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以蟲治蟲”是高兆生20年來摸索出的自然循環農法,遵循大自然運行的規律,不依賴外部藥物,憑借農場內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能量之間交互作用轉化,相生相克、共生共榮。
作 者 | 耕讀大學CI部
責 編|老 灶
排 版 | 童 話
高兆生是章丘普集鎮焦家村人,從小就癡迷于大自然,1998年,他辭去濟南國企的工作,回到老家承包了幾十畝地,開始了他的田園夢。
他的果園位于淄博市淄川區池板村:
高兆生正在往每一棵果樹上放一個東西。
這東西,小編已經很久沒見到了,它是螳螂的卵囊,池板村的村民看到它鬧了不少笑話,起初以為是石頭,好奇高兆生為什么把石頭放到果樹上?高兆生說,一個卵囊能孵化出一百只左右的螳螂,在這片果園里,高兆生放了六千個卵囊,也就是說能孵化出大約60萬只的螳螂。
一個果園放60萬只螳螂,聽著是不是有點恐怖?認識高兆生的人,都說他在進行一場瘋狂的試驗。但是,從事農業后卻是起早摸黑,施肥、打藥、除草沒完沒了的農活。整日與農藥為伴,與病蟲害對抗,這種既辛苦又枯燥的農業與高兆生心中的自然田園生活反差巨大。有一次打藥中毒后,高兆生決心創造一種輕松自然有趣的農業,找回兒時蟲鳴鳥叫、草木茂盛、物種多樣、原始自然的田園美。
有一天,高兆生在觀察果樹時,一只蟬突然叫了起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只螳螂捉住了這只蟬,正用尖銳的牙齒啃食蟬的頭。
“用螳螂防蟲,以蟲治蟲!”高兆生恍然大悟。
經過觀察,高兆生發現螳螂是捕蟲高手,小到蚜蟲,大到蟬,能夠捕食四十多種害蟲。
查閱資料,高兆生才知道螳螂屬于昆蟲食物鏈的頂端,相當于動物界的老虎。一開始,高兆生把野生的螳螂逮到果園里,讓它們幫著消滅害蟲,后來野生螳螂越來越少,他決定自己養螳螂。
高兆生養螳螂的事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山東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昆蟲學系黨支部書記葉保華說:
農業農村部正在實施減肥減藥雙減的課題研究,我在其中一個國家級的重點課題當中,現在從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昆蟲多樣性方面調查來看,用的化學農藥造成的環境破壞是非常嚴重的,你看現在有些地方,蛇、青蛙、癩蛤蟆,甚至有些鳥都很少了,這都是化學農藥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惡果。咱們國家來看,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人居住的環境首先是生態,生態沒有了,將來人怎么去生存?
不過,養螳螂可不容易,濰坊科技學院植物病蟲害研究所所長李曉莉也在關注高兆生,她說:
我們院校里的老師們對昆蟲養殖也是很頭疼的,因為昆蟲養殖你得養植物,還得養害蟲,很不容易的。
高兆生是個執著的人,歷經十年的時間,他掌握了螳螂的習性,并養出蝗蟲、蟈蟈、蚜蟲等一些昆蟲,為螳螂提供充足的食物后,高兆生成功規模化繁殖出螳螂。
高兆生果園生草,給螳螂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經過長時間的生態調控,高兆生的農場里螳螂、瓢蟲、胡蜂、草蛉、蝴蝶等有益昆蟲豐富起來,并實現了以蟲治蟲。
來看高兆生從不用農藥的果園:
高兆生把自己這種遵循大自然運行規律,不依賴外部藥物,憑借農場內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能量之間交互作用轉化,相生相克、共生共榮的這種方式叫自然循環農法。這種農法引起了不少農場的關注,淄博的吳洪水承包了淄川區池板村的土地,把高兆生聘請過去,用他的自然農法生產生態梨。
進入十一月,再去池板村采訪高兆生的時候,發現有些螳螂已經在梨樹上產卵了,高兆生和吳洪水都很高興,產卵就說明釋放的螳螂在這里安家了。高兆生說,池板村的果園要實現以蟲治蟲,還得再經過一年的生態調控。
作為一個普通農民,高兆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減輕農業帶來的污染。他期待能聚集更多有情懷的生態人,共同做一點對地球環境、人類健康有意義的事情。
END
文章來源:3O有機農業
原標題:以蟲治蟲:一個農民20年的瘋狂試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