塑料負責?誰站出來為這么多年因為食物問題患疑難雜癥的廣大人民群眾負責?
在做本土微生物肥料的時候,我們就深刻明白:土壤是一個活性生態系統,而本土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是通過人工手段對土壤中的微生物進行“優勝劣汰”,給有益微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給有害微生物創造一個生存阻力,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微生物培養,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就會占據主導,從而有效保證農作物健康成長。當時這一理念也同樣應用到堆肥技術、做生物酵素技術等方面,較短時間內創造出了一大波健康蔬菜,短短兩三年的土壤改良后,生產出來的蔬菜幾乎就能與有機食品相提并論了。
這一成果不可謂不大,然而,即便我們挖空心思研究土壤生態系統,甚至很大程度上將其運行規律都摸了個透,但萬萬沒想到,被風化降解在土壤中的塑料顆粒,竟然也會被農作物吸收,這樣一來,我們此前所認為的“有機食品”又要打一個大大的問好了,因為前些年降解到土壤中的微塑料顆粒就是個大問題。
此外,根據自然大循環系統運行規律,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循環機制,空氣中的微生物同樣有循環機制,甚至將級別上升一點,海陸空、全天候中的所有物種都有循環機制,而且這些循環還會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更大的循環系統。這樣一來,我們所看到的、聞到的各種人工合成材料,經過風化降解后,都會進入其他物種循環里面?,F在所謂的“有機大棚、生態蔬菜”等恐怕就要成問題了,我就不相信,你用大棚悶起來種植農作物,大棚所揮發出來的塑料顆粒不會被作物所吸收!更進一步來說,垃圾焚燒所造成的種種殘渣是不是也會被作物所吸收呢?
食品安全!我們還有多少底氣說市場上的食品是安全的?從我們發現農作物會“吃塑料”的那一刻起,全國各地田野中的塑料究竟流到了何處?這已經是個令人不堪設想的問題。現在回想起那些年努力改良土壤的做法,只怕還得重新判斷,至少在使用地膜的問題上就不得不令人懷疑。
當此之時,我們恐怕只能用阿Q一點的方式“說服”自己了:被農作物吸收的微塑料顆粒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呵呵,呵呵呵,食品安全,路在何方?
作者:輕松笑
2020年7月31日星期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