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正處于一個千古變局中。幾千年來,農民一直把土地視為養家糊口的命根子,而如今不少農民把土地看作是穿破的舊鞋不留無情地拋棄了,很多村莊人走屋空,村里滿目蕭條凋零。近年來我國耕地面積趨于緩慢下滑,農村勞動人口逐漸減少,土地撂荒現象比比皆是。又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糧食累積進口13112萬噸,較上年增加13.9%。農村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農業生產勞力不足,農村社會治理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建立起來的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村民可以有償將土地流轉給其他人種植,流轉了土地的人擁有對土地的經營權。雖然從理論上說,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劃分是明確的,但實際上有的地方是“馬虎”的。比如村集體對土地的管理權是空置的,如果村民把土地撂荒了,縣鄉政府和行政村沒有得到法律授權,無法把村民的撂荒地收回來,只能看著土地撂荒干瞪眼。當初土地下戶時,多數地方采取的是見地分地的方式,一戶村民30畝承包地,要分成五六塊,這是一種不科學的經營方式,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馳。村民之間流轉土地價格不高,親友代種,甚至是無償的。但是土地整片成規模流轉,一般流轉費是以該土地常年畝產量來計算的,租金過高導致流轉土地者經營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因此出現流轉了土地不種“跑路”的現象。以內蒙古烏蘭察布卓資縣為例,城市下鄉流轉土地搞規模經營的能人大戶,真正能堅持下來盈利的最多不過三成,而血本無歸者大有人在。
為什么會出現目前這種沒有務農積極性的現象呢?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生產事關我國長治久安,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要立足自己解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沒有不珍惜土地的權利,科學合理地經營土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新時期如何有效把農民組織起來
如何破解農村、農業困局呢?我的建議是: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整合土地等生產資源,尊重多數農民的意愿,發揮他們的首創精神,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靈活科學的土地經營方式。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通過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把一盤散沙的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農業集體生產,其歷史功績不容否定。要保證了五億農民有飯吃。農民不組織起來,就是一盤散沙,難成氣候。當初日本鬼子侵略中國,進入農村,把農民就像趕羊群一樣驅趕屠殺。共產黨進了村,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就由綿羊轉變為雄獅,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敵人趕了出去。新時期農村建設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把農民組織起來,就不可能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脫貧成果就難以鞏固。
如何將新的時期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并不是要恢復人民公社的模式。但必須看到,改革以來“一刀切”地搞包產到戶也已經顯現了一些弊端。在華西、劉莊、周家莊幾個并沒有搞包產到戶的地方,卻都發展成富裕幸福的新農村,它們的實踐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2014年6月,貴州省塘約村遭受到特大洪水災害,房屋塌了,路沖垮了,農田沖毀了。面對毀村大災,塘約行政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絕境求存,抱團發展,將土地等七項財產權利重新收回集體經營,結果三年大變樣,如今外出打工村民紛紛回到村里搞生產,塘約村已經成為富裕村、明星村。
烏蘭察布市也有這樣的例子。察右中旗烏素圖鎮,土地屬于沙板地,原來是一個出名的窮地方,包產到戶前十年里,三分之一人口流落他鄉。在鎮黨委的領導下,主動求變,組織村民將零散承包地調換成大塊地,在大塊地上打井種紅蘿卜和瓜菜,建紅蘿卜種植協會、合作社,結果烏素圖紅蘿卜創出了全國名牌,烏素圖成為全國紅蘿卜第一鄉,每年秋收時還有2萬外地人來烏素圖打工。烏素圖鎮黨委和政府將村民組織起來開發產業,是當地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根本動力。
組織農民的三個原則
新時期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要堅持三條原則。
一是,一定要堅持群眾路線。那些沒有經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所謂上層精英決策,其主意往往是誤國傷民的紙上談兵。應該放手讓農民群眾自己去搞,發揮他們的首創精神。察右中旗巴音鄉中不浪行政村,利用政府幫扶資金起步,行政村建立了一家農資服務公司,代銷山東一家老牌國企生產的專用肥料,廠家派技術員專程指導。過去當地馬鈴薯最好畝產為4000斤,技術員保證使用專用肥料,按照技術標準規程做,畝產可以達到6000斤。通過經銷農資產品,該公司今年可獲利七八萬元。貧困戶也能用上專用化肥,采用了科學種植方法,豐收有望,扶貧工作見到了實效。中不浪行政村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二是堅持村民自治的原則,村里的事讓村民自己做主來處理,按照一定的程序,民主表決來決定。土地可以繼續分戶承包經營,也可集體收回來,按照各家地畝多少以股份制的合作社的模式來經營,還可以集體招標轉讓經營,村民按地畝收取轉讓金,也可以集體雇工采用機械化耕作,村民按地畝分攤生產費用,分享糧食成果。如果大多數村民同意,村集體可以調整村民的承包地,將分散的小塊地調整為大塊地,便于耕作。愿意合作經營的社員,把土地集合起來集體經營,愿意家庭經營的,通過調整土地,在自己大塊承包地上經營,一個村也可以采取兩種體制。總之,采用哪種生產經營形式,讓村民自己來選擇。
三是,要堅持黨在農村的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依靠人民群眾、發動組織人民群眾、帶領人民群眾向偉大理想目標奮斗,是共產黨的看家本領。將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是當前黨在農村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今,有的基層黨支部已經行動起來。我在察右中旗中不浪行政村采訪,問黨支部書記張德兵,你們行政村集體開辦的農資服務公司,性質是集體所有制,不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是為什么?張德兵告訴我,合作社是村民強強聯合的組織,這種組織也應該鼓勵支持。但是,那些經濟弱勢的貧困戶怎么辦呢?黨支部不能不管吧。行政村成立了農資公司,有了幫助貧困村民購買或者賒欠使用化肥、實行科學種田的條件,這才能讓他們脫貧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張德兵的話讓我很感動。如今國家對農村幫扶力度空前的大,財政投資到貧困村、貧困戶的錢不是一個小數目,將政府的財政幫扶款變成幫扶基金,形成集體產業,用來幫助貧困戶生產致富,這才是長遠之道。農村扶貧工作不能采取運動式的方法,說到底,扶貧工作應該主要依靠當地人自己來搞。政府和社會的扶貧資金是必要的,但是幫扶資金的使用,扶貧項目的上馬,應該由當地人自己來做主。當然,扶貧單位和當地政府也應該出主意想辦法,特別是要加強監管,但是不能以客代主,取代行政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主體作用。村集體有了集體產業,有了集體財產收入,農村各項工作才能順利推進,振興農村才有希望。
* 智廣俊,內蒙古卓資縣農牧業局退休干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