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上午,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在第五屆河陽論壇上作了題為《小農戶·小農經濟·現代農業:在新語境下重新理解“小農”》的專題報告,與參會嘉賓分享了他關于不同語境下對于小農戶、小農經濟和現代農業等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在經過羅崗老師審閱后,河陽鄉村研究院公眾號現將他報告的核心內容梳理出來,以饗讀者。
羅崗教授首先介紹了問題討論的時代背景及其變化。他認為,包產到戶或者叫“重回土改”,很重要的是它激發了廣大農民的小農想象,但是,在80年代所形成的現代化的框架里,小農是被建構成傳統、落后的代表,而且小農的命運總有一天要被現代化所吸納甚至消滅。到了今天,這個問題正在出現一些變化,這個變化包括政府部門對這個問題的重新認識。
他特別提到今年的2月份,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一個通知——關于促進小農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這個意見出來之后產生了很多爭論。他認為這個意見的總體思路還是將來要用現代農業把小農戶全部給吸納進去了,這是一個對未來的預測,同時也客觀地闡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對于中國來說,小農戶的存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過,這個意見其實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制度條件,除了那些自然條件和自然因素,關鍵是到今天為止,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還是所謂包產到戶,農業生產的主體,還是以一家一戶為主體,這就使得小農戶的存在和這一土地制度相互依存,不可能在短期發生改變。既然政府已經承認小農經濟或者小農戶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過程,那么我們就需要重新理解小農戶或小農經濟。羅崗教授提供了兩個思路:
一、小農或小農經濟的再認識
羅崗教授認為,小農或者小農經濟,并不等同于通常意義上的“一頭牛幾畝田;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是一個具有更廣泛意義的社會經濟概念。他列舉了明清兩代江南地區的小農經濟形態,以及汪曾祺的小說《受戒》所描述的江南地區農民理想生活形態。他還提到社會經濟史領域的研究,譬如美國的加州學派以及受加州學派影響的社會經濟史研究,都強調中國明清兩代小農經濟的發達形態,可以把它稱為市鎮經濟或者城鄉結合經濟,甚至是城鄉連續體的經濟等等。
羅崗教授認為,小農經濟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既是一種前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也是是非資本主義經濟的另類存在。他以英國牛津大學芭芭拉·哈里斯-懷特(Barbara Harriss-White)教授對于印度小農經濟的研究為例,論證了上述的觀點,懷特教授不認為小生產是“殘留物”或“后備軍”,也不是欠發達的生產形式,相反,它是印度經濟的脊梁,是現代的生產形式。小生產雖然在家庭層面上沒有實現資本的積累,但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它通過繁衍實現了積累。羅崗教授指出:“無論是從國際性視野,還是從歷史性的視野,都意味著我們必須對小農和小農經濟有一個更加開放和豐富的理解。”同時他也強調,小農經濟同時又非常脆弱,相關研究已有很多,其中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新自由主義的挑戰。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我們怎么來重新面對小農經濟和小農戶,可能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重視的問題。
二、生態文明或生態社會主義
羅崗教授分享了他在聽溫鐵軍老師最近在上海復旦大學的演講《億萬農民救中國》的感受。溫老師認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三次“救中國”,第一次是50年代的土改,第二次是80年代的家庭年產承包責任制,以及今天的第三次。但羅崗教授指出,所謂第三次救中國,也許是“正在救”或“將要救”,但能不能“救”還未可知。前面兩次成功了,第三次能成功嗎?第三次涉及到生態文明的問題,生態文明就不限于如何理解小農經濟了,而是小農經濟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扮演什么樣角色的問題。
羅崗教授提到了馬克思對小農經濟思考和認識的一些變化,例如,在資本論的手稿里說到的作為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幾種經濟形態,特別提到亞細亞生產方式,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小農的共同體。早年馬克思對于小農經濟以及亞細亞生產方式、小農共同體這樣一種社會結構的判斷是否定性的,認為資本主義是大勢所趨,所有的經濟形態都被席卷進去了。但馬克思同時受到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印度的反殖民主義大起義的震蕩,他發現為什么這些小農可以團結起來,面對帝國主義的入侵,面對殖民主義的壓迫會有這么強烈的反彈,這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他對小農的看法。
馬克思對于這一問題認知產生了一定的變化,羅崗教授認為這一變化體現在資本論第三卷的手稿中,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第3卷手稿的過程中發現,資本主義生產會給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代謝帶來斷裂的可能性。因此,馬克思進行資本主義批判時,不僅考慮了勞動主體和勞動客觀條件重新統一的問題,他還設定了一個生態學問題,即如何來恢復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代謝。而這是所有生態社會主義和生態馬克思主義討論問題的一個基本起點。羅崗教授說,馬克思自己沒有創立生態社會主義,他只是留下了這么一個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則是指出小規模的土地所有制與近代的合理化農業是相矛盾的。馬克思越來越多的關心由大工業化經營的資本主義農業所帶來的擾亂人和自然之間物質代謝的問題。與此相比,小經營生產方式的重要性又顯示出來。因為小經營生產方式是勞動者把土地和其他的生產資料當作自己的東西,是由幾個世紀以來勞動者的自由個性和人格自立性培養出的一種生產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農村是每個共同體積蓄和儲存歷史文明力量的“蓄水池”。
羅崗教授認為,從這個角度說,小農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方式,更重要的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歷史地看,小農或小農戶的經濟,某種意義上包含了文化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對生態和文化的多樣性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所以,從“億萬農民救中國”的前景上,也即中國道路在生態文明的意義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小農經濟的作用,小農經濟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它更正面的價值,而不僅僅淪為被保護和被救濟的對象。
(本文由杜學志整理,羅崗老師審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