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工作進入深水區和關鍵期,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
一些貧困戶“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一些貧困戶逢年過節就找幫扶干部要東西,甚至還要挾扶貧干部“我對你滿不滿意要看你的表現”。
有的貧困戶家有兒女幾個,兒女住著大房大屋,卻把父母的戶口撥開,讓父母住在黑湫湫的老屋里,父母獨立為戶,年老體衰,無收入來源,把孝老的責任推給政府,推給扶貧干部、村干部。
還有一些村的主流價值觀被嚴重扭曲,金錢,成了評價的至高標準。甚至形成了“評上貧困有本事”、“要懶懶到底,政府來兜底”、“要懶不懶,政府不管”的壞風氣。
比如,某地單身漢以不脫貧,要挾幫扶干部幫助他找老婆。
“你們必須給我說上一房媳婦,說不上,我就不脫這個貧,影響你們的k...k...k什么來著,哦,對,kpi(注:績效考核)”
這讓我想起了山西省昔陽縣的大寨村。
1963年,大寨村發生了一場特大洪災,但是大寨人仍然堅持“三不要、三不少”。一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二不要國家的救濟糧、三不要國家的救災物資,還要做到社員口糧不減少、庫存糧食不減少、國家征購糧不減少。
大寨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他們就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镢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干,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筑盤山公路12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余糧。
毛主席充分肯定和表揚了大寨村,并于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大寨”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大寨村,用她自己親身的經歷,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盡管當前的條件多么不利,但是只要人們有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雄心大志,充分發揚革命精神,并且把革命干勁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夠使大地變樣,使河山易色,創造出偉大的成績。
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兩個一百年”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盡管中央確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和“精準扶貧”政策,中央財政近年來支農、惠農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仍然繁重、艱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體只能是農民,主要還要靠億萬農民自身努力奮斗。
前不久陜西某縣有則新聞爆料,政府給一個貧困戶送了5只羊,讓他發展養殖、脫貧增收,過段時間去看看羊養的怎么養,需不需要培訓養殖技術,結果貧困戶把羊吃了,還說政府送的羊太少了,不夠吃。
俗話說,救窮不救懶。窮固然可怕,但靠窮吃窮更可怕。沒有脫貧志向,再多扶貧資金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
如此看來,扶貧工作最令人頭疼的不是缺資金缺技術,也不是缺項目缺人才,而是缺乏敢于藐視困難,敢于同困難作斗爭的頑強精神。
讓我們一起看看“農民總理”陳永貴原聲講話實錄,很罕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