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的山西永濟市韓陽鎮下寺村,黨叔家捂了半月的柿餅冒出了白霜,拿一個柿餅撕開放到嘴里,口感軟糯,味道蜜甜…… 這是盛產柿子的蒲州立冬后的明星食物。
黨叔家剛出霜的柿子 圖片來源:蒲韓青年譚波
而此時,海南儋州市一個離海不遠的村莊老市村,譚村長從玻璃罐中舀了幾勺夏天就腌制儲藏好的酸角,給我們泡了一壺酸甜可口的酸角汁,在11月還穿著短衣短褲的海南,瞬間神清氣爽……
酸角醬泡的飲品
酸角醬
喝著酸角汁,這位30歲出頭,幾年前回村任職的譚村長,給我們聊起了他正在當地籌劃的“本土未來”永續社區發展計劃:書館學苑、生態鹽田復育、可持續養殖示范、生態農業體驗、在地集市、環保課堂……
老市村的孩子們在新建的足球場上踢球 圖片來源:羅一鳴
聽著村長的講述,我回想起不久前赴山西參加以“生態農業與合作經濟實踐”為主題的會議時,會議舉辦地蒲韓鄉村帶來的啟示和震撼。蒲韓鄉村是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和韓陽鎮40多個村莊的統稱,這個聯合社區在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早已成為鄉村依賴內生力量重建社區的典范。
蒲韓社區下寺村的清晨︱圖片來源:盧書怡
不同于我們提及鄉村時常常對應的“衰敗、凋敝、空心”,蒲韓給外人的直接印象是:產業豐富,本地資源得到充分挖掘利用,社區有活力,每個人包括老人、青年、小孩看起來都非常積極和自信。
杜阿姨覺得外面賣的饅頭不好吃,所以自己動手蒸饅頭︱圖片來源:蒲韓青年譚波
由內而外,社區內部力量的覺醒
蒲韓完全由內部發展起來,蒲韓鄉村帶頭人—— 原來的小學教師,如今的蒲韓社區聯合社社長鄭冰老師,便是土生土長的蒲韓人。從最初意識到農民在使用化肥時的盲目因而組織技術培訓,到后來組織十幾個村的婦女跳舞將社區凝聚起來,社區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鄉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外部市場的進入有時是對內部原有好的產業、文化秩序的破壞,獲利的往往也不是鄉村本身。鄉村的發展,必須由鄉村來主導。成立聯合社,開展統購統銷、信用互助、技術培訓等經濟服務,提供學堂、手工藝等公共服務,是村民出于抵御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需求,出于提高生活環境,豐富精神文化的需求而進行的自我服務、自我建設。
蒲韓兒童私塾為學齡前兒童提供國學教育 圖片來源:人民食物主權公眾號
培養農村自信,吸引返鄉青年
同許多“空心化”的鄉村不一樣,不少年輕人回到蒲韓,蒲韓聯合社的工作人員更有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這里的年輕人,不是把鄉村當作“進城失敗的退路”,而是認為,在水好空氣好的鄉村才是真正的“生活”,他們的價值也因服務社區、建設家鄉而得到最大的發揮,社區提供的許多培訓和外出學習的機會,也開闊了村里年輕人的視野。
蒲韓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 圖片來源:俞雙穎
從老人和小孩洋溢的笑臉上,我們也能看到社區每個人對家鄉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讓每個社區成員重新發現農村,主動尋求改變……
探索本地最適宜的發展模式
蒲韓聯合社被設在村里,聯合社輔導員作為連接村民與消費者的角色,定期與社區成員挨家挨戶溝通,充分了解社員的動態及需求,如帶頭人鄭冰所說,“社區的所有服務, 都是從社員需求產生,而不是外部想要投入什么,或者聯合社覺得他們要做什么”。
蒲韓村民自制的生態農產品︱圖片來源:盧書怡
帶頭人鄭冰老師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社區發展的所有產業都是適合當地的,且絕對不只是發展單一產業,而是非常多的小產業,比如,黃豆,可以做成豆腐、豆豉、豆腐腦,柿子曬成柿餅、打成柿子醋—— 種什么,社區就將其價值發揮到最大。所有產品都先在當地消化,再供應到市場。
注重文化和社區公共服務建設
鄉村振興不光是經濟上的,更是整個鄉村的社會生活、教育、文化的綜合性發展,因此,合作社的服務也不只是生產性的服務,而是走進每個家庭,關注老人、小孩、婦女等不同需求:開展自然美育、親子活動、國學啟蒙的兒童私塾;制作傳統服飾,傳承傳統手工藝的紅娘手工坊;組織老年人紡線織布、識字學習的不倒翁學堂;聚集鄉村老藝人吹拉彈唱的戲迷屋……
聯合社通過服務教育社區成員,又在教育中培育出鄉村自我發展的新力量。
蒲韓社區紅娘手工坊︱圖片來源:俞雙穎
構建城鄉消費網絡
蒲韓扎根于鄉村社區,又不僅僅局限于鄉村社區,聯合社在永濟市、運城市成立消費品店,直接鏈接生產端和消費端,并開展食物教育、夏令營、農耕體驗、農場品品鑒會等活動,帶動生態農產品的銷售,更讓城市的消費者了解農產品是怎么來的,建立起城鄉之間的信任關系。
智漁俞雙穎(左三)與蒲韓聯合社工作人員
蒲韓成熟的鄉村社區發展模式源于它的天時、地利、人和,盡管沒有絕對“可復制”的模式,但回到海南老市村,對同樣出生在本地,想要開展鄉村建設的譚村長來說——聯合村里的青年骨干,通過挨家挨戶的細致溝通開展社區工作;建設書館和足球俱樂部,通過各類文體活動激發村莊活力,尤其是培育小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挖掘村內各種自然和文化資源,鹽田、酸角豆、珊瑚石建筑開展生態旅游;復育濕地,重建養殖塘開展生態漁業體驗…… 都能從蒲韓借鑒一些經驗 。
已經在村里蓋了一間公益性“平民書館”的譚村長也認為,社區發展不是靠幾個項目就能完成,而是長期持續的發展建設,通過文化建設凝聚社區,通過教育激發村民改變的意愿……
農歷十月初十,外出務工的后生、外嫁的閨女都回到老市村,全村人聚集在廟前的大廣場上慶祝媽祖的誕日,熱鬧的拔河比賽后,婦女們又手拉手唱起了儋州調聲。
老市村村民舉行拔河比賽︱圖片來源:俞雙穎
平民書館里,幾位穿著校服系著紅領巾的小學生趴在酸角樹下的書桌上讀著繪本。
圖片來源:盧書怡
老市村委會會議室,譚村長架起了投影儀開始和村干部們討論永續社區發展規劃……
在這個不到100戶村民的小村莊,可能性正在萌發。關注漁村轉型發展的智漁,也正在和譚村長一起,深入海南漁業社區,了解老市及其附近漁村的現狀和發展需求,我們希望帶著更多“內部視角”出發,關注漁民真正的需求,調動漁民主動參與、組織起來參與到自身社區發展中。
黨叔說,他家的柿子還要再捂捂,再出點霜才更好吃。
我們和譚村長干了一口酸角汁,加入了村民唱跳的隊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