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有個東太村
陳永康
一提起珠三角,我就容易產生一種水淋淋的感覺。的確,那里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水多——河流縱橫,毗鄰南海,只要順著河流走,就能不僅看到大海,而且能脫光了鞋子在海水里盡情地蹚上一蹚。
我的家鄉東莞麻涌鎮東太村更是著名的水鄉——浩蕩的珠江以一瀉千里之勢與它擦肩而過,東江的大小支流麻涌河、淡水河、倒運海以及許多叫不上名字的小河貫穿其中……
水是生命之源,水流到哪兒,人的生產和生活就在哪兒興起。
又一個香飄四季的日子,我興致勃勃地回到家鄉。只感到家鄉的空氣自由而甜蜜,幾只輕舟漾過河心,流水似有而若無。有鳥雀在田野上鳴叫,螞蚱在草叢里跳躍,蝴蝶曼舞成一朵朵花,呈現出呢喃如蜜的浪漫,與村里一處處古老的標志性文物交相輝映。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景里,蘊藏著一幅美麗的水彩畫,散發出的全是故鄉的氣息。綠茵無際的稻田里霧氣氤氳,一些眉飛色舞的鄉親們迎風而立,拔幾穗稻粒在手,任衣袖飛舞,指尖留下一陣余香,隨著清新的風信步飄遠,充滿鄉野情趣。稻花香里說喜事,情感的滋味猶如新米熬成的香粥。不遠處的學校里傳來孩子們整齊的讀書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東太村位于麻涌鎮的中心區,總面積5.2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4880人,流動人口4700多人,總人口近萬人。
史載,麻涌鎮曾有過4個古老的書院,其中歷史最久的是東太村的樂野書室,距今約有500多年的歷史。它足能讓人感受到數百年文化的積淀,體驗到古村落的古色、古鄉、古味。
據老人們介紹,東太村的一支——東村陳氏立村于1368年,距今650年,至今已有25代傳人。而樂野書室始建于清代,是陳氏第7或第8代的陳樂野建造的家祠。它的西面與南園祖祠毗鄰,坐北向南,硬山頂,磚木混合結構,面積僅95平方米,平面形制比較特殊,只有一間正堂,正堂前用圍墻圍出一個不大的院落,且大門與正堂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而是進門后向左轉進庭院,右邊才是正堂,這種形制與一般的祠堂不同,是從原住宅的基礎上改建成的家祠。現為東村村民組的辦公室。
年屆8旬的陳以智回憶,1952年,東太農民協會就是在樂野書室成立的,1954年成立第一個黨支部也是在樂野書室。他母親上世紀60年代就曾經在樂野書室就讀。后來,書室還做過曲藝社、幼兒園,一直都是村里的公共用地。
由此可見,樂野書室雖然面積不大,卻充分體現出東太村悠久的文化傳統。我站在東村村民組辦公室的小院內,驚異的不是飽經滄桑的古墻,也不是幾百年的房子至今是不是還住著名人的后代,而是那些擠出石塊縫隙開出的小花兒,一株株,一簇簇,比泥土中的牡丹旺盛且燦爛許多。這些花兒的葉子沒有因為缺水單薄,而是濃濃的厚厚的,每一片都欣欣向上,綠得盎然。
或許正因東太村悠久的文化傳統,原籍江西鷹潭的麻涌鎮文聯主席王衛東,特意把其工作室南梅園設在東太村。我相信這里的文化底蘊總有一天能夠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近年來,東太村的變化是相當巨大的。由于它不是一個全村一姓的大村,而是由東村、東浦、太和、九宅4個自然村組合而成。復雜的歷史原因,曾經使某些自然村之間有過較深的矛盾,甚至出現兩村間架起機槍對峙的故事。
然而現在,村黨工委高度重視政治文明建設,堅持每月定期將村務、財務公開,增強村民代表管理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全村村風淳樸、治安良好,村里有自己的聯防隊,完善了防控網絡,經常組織各廠、各企業員工進行安全生產和消防知識學習,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使4個自然村的村民團結得像一家人一樣。再加上有古巷、古宗祠,綠蔭蔽日,意境悠遠的舒適環境,使從清代起便商賈興盛、游人如織的古村,如今又已成為商家投資擇居的理想地,能保障投資者安心經營和生產。
當然,在東太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跟許多地方一樣,走過環境污染的彎路。一度,曾經打上來就能喝、跳下去就能游泳的清澈河水不見了,許多青翠欲滴的植物也蒙上灰塵。以致一些久別重回的老鄉親難免產生疑問:這還是我可愛的家鄉嗎?
在各級政府的統一規劃下,環境治理、清除污染的“攻堅戰”打響了。不過短短幾年,已大見成效。包括東太在內的波光粼粼、草木蔭濃的“水鄉綠道”景觀,已經成為麻涌旅游的標志品牌。
當我在河畔涼亭小憩,不少老人都愛指著清清流水和不遠處郁郁蒼蒼的林子說:“生態是我們的命根子。”
還有些鄉親愛指著地里的蔬菜,林間的水果得意地說:“我們吃的這些毫無污染的東西,你們大城市可能是輕易吃不上的。”
在水一方,曾經是鄉親們朝思暮想的夢境。而如今,這個夢終于實現了。
東太村是一片被革命熱血浸透的紅色土地。陳一虹、莫福生等先賢,都曾經在這里留下過不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然而,由于經濟發展條件的困囿,它卻長期處于貧困之中,是多年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十分有限。守著綠色的河水,卻始終無法擺脫貧困,鄉親們特別是村領導們心里能不著急嗎?
年輕的村黨工委書記鐘允樂很有朝氣,行事穩健。老村領導陳沃洪身材健壯,人很隨和。他們對居住分散的各自然村鄉親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我與他們沿河堤一路行走,一邊是平靜的小河,一側是盛開的繁花,除了風,一路都有水聲相伴。走到水邊時,水流伴著光閃動,像一條亮閃閃的白練在傳動,間或跳動著綠色的浪花。沿途遇到幾個老鄉,都與他們熱情招呼,融洽地寒暄。
脫貧“摘帽”是黨工委的任務和歷史使命。這些年,他們想方設法帶領村民發展生產,選擇性地種水果,種蔬菜,種高檔花木,同時進行勞動力轉移。
黨工委一班人深知,調動起廣大村民的積極性,使大家都有毛澤東主席贊許的那么“一股勁”,比什么都重要。
為此,他們把賽龍舟這種長盛不衰的民俗活動,當成了調動村民積極性的有效途徑。
麻涌的龍舟舉世聞名。每年都有“龍舟景”。那一天就像一個盛大的節日,大人們不分派孩子們任何勞動,孩子們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看賽龍舟。
前些年,東太村在鎮里組織的龍舟賽中都是“墊底”的后3名。村民們越來越不甘心了。他們說:“常言道‘不蒸(爭)包子爭口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奪取冠、亞軍?”
村領導積極組織精兵強將,在家生產的莊稼把式來了,常年在外的打工者來了,工作頗忙的警察、公務員也來了,還有平素熱衷于做生意的,以及頑皮但卻對龍舟情有獨鐘的年輕人……他們組成五六十人的東太龍舟隊,請經驗豐富的“龍舟高手”陳暖滔當指導。
鼓手是一只龍舟的重要角色。在村委會工作的小莫擔當了這一重任。別看他個子不高,又干瘦干瘦的,但到龍舟上鼓手的位置一站,卻立刻成為威風凜凜、說一不二的指揮官。
經過刻苦訓練,東太村龍舟隊終于由原先不很融洽變得配合默契、團結一心,打了“翻身仗”,連年奪得冠、亞軍,連續數年名列前茅。
東太村黨工委把這種敢為人先、力爭上游的“龍舟精神”用到經濟發展上,顯然是他們如期脫貧“摘帽”的重要原因。
在規劃建設上,1100米的進村公路已經把4個自然村有機地連接起來。公路中心地帶建成了村民住宅新區,改變了以往落后的分散聚居的狀況。村里還投入大量資金整治村內未完成的街道,拆除違章建筑,砌好街前石堤,搞好綠化工程,制定衛生檢查制度,健全清潔工隊伍,整治村容村貌,搞好村內衛生環境。
在文化設施、教育師資等軟硬設備上,東太村有了更大進展。現設有“北斗星下去延安”群雕、曲藝社、老人活動中心、村民公園等多個群眾娛樂場所,每年村里還要舉辦籃球、象棋、拔河、太極拳比賽等多項文體活動。一所設備完善、環境優雅,設有多媒體教室、圖書室的現代化小學已經建成,教育質量穩步上升,每年考上大學的人數逐年遞增。
麻涌鎮新規劃的民盈產業中心有600多畝的工業用地在東太村轄區內,可容納多家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鎮政府地大力支持下,東太村的工業大道已在修建當中,已基本實現路、水、電 “三通”。為刺激村內的工業發展,帶動村內集體經濟,東太村積極鼓勵外商前來投資,并合理安排用地,誠邀海內外客商共圖發展大業!
早年我雖沒上山下鄉過,但農村還是多次去過的。印象中農村的模樣都差不多,一般是聚居在一起的低矮平房群,一家一個莊戶小院。如今在東太村漫步,躍入我眼簾的是一幢幢村民的小樓錯落有致,屋舍儼然,小院里各色花開充滿生機。男女老少圍聚在河邊的樹蔭下、涼棚里談天說地,善良、樸實的笑聲在水塘和林間回蕩。也有數棟樓房連在一起,組成一個個有歐陸風情的商住小區。這些樓庶幾都是二十多層高,其屋檐、轉角、陽臺、窗戶均修葺得見棱見角,一看就是有著美學追求的。這是什么呢?是人類對美的向往啊,亦是對不斷進步的渴望,可以說,自從人類這個物種誕生之日起,這向往和渴望就與人類的成長相生相伴,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說近處無風景,風景都在遠方,但是我想說,我們千萬不能忽略眼前的風景。
如今東太村人坐在家門口掙錢,人均年收入已達一萬多元。
問到有些鄉親如今的生活,他們多數會抑制不住興奮答:現在不是你的父輩見過的狀況了——大城市里人有的我們也有,大城市里人沒有的,我們還有。各家過去的平房現在都變成鋼筋水泥的兩三層、甚至四五層小洋樓,大多數人家都有了小轎車、中卡車、摩托車,有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存款……
有的鄉親邀請我去吃他自家種的水果,說那是不施化肥、不施農藥的綠色食品。我猜測這水果的味道一定會十分甜爽、可口,一定會不僅留存在人們的齒頰中,也永遠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我來到家鄉的第一個周末,剛好趕上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強的臺風“山竹”襲來麻涌鎮。一時間,往日平靜的水面漫上河堤,麻涌水務中心點實時水位超歷史最高水位。樓群中的香蕉林皆被吹倒。
有一些鄉親對我說:因海水倒灌,麻涌河兩岸基本都淪陷了,我們樓下門口的水已經淹到膝蓋位置,人幾乎要游過去,橋底下的車都開到大橋上了。最麻煩的是停電了,到處一片漆黑,像看災難片一樣。我們第一次在這個點,摸黑吃中午剩下的冷飯!
東太村的干部們立即行動起來。他們緊密監控街道路面信息。敲鑼打鼓警示街坊鄰里。路邊樹木、燈桿一被臺風吹倒下,就趕緊組織人上前清理。黨工委書記鐘允樂,副書記陳卓澎、陳松發,顧問陳沃洪,委員鐘潤秋、莫汝鈞、莫順遠等夜以繼日帶領村民齊心協力裝置沙包,防御臺風暴雨,一直干到凌晨2點,直到全村避險場所全部開放,安排妥當全體村民的飲食、醫療。
東太村的村口有座帥府廟,顧名思義是為紀念古代的將帥而建。廟前有一棵高大的榕樹,滄桑的枝干把多種色彩和意味往濃烈里高漲著,就像村前的河水。遠看,樹高二十多米,枝葉繁密,黑得發亮的枝干閃電一般抓住綠葉和云彩。近前,我想量一量樹有多粗,繞行一圈,足有數米,拍之恍如能聽到悠久歲月的回音。這棵榕樹歷經千年風雨而不倒,顯然已成“活文物”。它使我思考人生,品味生命,聯想到東太村的歷史、現在與將來,一種絢爛過后的恬靜、一種安然、一種溫暖油然而生。
陳永康(詠慷)通訊處
通訊處:100036;北京市海淀區金溝河東路9號院金和嘉園1號樓4071室陳永康
電 話:010—66880808;1369107697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