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改革開放初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來,全村抱團發展……變化和成效驚人。我在這里看到了:百姓的命運、國家的前途、黨的作用、人民的力量。”著名報告文學家王宏甲在《塘約道路》一書中如此寫道……
塘約,曾經的國家級二類貧困村,一個自生產隊解體后就冷清了幾十年的普通村寨,在黨的十八大以后,緊密結合自身實際,以“三權”促“三變”改革為抓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改革推動、村社一體、合股聯營、村民自治、共同致富”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新路子,短短幾年時間,就蝶變成了人均收入達萬元,村集體經濟增至幾百萬元的小康村,成為新時代全國深化農村改革的明星村、樣板村,在全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
2014年夏天,塘約村遭遇洪災,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沖毀了塘約村的田地、家園和道路,一時間,塘約村可以說面臨著“千難萬難”。“這場大水把大家都沖得一貧如洗,受災最嚴重的白紙廠寨是窮到底了,困難到底了。”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回憶起那年的洪水時還稍顯后怕。
這場洪水讓左文學深切地感受到傳統農業經營模式抵御風險的脆弱,激發了以左文學為班長的村兩委帶領村民“窮則思變”的決心,塘約村決定走面向新時代的農村改革道路,推進村里產業集體經營,抱團發展。隨之,塘約村成立了“村社一體”的合作社,把各家分下去的零散的責任田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此舉,讓全村多少年來規模化發展的夢想終于實現了,產業結構也有能力調整了,土地利用價值達到了最大化。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長久富更是富。”左文學說。村民唐從富2008年包了十多畝地搞起了蔬菜種植產業,塘約村合作社成立以后,唐從富順應村情變化,率先和村里達成協議,接受村集體以14萬元的價格收購了他的150畝蔬菜和承包土地使用權,唐從富也被“挖”到村合作社擔任農業生產技術總監,成為了村合作社蔬菜種植的一把好手。
目前,塘約村的各項農業產業都走上了正軌,蓮藕、辣椒、小瓜等各種蔬菜種植都有了效益,合作社下組建了農業、運輸、建筑、勞務派遣等分支經營體,冷鏈物流分揀中心也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二三產業實現了融合發展。村里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解決了,村民收入增加了,人口外流也減少了,愛農村、扎根建設農村的村民越來越多了。
談到塘約村的變化,村民楊成凱興奮地說,2015年,他家的3.5畝水田和2.5畝旱地都流轉給了村合作社,每年參與分紅。以左文學為班長的村干部們敢闖敢干,把全村2800多畝土地集中起來搞集體經營,效果確實好。2016年,他家通過分紅就得了將近4000塊錢,比起把田流轉給私人一年只得600塊錢好得太多了。
“村民能有現在的好日子,真得感謝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這些年他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搞土地入股,種植蔬菜、水果,發展鄉村旅游,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共同致富的新路,真的是一心為村民謀幸福的好干部。”村民陳少珍說。
如何能讓村里的合作社立于不敗之地,時刻保持著發展的活力與生機,唯一的出路就是:抓黨建引領。基于這種認識,左文學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全力夯實黨組織基層基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創造性地打出了“黨總支管全村,村民監督黨員”的固本強基“組合拳”:一是對黨員干部實行“積分制”和“駕照式”管理,對拉幫結派、作風不良、黨性原則不強的黨員,經屢教不改的,勸其退出黨組織,以提升黨組織的執行力和戰斗力。二是鼓勵有大局意識、辦事公道、作風正派、致富能力強的有志青年加入黨組織,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培養“后備軍”。
幾年來,塘約村走以黨建為引領的“村社一體”發展道路,不僅重建了家園,更是將一個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升級為人均收入達萬元,村集體經濟增加到幾百萬元的富裕小康村。“村里工作千頭萬緒,沒有黨總支‘提桶桶’,抓不好。”左文學一語道破塘約村巨變的核心動力——有力的黨組織保障。
在左文學看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戰役中,除了進行黨組織建設和經營方式改革外,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是一件大事。幾年來,塘約村通過出臺“紅九條”,整治濫辦酒席,民風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在通過懲戒方式改善不良風氣的同時,塘約村還開展了“尋找最美塘約人、尋找最美塘約家庭、尋找最美塘約鄉村教師、尋找最美塘約中小學生”等主題活動,樹立了一些正面標桿,讓群眾有一個學習的參考。左文學表示,就是要通過這些做法,喚起群眾對正能量、對良好風氣的認可,全面推動塘約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如今,在塘約村看到的是這樣的景象:一條條道路筆直潔凈,一座座農家院漂亮整潔,一排排內容豐富的文化墻吸睛奪目,廣場上笑聲連連……塘約村村史館、綜合服務大樓、農旅山體公園、道路升級改造及美化亮化等各項新增工程建設工作已經完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一曲曲和諧的樂章,無不彰顯著實施面向新時代的改革后塘約村群眾生活的愜意。
實施面向新時代的改革后,塘約村的變化,從數據中體現得更本質:拋家舍口外出打工人數2014年為860人,2015年為352人,2016年降到50人;貧困人口數2014年為643人,2015年降到82人,2016年則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2014年不到4萬元,2015年增長到81.4萬元,2016年倍增到202.4萬元,2017年則達到了312萬元;村人均收入2014年為3786元,2015年翻一番達到7943元,2016年漲到了10030元,2017年更增長到了11300元。
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歷史,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村莊的變遷雖然不同,但在沐浴新時代的春風、分享新時代的成果方面,每個村莊的機遇都是相同的,塘約村的變遷也昭示著全國廣大農村的變遷。
“農民的出路,還是要到賴以生存的土地上去找。”這是塘約人堅守的信條。
(來源:安順日報社有關報道;整理:葉方青,整理時略有修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