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領導科學”,原載于《中國領導科學》2018年第2期,原標題為《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文化復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標志著當代中國從農耕經濟主導的鄉村社會向工業經濟主導的城市社會轉型出現了拐點。說明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有了質的突破,距離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百年目標越來越近,這是一件令人歡欣鼓舞的大好事。然而,農村的發展卻仍然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短板,與城市相比,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最為突出。不僅表現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城市,還表現在農村的治理水平不足以及農村落后的思想觀念與傳統精神文化、道德倫理的式微。本文所探討的農村精神文化困境就屬于這類問題。傳統文化資源的流失與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極度短缺,以及全社會對鄉村文化價值認識的偏差,導致了鄉村文化的空心化、虛無感和缺少與現代文化的對接能力。農村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倫理的缺失讓全社會感到不安和憂慮。
解讀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深刻領會為什么要用“鄉村”的概念替代“農村”概念。這就是把鄉村看成獨立的社會、文化單元,在一個更高更長遠的層次上,實現當前鄉村的品質發展、融合發展、全面發展,使鄉村現代化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應合了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昭示了鄉村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內涵中,“鄉風文明”不是為經濟振興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鄉村建設的初心、旗幟和方向。我們應該認真梳理鄉村的歷程和文化的基本價值,反思鄉村文化的基本規律。從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來探索鄉村的未來。
1
當代鄉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機遇
當前鄉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就在于思想觀念。不少人以現代化的理論想當然地解釋中國五千年農耕文明,認為農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產方式、生活觀念,中國要快速實現現代化,必須走城市化之路。城市建設抽走了鄉村的勞動力和土地,所以鄉村的衰落是必然的,甚至正是城市化、現代化的成果。建設農村、改造農村的目標也是把鄉村建設成城市。這樣畸形的觀念忽略了當前鄉村的客觀現實,忽略了廣大農民的根本訴求,也忽略了民族自身的歷史文化。非但沒有帶動廣大鄉村,相反給農村帶來了破壞,在造成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時,也造成了農村傳統文化、道德倫理的衰落、農民在精神觀念上進退失據。面對強勢的“現代”,農民不再珍惜祖輩傳下來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不再固守物質和文化家園,亦步亦趨地跟在城鎮化列車后面踉蹌前行。現實的鄉村無法安頓農民的靈魂,進而也無法安放一個有五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中華民族的靈魂。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鄉村文化困境。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我們都不能用理論說服人們,鄉村必須為城市犧牲,傳承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必須讓位給“現代文明”。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消滅了鄉村,更沒有那一種理論說得清中國的鄉村在未來的城市化過程中的命運。從情感上說,擁有6億多鄉村原住人口、綿延5000年的鄉村文明都衰亡了,拿什么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進入新世紀后,中央把三農問題始終作為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三農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化、全面,直至形成具有完整體系和長遠意義的鄉村振興戰略。總書記曾用一個很“文藝”的詞表述了鄉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價值——“鄉愁”。這個“鄉愁”所指稱的意義就是,無論怎樣的發展,都不能抹殺鄉村精神,不能抹殺傳統文化和自然生態,既要留住青山綠水,又要傳承傳統文化。鄉村文化復興的任務,就是讓“鄉愁”切實落地,讓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把綠水青山保護下來。
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鄉村文化的復興,就要是重新激活鄉村的活力,讓鄉村文化在現代文明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復興和重建。不是簡單地回到從前,更不是推倒重來,再造一個完全不同的鄉村,而是在復興傳統的基礎上,滿足廣大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重建新的鄉村精神和鄉村理想,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培育新農村建設的合格人才。這才是鄉村文化復興的要義所在。
2
認識鄉村文化的價值
作為一個以農耕開國的民族,中國的鄉村文化創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農耕技術、農業遺產,還形成了一整套價值、情感、知識和趣味文化系統,除了領先世界的精細化、生態化的農耕方式,以及生產出高品質的食物外,更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道法自然”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生命本體的參悟智慧。也正是由于這種追求和諧穩定安詳從容的農耕文明土壤,才孕育出“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海納百川”等特質的中國文化。在與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國先民創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義忠孝、節儉循環的生活智慧,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世界文明進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不可否認,鄉村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和脈。
這些鄉村文化傳統資源,因自然地理條件、生產勞動方式、民族習俗文化、歷史發展機緣等形成了兩大特點:一是個性化,二是多樣化。樣態豐富的鄉村文化使我們民族擁有了活力無限、源遠流長的強大基因庫。
回顧近代歷史我們知道,雖然中國屢遭強權侵略,但國家沒有滅亡,民族沒有滅亡。那是因為在根本上,強大的民族文化基因庫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使中國在外來文化的刺激下,依然有先進分子以自身文化信念為支撐,在挫折和屈辱面前沒有喪失自信,反而愈挫愈勇,奮發圖強。我們學會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來解決問題,同時也在用自古以來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底氣和元氣,獲得自強不息的精神源泉。
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已經全面進入世界生產體系,也在全球范圍內的文明沖突中逐步走向世界中心舞臺。對比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我們發現了一條共同的規律,就是無論哪一個發達國家,都沒有完全消滅傳統文化、鄉村文化。現代化不是為了消滅鄉村,更不是與自然界對立對抗,而是促進城鄉融為一體、人與自然多元共生、全社會共同享有發展成果的共建共享。這個思想資源,原本就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因此,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建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當我們對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達到這個認識程度以后,文化主流話語就發生了重大的轉化:即從近代以來要建立一個和西方一模一樣的“現代化”,到如今建立對自身文化敬畏和尊重的“文化自信”,意味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價值尤其是鄉村文化價值必然回歸。
3
從鄉村自身著手推動文化復興
鄉村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融合?文化的各個層面是怎樣的關系?建設怎樣的鄉村文化?這些問題根源于對鄉村歸屬與定位的認知。鄉村文化建設,首先是鄉村本位,讓廣大農民受益。只有農民受益,才能繼續維系鄉村的穩定,使鄉村得以按照自身的規律向前發展。鄉村文化是由農民創造的,又是為農民所用的文化。它的社會功能就是讓全社會、特別是農民能分享更多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成果,讓每位農民都有足夠的獲得感,并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凝聚起來。只有農民成為鄉村文化的主體,鄉村文化才能發揮更廣泛的作用,進而滋養全社會。這是鄉村文化自信的根基。
尊重鄉村、農民的文化需求與文化創造
從現代社會的發展歷史看,鄉村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源。如果僅僅以城市化的標準來衡量鄉村,可能會得出鄉村比城市落后的結論,但以文明觀點而論,鄉村則有另一套價值。因此,復興鄉村文化,最要緊的不是徹底否定,而是發現、維系和恢復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與世界觀,使之與現代價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長出新的價值。所以,以鄉村為本,以農民為本,是發展建設鄉村文化的根本依托。
只有依托鄉村自身、依靠農民自覺行動,才能挽回鄉村的衰敗,激發農民的自尊和自信,也才能塑造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內在動力的鄉村文化。當然,鄉村文化不能為鄉村所獨有,但是,鄉村文化一定要為生活在鄉村的人提供精神滋養,樹立為鄉村人所認同、所遵從的價值觀。進入鄉村的任何人,應該對鄉村懷有敬畏和尊重之心,在尊重鄉村與農民的前提下,在理解農民的前提下進行建設。對于鄉村而言,恰恰還要更加尊重鄉村的文化,守住鄉村的根基,塑造鄉村文化的尊嚴。
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治理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中對鄉村治理的設計是三治統一:法治、德治和自治。如何在治理中打通主流文化、本土本地、傳統文化之間的通道,讓文化發揮溝通、交流和凝聚作用,是當前基層干部、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從鄉村的實際出發,必須找到村民無法自己解決、只能依靠政府和村莊共同體才能解決的問題根源,在價值觀上進行切實的引導,提出符合實際、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解決措施,捍衛和滋養鄉村的文化根基。通過激活鄉村自有的文化內涵來動員人民,形成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無形的約束力。
我國古代經典《禮記·王制》中曾有這樣的論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異其宜”,這個意思就是政府治理不要輕易改變本地的風俗和生產生活方式。因為鄉村本身是一個傳統的熟人社會,在其生存規則中,國家法律是基本底線,日常的行為規范又是以世代相傳的不成文的“老規矩”或非正式的“村規民約”為基本制約的。鄉村的穩定與和諧,要把以這些非正式規則為基礎的,把這些普通村民都樂意共享、與時代相適應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掘出來,形成德治、法治與基層民主自治體系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現代治理體系。
保護傳統文化基因,傳承民族文化
鄉村由獨特的自然環境、作物植被、生產方式、社會組織、風俗習慣、生活樣相、村落格局、民居建筑、語言器具等構成了鄉村的傳統文化資源。燦爛的農耕文明支撐了古代中國的繁盛,至今也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如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公布的31項“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名錄中,中國有11項,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被傳承和使用著。自2014年起,住建部、國家文物局、文化部和財政部一共公布了四批4157座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各地也相應公布了多批次地方性傳統村落保護名錄,這是中國對人類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最新貢獻。除此之外,我國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散落在鄉村。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載體,也是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
保護鄉村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屹立當今世界民族之林的必需。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國情都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必須以民族文化為根基。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它體現一個文化大國深遠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覺,以及致力堅守與傳承中華文明傳統的意志。世界的多極化、文化的多元化,恰恰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復興的契機。而民族文化的根脈就在廣大的鄉村。在長遠來看,鄉村文化是保證中國文化具有獨立的文化價值并重獲世界尊重認同的必需條件;傳承保護傳統文化,必須傳承保護鄉村文化。
4
從城鄉優質元素互動促進文化復興
從歷史發展趨勢看,現代的工業化、城鎮化確實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極大提高。但是,現代文明社會自有現代文明的弊病。據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的研究,即便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以后,也曾經遭遇經濟發展的“八次危機”,這些危機都是通過向鄉村釋放產能、向鄉村轉移人口、幫助鄉村發展來化解的。可以說,中國的鄉村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現代化的壓力,也是推進現代化的動力。鄉村一次又一次向城市輸送土地、糧食、人才和勞動力。沒有鄉村的支持,就沒有今天中國現代化的成就。在當前社會格局中,向農村投入物力、財力,不僅是經濟建設的需要,更有超越經濟價值之上的意義。不但是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鄉村,而是鄉村的多重價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當然,這個引擎不是自然而然地顯現的,也依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來激活鄉村文化元素,與城市形成互動。
給鄉村溫度,促進城鄉文化互動融合
當前的鄉村文化建設,是一種城鄉互動視域下的文化,既區別于城市,也區別于傳統鄉村。雖然目前我國城鎮化的大趨勢仍然是農村人口轉移市民化,但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體會到,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城鄉有差別,而不是有差距。不是城鄉對立,而是融合發展、均衡發展和共同發展。城鄉文化交融,應該是互相促進、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因此,促進城鄉進一步互動,實現城鄉優質文化良性互動、相互融合、共建雙贏才是正途。
在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塊情感的出發地和歸屬地。這就是“鄉愁”和“鄉情”。但是,搞建設不是寫抒情詩,城市或鄉村都不是烏托邦、桃花源,不能過分浪漫化。到今天為止,鄉村仍然需要城市文化激發活力,需要先進的經驗和方法,以及大量活潑潑的人才。建設鄉村新文化,必須動員社會參與。在頂層設計上,在政策制定上,要讓更多農民工、大學生、復員退伍軍人、退休人員在“鄉愁”、“鄉情”的感召下,滿懷報效鄉梓的志向,攜帶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返鄉、下鄉創業發展或下鄉居住。他們是新鄉賢,是鄉村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到來,將激活鄉村的新活力,把鄉村文化帶入新的發展階段。
保護自然生態,筑牢生態文明的最后屏障
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方略,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的整體命運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對于中國的鄉村尤其如此,因為中國鄉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型模式。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有許多重要經驗和規律需要挖掘,需要在現代文明話語中進一步科學化、系統化。可惜的是,現代化進程中由于對現代化技術的盲目崇拜,使這一套傳統幾乎被丟光。今天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態傳統,眼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依靠原有的鄉村生態優勢,借助生態文明戰略的東風,直接將它們帶入生態文明的階段。這個優勢也被西方學者關注到。如美國生態學家小柯布所提醒的:“直接進入生態文明的發展抉擇,帶給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偉大機會。這個機會是中國獨有的領導世界的機會。”這個提醒可謂語重心長。
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是核心觀念,具體落實在生態建設實踐中,就是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化。這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新課題。鄉村生態建設不僅可以從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資源汲取智慧,也將為解決世界性生態難題提供良方。這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思路的轉換,也是一次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再次確認。“生態宜居”的前景就是在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時,保持鄉村的自然生態,讓鄉村所蘊涵的生態文明價值逐步顯示出來。不僅是用鄉村旅游的方式吸引都市人觀光休閑,而且也將吸引城市人群參與到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即城鄉的深度融合。
總之,鄉村文化建設的方向,在于把農村建設成新型農村。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一些農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總體上看,鄉村不會全部消失,鄉村的文化價值也不會消失。我們必須認識和了解鄉村文化之于當代中國鄉村建設的意義。新農村建設不是要把鄉村變成城市,而是把我們的根留住,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我們今天怎么做,明天鄉村就是什么樣。所以,鄉村的未來,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己手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