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主權按
今天農村面臨著諸多的風險與挑戰,一面是資金、資源紛紛下鄉,另一面是農村凋敝、人口流失。為了實現鄉村的振興,不少村莊開始探索集體經濟、合作經濟的發展道路,村支書就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開路人和守護者。然而,在當下實現農村的發展并不容易,對于村支書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既要在政策條件不十分有利的情況下求生存,堅持發展集體經濟,不讓集體名存實亡;同時也要在權力更大、誘惑更多的情況下,舍棄個人得失,始終與村民群眾在一起,堅持維護集體利益,不讓一個人掉隊。在這一過程中,村支書所面對的挑戰與壓力,以及他們付出的艱辛與汗水,也是常人難以體會的。
本期推送的三篇文章,從討論當下需要什么樣的村支書、什么是老支書精神,到分析集體經濟掌門人在孤島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讓我們認識到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集體經濟的鞏固與發展,也需要好的村干部堅持正確的方向與路線。
因此,農村真正需要什么樣的村支書,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希望聽到更多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
作 者|劉良軍、珞佳、李昌平
1
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村支書
日前,應邀到某鄉鎮給村支部書記授課。只見人群中,有的年過半百,有的正值壯年,有的一臉稚氣。年齡上老中青齊備不說,聽課的精神狀態、學習面貌也是參差不齊。有的因為不懂而似睡非睡;有的自以為什么都懂,徑自玩著手機;有的目不轉睛,筆記記得相當順溜。
如此種種,不由引發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尤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我們的村民群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村支書?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之下,什么樣的村支書才能將村黨支部這一黨的最基層組織,打造成黨在農村執政的堅強戰斗堡壘?
年齡不是問題,但有沒有為村民群眾服務到底的雄心壯志,卻是大問題。
或許在有些人眼里,年齡大了,視力差了,行動不便了,精力大不如以前了,這樣的村支書應該主動“退居二線”。但也要看到,正是在這樣的年齡,緣于在村里生活日久,對左鄰右舍的情況爛熟于心,因此一旦遇到突發事情,他們能夠第一時間站出來,迅速定分止爭,息事寧人。又或許在旁觀者看來,年紀輕輕就擔任村支書,是不是存在資歷不夠、閱歷不足的情形。其實年輕也有年輕的好處,那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敢闖敢干、有開拓創新精神。
因此,新時代的村支書選用完全不必在年齡問題上糾結,需要進一步考量的,是他們到底有沒有為村民群眾服務的真心實意,有沒有誓與村莊共榮辱、與村民群眾同甘苦的赤子之心與質樸情懷。
文化程度高不高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有沒有虛心學習、持續提高自己的素質與能力的決心和信心。我在基層調研時了解到,有一位村支書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他自從在深圳、珠海、廈門等地打工回來,深深感覺到沒有文化真可怕,硬是“頭懸梁錐刺股”“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時間里不僅通過自修獲得了大專文憑,還率先參加了縣里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拿到了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應該看到,今天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鄉村社會有所體現,如果不想學習、不愿學習、不會學習,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能力不足、本領不夠,陷入“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無奈與尷尬。因此,選拔任用新時代的村支書,首先考核的標準就是其學習意愿如何、對待學習持什么樣的觀點和態度。
自己有否先富起來不是問題,關鍵在于有沒有舍小家為大家、矢志讓全村群眾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志向和抱負。
調研發現,但凡一個村莊,如果村支書“一馬當先”,獨自富得流油,其他群眾步履維艱,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先富帶后富幾乎不可能。不僅如此,這樣的村支書往往也很難有廣泛的民意支持基礎。相反,村支書與村民群眾富裕程度相差不大,且都一直奮斗在路上,這樣的村支書往往讓村民群眾交口稱贊。畢竟“五年村支書,市里一棟樓”的情形曾經在一些鄉村相當普遍,說明“微腐敗”讓村支書富裕,富裕之后還為富不仁,敗壞黨在群眾中的形象。
由此,考察考核、選拔任用村支書,還必須強調一條底線,就是能否始終做到勤政為民、公道正派,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尤其今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種資源、資金紛紛下鄉,使得村支書較以往擁有更大的權力,更頻繁地受到種種干擾和誘惑。各方所謂“能人”也對鄉村情有獨鐘,紛至沓來。
因此,越是關鍵時候,越要拿出“顯微鏡”,看村支書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的風格風骨、品質品相。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是我們黨考察選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則,也應該成為新時代考評選用村支書的一條基本法則。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過好干部的五條標準,即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某種程度上,這正是今天村支書努力的方向,也是衡量、評判村支書合格與否的重要砝碼。唯有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始終做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這樣的村支書才是新時代真正需要、備受認可與歡迎的村支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作者:劉良軍
2019年01月31日
2
尋找新時代的老支書精神
老支書是人們對長期在基層默默奉獻的支部書記的一種親切稱呼。在江蘇改革發展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老支書扎根基層、默默耕耘,創造了值得稱頌的不凡成績,忠誠、為民、奉獻、敬業成為他們身上鮮明的人格標識和獨特的精神名片。老支書精神是在歷史的實踐中積淀和發展起來的,為了傳承和弘揚這種寶貴的精神品質,今年以來,江蘇開展了“尋找老支書精神”活動,省委在“七一”前夕召開專題座談會,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大力學習宣傳老支書,不斷發揚光大他們的寶貴精神和人格風范,更好地承擔起新時代的責任和使命。
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學習傳承老支書精神,是為了教育培養新時代的支書。要系統思考時代特征和時代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以磅礴的精神力量凝聚黨員先鋒,以堅強的戰斗堡壘推動高質量發展。”
扎根精神,是老支書精神的可貴之處
老支書的“老”,一方面是指他們在一個崗位停留的時間很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扎根在一個地方;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當他們真正“老”了的時候,還依然在同一個地方奉獻、耕耘。在今年開展的“尋找老支書精神”活動中,全省曾任職15年以上的老支書已找到1668人,其中20年以上的723人,30年以上的154人,40年以上的15人,50年以上的1人,這些數據就是他們扎根精神的最好說明。
反觀當下,一些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不愿意到基層,把崗位當做升官的跳板,一心想著“到點就提拔”,稍有不順就覺得被耽誤了。與老支書們相比,他們有的是學歷和能力,差的卻是“扎根”在一處的精神。
南通雙弘紡織有限公司的楊廣澤今年67歲,1977年參與創建鄉辦紡織廠,從1988年到現在,擔任支部書記長達30年。扎根工廠幾十年如一日,他最終把一個年產值僅有2.7萬元的鄉鎮小微企業,做成了銷售收入超過8.5億元的省高新技術企業,連續40年無一年虧損、無一例勞資糾紛、無一筆失信記錄。
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南通三南村袁亞慈,從15歲開始當村干部,用40多年時間,把十年九荒的“窮三南”變成遠近聞名的“金三南”。即使從村支書崗位上退了下來,她依然樂此不疲地為村里忙碌奔波。在她看來,“支部書記退休了,但黨員永遠不退休”。
精神的傳承歷久彌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發展環境和物質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但這種扎根基層的精神卻從未過時。老支書們的實踐證明,只有靜下心來扎根基層,融入基層,才有可能為基層的發展花心思、動腦筋,才有可能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為人民多做好事、多做實事。相反,身在基層心向他處,只把基層當“經歷”的支部書記,絕不可能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當下,更需要有一大批新時代的新支書扎根基層,擔當作為,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弘揚老支書精神。
使命擔當,是老支書精神的第一特質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視察時強調:“農村要發展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帶頭人。”從江蘇的實踐來看,正是憑借接續奮斗的“帶頭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江蘇才有了一次次大發展、大跨越。
已故的華西村吳仁寶是老支書群體中的典范,他自1957年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始,近60年如一日,為民務實清廉,帶領群眾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把昔日貧窮落后的華西村建成了富裕、文明、幸福、和諧、美麗的“華夏第一村”。吳仁寶老支書信仰堅定,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是信仰中國共產黨、信仰社會主義、信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正的共產黨員,在他編寫的《華西村歌》中,開頭兩句就是:“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他堅信“社會主義定能富華西”,他扎根農村、帶民致富,干了一輩子。
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是又一個典型。從1966年任村支書到如今的50多年中,他帶領村民把一個貧困村“改天換地”,建設成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在今年的座談會上,他代表老支書發言時談到:“剛解放時,我正處于啟蒙時期,革命先烈救國救民的感人事跡,深深銘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長大后漸漸懂得,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就是走先烈們沒有走完的路,為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的面貌繼續奮斗。”讓農村變得更加富裕,讓老百姓都說共產黨好,是常德盛的響亮誓言,就是這種擔當和堅守讓昔日“窮山惡水”的蔣巷成為全國聞名的富裕村莊。
老支書是普通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黨員,可以說,老支書的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黨員的形象,甚至可以代表我們黨的形象。他們強烈的使命和擔當感染、帶動了無數身邊人和后來者,是老支書精神內涵中的第一特質。
為民初心,是老支書精神的源泉動力
支部書記是一個特殊的崗位,特殊在于它崗位小卻責任大,不論大事小事、難事易事,支部書記都要想辦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化解復雜矛盾。“把腳跟扎在基層,把口碑立在民心”,我們學習老支書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們赤誠的為民情懷和不變的為民宗旨。
對“小巷總理”許巧珍而言,周恩來總理一句“你要好好干”的囑托,促使她無論在企業工作,還是退休到社區當書記,都把奉獻、服務放在第一位;“不能再讓我們家鄉和鄉親們窮苦下去”,鎮江唐陵村的劉樹安,身為企業家,不負組織,回鄉帶領大家重走創業路,贏得全村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真心點贊;“堅決服從黨組織的需要”,省水利廳的湯超在接到組織安排時,義無反顧地加入援藏隊伍,把一片真心傾注拉薩,在期滿回程時,當地居民滿含熱淚地給他送來一條條哈達;“我們馬莊人口袋富了,更要富腦袋”,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老支書孟慶喜帶領村民創辦蘇北第一支農民銅管樂團,不僅帶動了馬莊村的經濟發展,也奏出了一曲曲馬莊的幸福之歌。
為民的初心,是滋養老支書精神的不竭源泉。老支書們用實踐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鼓舞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成永恒的奮斗目標。
老支書精神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老支書精神,就要把老支書精神當成一面鏡子,找到與老支書們在思想境界、價值追求、擔當作為、群眾口碑上的差距,尋找不變的初心,扛起肩上的使命,努力展現出黨員干部在新時代的新擔當新作為。
文章來源:群眾
作者:珞佳
2018年07月05日
3
李昌平:孤島求生的集體經濟及其掌門人——誰來保護集體經濟和集體經濟掌門人(四)
這幾十年,總體上看有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村集體經濟全面衰落了,只有極少數一直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發展集體經濟的村莊是例外,并且獲得了極大發展。而絕大多數村莊,僅存的最后一點點集體經濟,如同一個一個正在沉沒的孤島。
為什么絕大多數村集體經濟衰落了甚至灰飛煙滅了呢?
第一,一個時期把少數人先富起來和村民共同富裕對立起來、或者絕對分為兩個獨立不兼容的發展階段。總設計師講:允許少數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傇O計師在九十年代初強調“二次飛躍、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可是有些人為了少數人先富起來,從八十年代后期、特別是九十年代開始,竟然把村集體經濟當“地主”打,明里暗里得到了“仇和式”領導干部的支持和鼓勵,產生了巨大的負示范效應。
直到現在,農村依然還有少數強人,長期強占集體資產為己用己有,這種人雖少,但幾乎村村都有,有的還被樹為先富起來的典型得到扶持和保護。最近幾年,暴露出來的這方面的問題各地都有。
第二,直到今天,登記注冊集體企業也無門,政策和法規確實存在“歧視”集體經濟的傾向,甚至存在逼集體企業“戴綠帽子”的情況,至于集體企業上市融資就更是天方夜譚了。在過去的幾十年,扶持私營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優惠政策多多,扶持資金多多。只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重視集體經濟、合作經濟的發展,但相比前者而言,政策扶持、資金扶持依舊杯水車薪。
并且,有大量的扶持合作經濟、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和政策,又以各種“假合作社”、“假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被少數人合法的騙走、盜走了。全國220多萬個合作社,真合作社的比例并不高!
第三,誰動集體經濟的奶酪,眾人都想跟著動,既沒人拼命,也沒人、組織和法律法規的保護。但若誰動私企的奶酪,既有人拼命,也有人、組織和法律法規的保護。甚至,上面一講重視私營經濟發展,拓展私營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下面就有相當一部分人自覺不自覺的下意識的片面理解為讓集體經濟釋放發展空間,消滅小農戶釋放空間。
第四,同樣是辦企業,無論人民群眾還是黨紀法規,對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的領導人的要求大不一樣。例如:集體企業領導人正常的業務開支,群眾一告狀,多個部門就會立馬一擁而上查處,集體企業幾下就被整垮了。私營企業的正常業務開支,誰都不會告,告了可能也不會去查。辦集體企業的企業家,必須是圣人。辦私營企業的企業家,凡人即可。圣人少啊,有圣人,又怎么可能去辦企業呢?!
第五,村長幾年一選,村長變來變去,但爭奪村集體經濟掌控權好像成了每一個村長“執政”工作的重點。而集體經濟掌門人需要職業經理人,村長換,村集體經濟掌門人也換,集體經濟往往難以持續發展壯大。若遇到敗家的村長,往往一賣了之,集體經濟根本出不來職業經理人。一般而言,絕大多數村集體經濟最后僅剩的,可能就只有少數不能買賣的集體土地的出租租金收入,其它若不垮、不賣就是奇跡了!
第六、類似于“村財鄉管”的特色制度,因為沒有設置清晰的“邊界”,集體經濟組織的“自主權”被這類制度的濫用而名存實亡。加上絕大多數鄉鎮政府都窮,村財鄉管是個“籠子”,村財是“小雞”,籠子里有“餓虎”,進得來,但回不去!
為什么像周家莊公社、長江村、永聯村、華西村、大寨村等等這些村莊能越來越發展壯大呢?這是因為這些村莊是“產權、財權、事權和治權”四權統一的村民村社共同體,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主要靠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來充分實現,村民和集體經濟掌門人、職業經理人等是“共生、共存、共榮”的一家人,高度團結一心對外,不僅是強勢的市場主體,同時也是強勢的社會主體、政治主體。既有能力發展自己、又有能力保衛自己的發展成果。
像郝堂村、張遠村等這類高度分散之后的村莊,重新發展合作經濟、集體經濟,發展倒是相對容易的,但因上述六條原因的存在,保護合作經濟和集體經濟掌門人的發展積極性和保衛其發展成果就不那么容易了。集體經濟、合作經濟及其掌門人,就像孤島上的求生的羊和牧羊人,島上有野獸要吃羊,也有野蠻人想殺死牧羊人,島的周圍還有鯊魚,還有隨時可能來臨的臺風等等危機四伏……
簡要概括,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合作經濟,農村改革發展及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成果是不可能鞏固的,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建設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合作經濟保駕護航,要重新把村民組織起來,把分散、閑置的資源資產資金重新集約經營起來,把名存實亡的統分結合基本經營制度充實完善起來。不忘初心,開始新的長征,估計還沒有到“古田”。
原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ERrGx0Gfmd9nbS3sal75kQ
作者:李昌平
2019年08月0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