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qū)塘約村曾經是一個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體經濟不足4萬元的國家級二類貧困村,村里人主要依靠傳統農業(yè)勉強度日。
村民張福友家里兄弟3人,守著幾畝地過日子。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卻難以養(yǎng)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人。1998年,34歲的張福友被迫離開塘約村外出打工。
10余年間,張福友在浙江一帶打工,都是做些零碎的體力活,勉強維持生計。2010年,46歲的張福友實在干不動太多的體力活,再加上漂泊10余年思家心切,他回到了塘約村。
村子還是那個老樣子,有些土地流轉給別人在種,有些已經撂荒。通往田間的道路年久失修,長滿了荒草。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2014年6月3日,塘約村又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田淹了,路也毀了。張福友回憶說,面對被洪水洗劫的家鄉(xiāng),村民們感到的只有絕望。
一個依靠傳統農業(yè)勉強度日的貧困村,一場洪水把農戶沖得一貧如洗,一窮到底。然而“窮則思變”讓塘約村發(fā)生了變化。
抱團發(fā)展
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是一個喜歡思考和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層干部,在村子陷入一片廢墟的當口,他敏銳地意識到,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要把村民重新組織起來,靠集體的力量抱團發(fā)展。
2014年6月8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塘約村下轄的十個自然村寨的村民代表,集中到塘約村村部開會。左文學向大家介紹了為什么要辦合作社,以及要辦怎樣的合作社。
左文學說:“把土地集中后就能統一規(guī)劃,組建農業(yè)生產、建筑、運輸、加工等專業(yè)隊,將來發(fā)展成專業(yè)公司。婦女也要組織起來,男女都可以在各專業(yè)隊上班,按月領取工資。村民入股到合作社的土地,可以按每畝約定價格領取資產性底線收入,年底還能分紅。”
左文學還強調,必須維護村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入合作社不是行政命令,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合作社,遵循自愿原則,也就是農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讓左文學沒有想到的是,在大災大難面前,村民恢復生產、盼望發(fā)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參會代表86人,全票通過辦合作社,村社一體的塘約村合作社就這樣成立了。
張福友說,自己家里有3畝多地都交給了村合作社集體管理,相當于用土地入股,年底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紅。現在,合作社各項建設急需人手,他和妻子就在村子里務工,他務工一天的收入是150元。妻子做些不繁重的體力勞動,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這樣一年下來,初步估算全家有6萬元左右的收入。
“這可比出門打工好多了,家里老人能照顧得上,夫妻兩人也不用兩地分居了,收入也有保障。”今兒不忙,張福友在廣場上一邊曬太陽,一邊介紹說。
土地入股,基礎是土地確權流轉,這可是一項艱巨、細致的工作,要對村民承包的土地重新丈量、登記存檔、張榜公示、接受全體村民的監(jiān)督。最后由政府頒給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涉及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然而,隨著30多年的發(fā)展,生產力需要大幅提高,農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日益強烈,單家獨戶的勞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fā)展需要了。塘約村就是通過把承包下去的零散地塊重新集中,搞合股聯營,使全村得以實現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規(guī)模化發(fā)展,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幸福路。
七權同確
在塘約村,更為可貴的是實施了“七權同確”,就是對全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和農村集體財產權進行精準確權,推動了農村產權改革。
塘約村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6.4%,山林確權后,2000多畝林地計劃發(fā)展林下養(yǎng)雞,養(yǎng)殖200萬羽生態(tài)雞。集體組織沒解散時建設的小水利工程確權后,合作社打算籌建完全無污染的山泉水廠,將主要安排婦女就業(yè)。合作社還將建設集中圈養(yǎng)的現代養(yǎng)豬場,配建大型化糞池,并配套施用有機肥的600畝蔬菜基地。
經過近3年的發(fā)展,合作社覆蓋了全村約90%的農戶,“七權同確”后集中了土地4200多畝,發(fā)展規(guī)模種植有了適合基礎。目前,塘約村有羊肚菌基地100余畝,蓮藕基地100余畝,蔬菜基地300余畝。收益部分按照合作社、村集體、村民3:3:4分配。
2016年,山東省壽光市龍耀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對口幫扶塘約村,為村里無償提供了700萬元的幫扶資金,并以技術折合470萬元入股塘約村的農業(yè)產業(yè)園建設。目前,這個占地300多畝的農業(yè)產業(yè)園已初具規(guī)模。據悉,新建成的育苗中心區(qū)、高科技展示區(qū)、采摘體驗區(qū)和示范種植高產區(qū),每年可產生近600萬元的經濟效益。
大干實干
以前,全村靠傳統農業(yè)為生,如今,合作社不僅有農業(yè)專業(yè)隊搞種植和養(yǎng)殖等主業(yè),還有運輸公司、建筑公司、水務管理公司等搞二三產輔業(yè)。村民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愿望,選擇參加哪個專業(yè)隊或者加入哪個公司。專業(yè)隊由大家選舉隊長,報村里認定。農業(yè)專業(yè)隊80多人,下有種植組,負責人人稱班長,種植組季節(jié)性用工(如采摘等)有時可達300多人。農業(yè)專業(yè)隊的主力是婦女,人數占到八成。一個婦女在水田勞作一天100元報酬,在旱地一天80元。一個月四個休息日,最低月工資也有2000多元。
村民羅光輝被選為種地班長。他重視精耕細作,還把工廠里的標準化生產運用到農地里。在他的帶領下,一畝地產出辣椒七八千斤,一斤辣椒賣一塊二,可創(chuàng)收萬元。之后還能再種一季小白菜,一畝收獲三四千元。
每個種植組都有年目標產值,以保障支付基本工資。羅光輝的年薪是5萬,完不成目標產值扣年薪,超過部分30%歸他本人,70%歸合作社,而歸合作社的部分,又有不同用途,其中40%歸農戶,30%歸合作社,20%提留公積金,還有10%用于村兩委辦公支出。
變化是有目共睹的。以前單家獨戶勞作時,全村撂荒地多達30%,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以婦女為主力的農業(yè)團隊就把撂荒地全種上了,其中種植了精品水果1250畝,淺水蓮藕150畝,綠化苗木612畝,還建成400畝施用農家肥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專供城里的學校食堂。村民再不用挑著擔子去市場賣菜,與買家一毛五分地討價還價了。
合作社下組建的建筑公司,主工每天工資300元,副工120-150元。現在建筑公司下面有12個隊,共286人,水泥工、粉刷工、石匠、水電安裝、室內裝潢等工種各具特色,婦女近百人。
運輸公司有40多人,六成以上是打工回來的。土地入股后,合作社出面擔保給村民貸款,沒車的可以用貸款買大貨車或中型車。現在運輸公司有四五十輛車,開大型車每月收入3萬元左右,開中型車也有1萬多元,沒出車的日子還可以做別的工。
以土地入股,以技藝創(chuàng)業(yè),塘約村的村民從農民變成了股東,村合作社為貧困戶、返鄉(xiāng)村民提供了足夠多的就業(yè)機會,全村村民積極性空前高漲,團結一致、大干實干的勁頭又回來了。據統計,近幾年來,塘約村外出打工人員從860人減少到了50多人,農村的衰竭化被阻斷了,新時代下的體制創(chuàng)新拯救了塘約村。
漫步在塘約村紅頂農家屋間,處處都能感受到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塘約書屋、京東電商點和金融服務中心是給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沒想到這個中國西南的小村子里,村民不僅愛好讀書學習,也在積極利用電商平臺架起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塘約村的土地資源被盤活了,村民真正成為了村集體經濟的主體,大家參與村合作社的發(fā)展建設更積極了。2013年到201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由不到4000元提升到20000余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000元提高到638萬元,全村在2016年就實現了脫貧,村民嘗到了新時代下體制創(chuàng)新的甜頭,全村從二類貧困村一舉嬗變?yōu)?ldquo;小康示范村”。
塘約村村民同步小康的模式先后被概括為“黨建引領、深化改革、組織起來、共同致富”和“黨建引領、改革推動、村社一體、合股聯營、村民自治、共同致富”,這也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受到中央肯定,鼓勵在全國推廣,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有了鮮活的樣板。
塘約村新時代下的體制創(chuàng)新,不僅盤活了農村的土地,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還讓外出打工的農民重返家園,在中國的農村大地上開辟了一條鄉(xiāng)村振興的新道路,貧窮和危機從此遠離,富裕和生機至此伴隨,塘約村的新時代氣息更濃了!
【來源:今日中國;原作者:周琳;再整理:葉方青】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