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子村歌工作坊微紀錄片
影像制作:中國鄉建院/吳江
《石頭也香甜》
石頭墻,石頭房,石頭小村莊
一塊石頭四兩油,沒它不長糧
核桃香,栗子甜,古樹上百年
大山溝里空氣鮮,石頭也香甜
太陽照,月兒圓,石頭有溫暖
父母辛勞挑重擔,兒女永依戀
大石頭、小石頭,牢牢抱成團
用手薅草也情愿,生態建家園
石城子村!群山環抱,
石城子人!實實在在;
石城子村!不忘初心,
石城子人!勤勞堅韌。
莫為繁華失本真
不懼風雨屹立天地間
音樂工作坊協作者:孫恒、呂途、施盈竹、吳江、李進華
參與創作的村民:樊貴祥、胡建、周小清、李麗麗、詹亞娟、朱鳳珍、胡立祥、胡艷紅、朱桂英、翟文秋
音樂工作坊時間:2019年9月4日——7日
音樂工作坊地點:石城子村委會議室
石頭小村莊:歷史回望
9月3日上午,我和孫恒從北京平谷同心公社營地出發,行程250公里,來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七道河鄉石城子村。在村委會胡書記的邀請和支持下,和村民們一起創作村歌,為即將在9月23日舉辦的豐收節獻禮(中國的豐收節定在每年秋分這一天)。
9月4日上午,我們拜訪了老支書樊貴祥,他前前后后在石城子村當了20年左右的村主任和村書記。1939年出生,回顧這一生的經歷,老支書充滿惆悵。
最深刻的記憶要追述到1942年。日本侵略者占領了這一帶,因為這里的村民藏匿了很多八路軍傷員,村民中也有一些共產黨的地下聯絡員,日本人決定把這里變成“無住地帶”,不允許村民居住,不允許村民耕種。在交通要道設上關卡,攔截跑回來偷偷種地的村民。因為瘟病、憋悶和饑餓,原來100多口人,到1949年,只剩下60多口。
最憤恨的記憶是日本人為了追繳八路軍傷員而殺害村民和嚴刑逼供。石城子村地處深山,周圍林木茂密、山洞隱秘,很多來自江西的八路軍傷員被藏匿在山洞里。樊書記的二叔當時任甲長,是共產黨的地下聯絡員。后來,日本人把他二叔和其他幾位聯絡員都抓了起來,嚴刑逼供未果,全部殺害。樊書記的爸爸不得不繼續擔任那些工作,后來也被日本人抓住了,烙鐵已經燒紅,準備嚴刑逼供,日本兵突然聽到集合哨聲,全都撤走了,樊書記的爸爸死里逃生。
樊書記一生經歷豐富,回憶往事萬千惆悵,其中最糾結的記憶是“搶山林”。1980年代之前,石城子周圍都是密密麻麻的山林,特別多的古樹,幾百年樹齡的大樹漫山遍野。村子里有護林員。各家各戶蓋房子需要木材的時候,可以向村子里申請砍伐指標,按規定交錢之后才可以砍樹。1980年代初,刮起一股猛烈的搶砍林木的風潮,一些偷樹的人來自外村。這股風潮過后,石城子周邊山上的大樹損失殆盡。樊書記還因此被認定瀆職罪,被免職。樊書記說,他以一己之力根本攔不住,他當時也向上面匯報了,卻最終獲罪。雖然10多年之后又當上了村主任和村書記,但是,那段時間黑色的記憶揮之不去。
山和水總是連在一起,還有一句俗語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石城子村,幾十年前潺潺流淌的溪流和小河大多斷流。綜合大家的記憶,在1980年代和之前,溝溝岔岔都有水,常年不斷。村里30多歲的年輕人回憶說,他們小時候常年流水不斷,水里還有魚。后來逐漸干涸,只有下大雨的時節才有水。斷流的原因可能有三個:(1)有人認為跟1976年的大地震有關,懷疑是不是地殼給震裂了,水都滲到地下了;(2)有人認為和山上的大樹大都被砍光有關,但是還有人說,現在,都退耕還林了,山上的樹又茂密了起來,但是,水還是沒有保持住;(3)有人認為,和大環境有關,整個氣候越來越干旱,雨水越來越少。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隨著石城子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也許有一天,石城子的溝溝岔岔又會山水相連啦。
群山環抱的石城子村:上山的路
住在大山里面的人都有一個關于路的記憶,尤其是那些經歷過從“沒有路”到“有路”這個過程的人。路,影響到很多事情。9月4日下午,我訪談了村民胡立新。他1976年出生,上到初一就輟學了,提到這個事情,應該觸到他的痛點吧,他說:“如果當時的路是現在這個樣子,估計他就不會那么早輟學。”
他當時在七道河子鄉中學(現在改為小學了)上初一,當時學校沒有住宿條件,每天騎車上學,騎車回家,7公里的山路,去的時候是下坡,半個小時可以到,回家是上坡,騎不動,一路推著車,最快也要1小時10分鐘,到家都天黑了,都晚上8點多了。中午帶著干糧對付一頓。太苦了。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或者住在親戚家,或者家里給租個房子住下,就能堅持讀書。現在條件好了,學生可以住校,到周五晚上有通勤車把孩子們送回家。
說起山里的路,樊書記給我講了一段“趣事”。他那個時候,不僅沒有路,連路基都沒有,走路都得蹦著走,騎車的時候,腳蹬子經常磕到石頭。
山路彎彎,通向不同的山坡,這些年,不同的山坡都鋪了水泥路。山里人,年長的人,傾向于對生活進行縱向的對比,從沒有路到水泥路的變化是重大的,心存巨大的感激;習慣了平路和寬敞道路的人們似乎更傾向于橫向對比,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和暴發戶特別多的時代,發現自己被淹沒在大多數苦苦掙扎的人群中時,倍感不公,不滿意,不甘心。也許,我們既要縱向對比,也要橫向對比;但是,無論如何對比,核心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工作坊期間,我們請村民們用畫筆描繪出自己最想表達的內容。胡立祥很快就完成了作品:《工路上山》。
村子里大部分的男勞力都外出打工,胡立新也不例外。他從16歲開始外出打工,各行各業都接觸過,后來主要做建筑工程方面的工作。最近,用他的話說,被哥哥(胡鳳伍書記)給“額上了”,承接了民宿和村標的建設。胡立新說,給家鄉干工程只能干好,就是賠本也得干好。
莫為繁華失本真:帶頭人的精神世界
9月4日晚上,操勞了一天的村支書胡鳳伍帶著疲憊接受了我的訪談。他1980年出生,2000年到縣畜牧局動物防疫站工作(胡書記現在仍在獸醫站掛職)。2012年,胡書記主動要求回到山村任職。他說:“在外面工作很多年,見識了很多,看到農村里的年輕人都往外走,鄉村破敗了。我回到家鄉,想看看能不能給鄉村找出一條出路。不希望村莊消亡。”
呂途:“你回到家鄉這7年,是按照你當初向往的方向在前進嗎?”
胡書記:“是的。”
呂途:“這太好了。我去過蠻多村子,很多村干部都很敬業。有的村干部很希望做些有益的事情,但是遇到來自村民的阻力,覺得老百姓素質存在問題。你認為你可以向著積極方向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胡書記:“這里的老百姓淳樸善良,絕大多數是這樣,刁民也有。做事能不能成,取決于老百姓。我做了一些事情,老百姓的配合是很大的原因。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外面朋友帶來的資源的支持。”
呂途:“難道那些做不成事情的地方的老百姓真的難纏嗎?”
胡書記:“刁民是少數。只要老百姓受益,大家心里都明白,就會支持你。就拿選舉來說,完全不是拿錢的事情。”
呂途:“你說得到外來資源的支持,那些資源是你在外面工作期間積累的人脈嗎?”
胡書記:“不是。這些外來資源是在村子里工作以后一點點積累的。是靠我們實實在在做事做出來的。外面的人來到我們這里,原來都是陌生人。接觸之后,發現我們實實在在做事,就認同了我們這里。人家要看我們這里做事的出發點,無論外面扔多少錢,人不行也不行。”
呂途:“中國鄉建院幫助我們村子建立了內置金融合作社,我聽說今年開始以合作社為平臺進行房屋收儲,如果將來有收益,利益分配是如何設計的?”
胡書記:“房屋收儲從今年開始做,已經收儲15套。我們的分配設計是:保底加分紅,要把集體和村民的利益捆綁到一起。”
呂途:“你們工作那么多,馬上要迎接豐收節,村里預算也比較緊張,為什么會請我們來做村歌?”
胡書記:“長遠來看,如果村子的經濟發展起來了,利益越大,矛盾越多。所以,村莊的文化建設非常重要。我們的出發點是要把老百姓組織到一起,煥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讓老百姓獲得最大的福利。”
孫恒:“您對村莊的未來發展是如何設想的?”
胡書記:“中央支持搞豐收節的村子全國一共才70個,河北省只有2個,我們石城村是其中之一。到時候央視會過來。全國60萬個村子,真是萬里挑一啊。我們頭腦很清醒,我們差距太大了。我們方向明確,村子要想發展,農民自己玩不起來,必須通過:城鄉互動。具體的發展思路是:康養度假。我的設想是,將來把村民組織到一起,統一經營管理,村民分工協作;有的做接待,有的做種植。我們村1000多口人,常駐人口500多人,有一天發展起來了,也要控制一個常駐人口的上限,不能超過1500人。人的生活環境與人口密度關系很大,如果一下子來3000人和5000人,就變味了。為了實現康養,要:建立小循環,村子里有啥吃啥,我們已經注冊了‘石也香’品牌,確保食材的品質,不是說你想吃啥我們就提供啥。我們這里有地理優勢,我們這里是山的盡頭,翻不過去。也就是說,這里的水是源頭,別人影響不了我們。如果地處下游,別人打藥,我們控制不了。”
用手薅草也情愿:眾志成城
進入21世紀,環境危機和食品安全危機是人類面臨的首要危機,而且這兩者之間緊密相關。就拿“草”來說吧,多年以來,大家已經想當然地把草當作莊稼的“敵人”,非除之而后快!而且一定要除干凈。百草枯!聽起來都恐怖。草,是土壤的皮膚,就如同皮膚保護人體一樣,草在保護土壤,避免水土流失,草的根系除了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也在給土壤釋放各種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在炎熱的夏天,土壤可以較低地表溫度,也可以保持一定的土壤濕度。我去過很多村子,我也生活在村子里,當跟人們提及不使用除草劑的時候,很多人都把頭搖得如同撥楞鼓一樣。
傍晚,胡書記陪我們在村子里逛了一下,一位婦女走了過來,坐在石頭上跟我們說話。胡書記問她在忙啥,她把手伸出來給我看:“今天薅了一天的草,手都起大泡了。”原來,在這里,嚴格杜絕使用除草劑,如果被發現將按照“村規民約”處置。
石城子村盛產板栗、核桃,有的片兒出產蘋果和梨。在這里,不僅果樹不許打藥,整個石城子村境內的所有土地都禁止除草劑。一位婦女告訴我,花生地里的草太多了,一遍沒薅完,草又長起來啦。是啊,農產品和工業產品的最大的區別是,農產品要按照自然規律去生長,違背大自然法則的做法會帶來對大自然和人類的傷害,作物與草的競爭是一種自然規律,是正常的,需要人類花費勞動力去應對,通過劇毒藥物來解決問題只能導致傷害。這個自然規律提示我們,農產品的價格應該有比較優勢才能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在村委會的墻上,懸掛著“村規民約”,第20條銘文規定杜絕除草劑,違者會被列入黑名單。這是我看到的國內第一個這樣做的村莊。我問參與音樂工作坊的婦女:“用手薅草很辛苦,愿意嗎?”婦女回答:“是很辛苦,但是這是為了村子好,不愿意也得愿意!”
訪談胡立新的時候,他告訴我:“為了養家糊口,我一直在外面,沒時候照顧板栗、核桃和莊稼,也不打藥。栗子就那么荒著,到時候直接撿栗子。但是,收成也不比別人少。”
農村給人一種田園風光和自然清香的想象,但是,這個想象早已和現實不符,有太多的地方,在除草劑、殺蟲劑等農藥化肥的作用下,一走近,迎來的不是鳥語花香,而是撲鼻的農藥和甜蜜素的味道。幸好還有石城子這樣的村莊存在,我也相信,將有越來越多的村莊會慢慢走上生態生產的道路。工作坊期間,一位村民給我們帶來了家里產的蘋果,味道自然醇香。我專門詢問:“咱們石城子的蘋果需要人工授粉嗎?”回答是:“不用。”我心存感激。我20年前去山東一個蘋果產區,到了蘋果開花的季節,農民們就忙著用手給花授粉。明明是蜜蜂的工作,為啥要人來做?原來,蜜蜂都被殺蟲劑殺死了。我們人類要珍惜大自然創造和賦予的一切,如果蜜蜂和昆蟲都沒有了,蟲媒作物就絕產了,我們人類又將如何生存?
音樂工作坊:過程與成果都重要
石城子村參與工作坊的村民中主要是婦女,一共10位村民,7位是婦女。工作坊一開始,我們和大家一起討論時間安排,大家覺得很為難。此時是農忙季節,一大早4點多就上山打核桃,然后照顧孩子上學,中午要回家做飯,下午還要干農活。很多人都覺得時間很難保證,也許會遲到或者早退。
隨著第一天工作坊的進行,大家從言語不多,到逐步參與和表達。而且,沒有人早退,也沒有人遲到。有的村民,因為家離村部距離遠,中午干脆就沒有回家。
第一天,我們的日程如下:
協作者介紹工作坊
大家商定工作坊紀律
練習《聆聽聲音》
氣息及聲音訓練
《我的一首歌》:每人唱一支歌
集體回顧石城子村《大事記》
游戲《是誰在唱歌》:體會節奏與合作
講述《生命故事》,
然后用接龍的方式進行歌詞創作
上午11點多結束的時候,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下午和明天會堅持參加嗎?為什么?”所有人都回答:“會堅持參加,會按時參加”,大多數人都說:“出于對村里工作的支持,所以才會參加這個工作坊。”
下午4點鐘結束的時候,我問大家對這一天活動的感受,出現最多的詞語是:“開心”;還有人說:“激動、著急、感受到團結、覺得不可思議、如同回到上學的時候、不同片的村民坐一起搞創作是難得的聚會,……”
第二天,我們的日程如下:
練習《呼吸與聲音》
收集的當地的順口溜、俚語
作畫《我心中的石城子村》
《印象石城子》詞語收集
歌詞創作
游戲《節奏圈》
修改歌詞
創作歌曲
第二天下午,我們創作出了村歌《石頭也香甜》。回憶這短短2天,對比上個月在重慶和昆明的村子里的創作過程,石城子村的創作過程是最艱難的。遇到了兩個困境:
第一個大困境是,第一天沒有收集到足夠的創作素材。第一天,大家發言很少,比如,生命故事分享的時候,給每個人短短3分鐘,大多數人都用不完,有的寥寥數語就說完了。這導致我們無法收集到足夠的創作素材,沒有素材就如同無米之炊。幸好,到了第二天,大家經過了前一天的體驗,激發了參與的熱情,在“印象石城子”詞語收集過程中,大家貢獻了豐富的素材,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歌詞不僅生動,而且反應了石城子村的真實面貌。
第二個大困境是,有的參與者對曲調的風格產生了不同意見。第二天,大家的參與度明顯加強。讓我們協作者倍感欣慰。我們一直強調,工作坊的目標是為了創作村歌,但是,工作坊的過程是一個社區文化的創造過程,因此,過程和成果同等重要。大家通過第一天的快樂游戲和平等參與,逐漸打開了心扉和思維。第二天,大家有了積極主動參與的愿望。困境是:大家雖然對一個事情不贊同,但是,自己暫時還沒有能力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們創作歌曲的步驟是,先創作歌詞,然后在歌詞中尋找蘊含的節奏和韻律,再哼出曲調。下午,當我們根據歌詞哼出曲調后,大家對帶有說唱的民謠曲調不太認可,因為大家希望村歌抒情一些,比如:會想象和《家在秦皇島》類似的曲調。
更為“糟糕”的是,我們給大家播放了重慶聯豐村的村歌《山水聯豐》,大家覺得更喜歡聯豐村村歌的曲調。我們跟村民解釋,聯豐村的村歌參考了重慶民歌的曲調,但是,我們石城子一帶沒有民歌可以給我們參考。還有,歌詞基本確定之后,韻律和曲調的風格就已經蘊含在里面了,如果想要不同的曲調,就得重新寫詞。《石頭也香甜》的曲調中,有京韻大鼓的味道,帶有京津冀一帶的風格。還有,對于我和孫恒來說,在不同的村子創作出不同的風格很重要。村歌如果千篇一律就是一種失敗。
隨著一遍遍演唱和體會,大家越來越喜歡和接受這個曲調。后來,在大家的熱情帶動之下,我們臨時決定,當天晚上在村部的舞臺上給村民首演村歌,舉辦了一個小型聯歡會。
石城子村大事記
村子有300多年的歷史,康熙順治的時候,開墾荒地,3年不收皇糧;
板栗樹,幾百年了;
1942年到1945年,被日軍占領,石城子村的村民舍命救傷員,在周圍山洞里藏匿八路軍;
1949年,發大水,地都給沖了;
1959年,發大水,泥石流,房子和土地被破壞,30人遇難;
1973年,又發一場大水;
1973年,蓋村部,2014年,翻蓋村部;
1975年,修進村主路的路基,村民自籌資金買炸藥和雷管;
1976年,地震,房倒屋塌;
1979年,計劃生育;
1981年,通電;
1981年,包產到戶;
1990年代,退耕還林;
2005年,修進村的主路,打成水泥路;
2013年,免費午餐項目;
2015年,2017年,打上山水泥路,打了好幾條。以前,需要挑10次才能挑上山的東西,現在一次就運上去了;
2017年,2018年,修蓄水池,修了18個,引水上山;
2017年,路燈;
2017年,易地搬遷;
2017年,鄉建院幫助建立內置金融合作社,已經分紅2次;
2018年,第一次辦豐收節;
2019年,鄉建院幫助開展垃圾分類;
2019年,設立《村規民約》,其中有一條是杜絕除草劑。
關于村歌計劃
村歌計劃簡介
“村歌計劃”屬于“愛故鄉”全國系列文化活動中的一部分,既有強大的鄉村建設領域專家學者的思想理論指導與專業培訓團隊,更有全國各地的基層鄉村建設團隊與帶頭人作為項目活動支持網絡。2018年啟動至今,“村歌計劃”項目組在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南塘村、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郝堂村、安徽阜陽大申莊村、重慶城口縣聯豐村、云南安寧白甸村、河北青龍石城子村開展了六期村歌音樂工作坊。2019年,“村歌計劃”將繼續推動,希望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較好的社會影響力和帶頭示范作用,為振興鄉村的偉大戰略發揮積極的作用。
發起單位
愛故鄉藝術團,大地民謠,新工人樂團,中國鄉建院,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
“村歌計劃”項目組現面向全國各地招募有需求的合作伙伴,舉辦村歌音樂工作坊,創作我們自己的村歌。
招募名額:4個村
報名時間:至少提前一個月預約
確認流程:1、報名預約;2、前期溝通;3、確認合作;
報名條件:1、有在地駐點工作人員專人負責項目;2、能夠組織村民參與村歌音樂工作坊;3、能夠承擔工作坊相關費用;
相關費用:
1、交通及食宿費:工作坊培訓師2-3人;
2、工作坊培訓費:10000元(含培訓師2-3人調研及工作坊培訓)
3、村歌作品制作費:10000元(含詞曲整理、編曲、錄音、縮混等后期制作)
聯絡方式:
手機微信:許多13810851024(微信同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工作流程
第一步 村莊調研:由“村歌計劃”項目組派人到項目點實地走訪調研,收集村莊的文化歷史人文信息資料,拜訪村委、老人、婦女、兒童、文藝骨干、返鄉青年、鄉賢人物等,做訪談記錄。組織相關人員召開“村歌籌備座談會”,了解需求,為村歌創作前期準備工作。(1-2天)
第二步 村歌音樂工作坊:由“村歌計劃”項目組指派專業培訓師(2-3名培訓師),舉辦“村歌音樂工作坊”,邀請村民參與集體創作,產出“村歌”詞曲初稿,并討論鄉村社區文化活動展望。(2-3天)
第三步 村歌音樂制作:由“村歌計劃”項目專業團隊負責村歌的編曲、錄音、縮混及后期制作,完成村歌音樂成品(一個月左右)。
重慶聯豐村-村歌音樂工作坊微紀錄片
拍攝制作/中國鄉建院-吳江
“村歌里面有村莊的生命故事和文化歷史,更多的是將個人故事與村莊聯系起進行集體創作、集思廣益,共同合唱。”
——段玉(村歌音樂工作坊協作者)
河南信陽郝堂村歌音樂工作坊
“希望能唱響我們自己的村歌;希望能更重視傳統娛樂資源和文化,新的鄉村文藝應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生長發育;希望能把郝堂文化藝術團建成一個真正的自組織,希望能常態化的開展文藝活動。”
——姜佳佳(河南信陽鄉村建設
協作者中心主任)
“村歌創作出來了,我們就要組織大家傳唱,所以要組建南塘村歌合唱團,不僅在本村唱,還要走出去唱,以歌會友,以歌聚人心。”
——楊云標(安徽阜陽南塘
興農合作社創辦人)
“村歌計劃,不是給與而是參與,不是失去自己的文化,而是自己創造自己的文化,又主動傳播自己文化的過程。我們來唱自己的歌,希望每個鄉村都能唱響自己的村歌。”
——孫恒(村歌計劃發起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