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韓鄉村的小盆友
導 語 2018年10月27-28日,人民食物主權年會在山西省永濟市蒲韓鄉村順利召開,來自各地關注或實踐農村集體經濟、生態農業與合作組織、城鄉生產-消費網絡、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等議題的思考者與實踐者共聚蒲韓,分享經驗、探索出路。從西藏無人區的嘎措鄉到中原腹地的南街村,從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到會場所在地的蒲韓鄉村,從臺灣改善校園午餐的民間行動者到大陸扎根鄉村的鄉村建設者,我們在時間、地域與城鄉的相互交錯中給予了彼此精神上的支持、經驗上的分享,以及思想上的碰撞,共同探討如何從食物出發,改造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的議題,并推動其落地生根,在當前資本主義化工農業給農民生計、生態環境和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的背景下,探索一條出路。
本月,我們陸續推出年會精彩發言,滿滿的干貨,敬請關注!今日推送精彩發言第八篇,讓我們從對全球化、發展主義、消費主義的反思出發,帶著建構的視角,跟隨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的青年來到鄉村,看看這些青年們是如何認識人、認識生活、認識鄉村的?是如何從知到行扎根鄉村參與鄉村建設實踐的?在他們看來,這里沒有光環,也沒有悲情,沒有楷模,也沒有苦行僧,有的只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去尋求自己內心生命價值,帶著生活的心態為理想而奮斗!
梁少雄
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和人才培養相關的話題,這個工作對我來說從10年做到現在,接觸了很多年輕人,借著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和思考。
我們會覺得任何社會事業,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培養,那這個事業一定會不可持續。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論是在現有社會環境還是在大學中,大家都非常的迷茫和困惑。我之前在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參與青年培養工作,這是當代鄉村建設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基于對工作的反思和思考,我們發現,大量的在校年輕人在接受我們的思想和實踐熏陶之后,臨近畢業時會非常的困惑,他可能認同思想,但是他的身體沒有辦法去踐行,大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沖突或者壓力,感覺身心是分離的。當時在北京的我也有類似的感受,于是在2015年3月,我們就帶著困惑和希望,當然也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鄭老師這邊,希望去探索一種年輕人扎根鄉村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將蒲韓的經驗,可以源源不斷的跟社會和年輕人去分享與交流。
我也簡單介紹下自己,在北京呆的那5年多的時間里,我也是和袁清華師兄一樣,他是比較早一批鄉建青年參與鄉村建設,而我們是稍微晚一點的,在參與整個鄉建運動當中,我們對社會的思考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對全球化的反思,對發展主義的反思,對消費主義的反思,在這樣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之下,我們會不斷地去更新自己的思想。我們在北京也有一個青年公社,我們倡導年輕人用集體的方式工作、學習與生活。首先是低成本的生活,然后再去探索社會的持續發展,但那個空間也是相對有限的。所以在批判的視角下,我們的身心也沒辦法完全達到一致,我想做的和我思考的東西,沒有很廣闊的實踐平臺去落地,而且在那個時候也會面臨很多來自家庭、周邊環境的壓力。
來到蒲韓之后,當我們用一種建構的視角去參與鄉村建設的時候才發現我們自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已經不僅僅是對社會的批判和思考,可以處理自己的家庭問題,生活問題,以及思想進步和工作拓展的問題。我自己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老大在蒲韓的兒童學堂上學,老二是我們自己親自去帶,所以,陪伴著孩子成長,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觸動和進步,后面也會簡單對大家做一些分享。
公社青年
哥哥照顧妹妹
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之下,特別是去年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后,我們覺得他是一個延續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但是從一年多的觀察中,從呼聲到實踐,無非就是在之前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之上,大量的發展鄉村旅游,我們看到的鄉村旅游無非就是吃喝玩樂 ,千篇一律。我們會覺得這樣一個戰略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把鄉村的發展放到整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格局中思考,又必須得在當前全世界以國家民族的競爭格局中思考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工業文明的競爭當中,我們要面對周邊的地緣沖突,過剩的產能,以及中國對外投資被稱之為新殖民主義等壓力。
因此,在我們看來鄉村振興首先是鄉村生活的振興,但回過頭來看鄉村是什么?它是一個人類可持續生存的環境和空間,它不僅提供給我們食物,也不僅僅是大家具有浪漫想象的新鮮的空氣、山川河流,我們五千年中華文明給予我們的是一整套的可持續生存體系。鄉村生活內涵了我們可持續生存的智慧,只是這樣的智慧被現在以科學和唯物為導向的一套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忽視和不認可而已。因為很多東西需要親身感知,你去感知大自然因為四季變化,而形成能量的升降沉浮;你去感知在二十四節氣不斷變化當中,人體的反應,目前這些感知都越來越少了。而且在城市高樓的森林,柏油的荒漠空間中,已經把大自然四季變化的能量循環阻斷,所以我們說這才是真正的不接地氣,也就有了后面要跟大家分享的四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我們認為鄉村振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現在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即便以消費主義為導向,以金錢和消費為標榜的整套生活方式,看著光鮮亮麗,但是我們基本的生存問題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所以我們在理解鄉村振興的時候,一定得回歸生活,回歸人,這是不分城市和鄉村的,我們人到底要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去生存,我們怎樣去感知自己內心的價值體系,這也是不分城鄉的,只是在這樣一個呈現空間中,我們要怎么更好的去進行城鄉融合,思考自己的未來。所以我們會去和大家探討生活是什么?
在我們看來生活不僅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生活當中內涵了很多智慧,生活一定是從點滴的日常行為習慣開始的,一個家庭最重要的關系一定是夫妻關系放在最首位,夫妻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核心。現在家里有孩子了,孩子就成老大,夫妻關系被淡化,父母之間的關系也因為親子關系而造成各種矛盾。那我們說一個家庭里面的關系看什么,就看廚房,看廚房有沒有溫度,因為一個廚房能透過很多東西來去覺察。我們覺得生活就是教育,就像我們參觀的兒童學堂一樣,我們會把很多與生活相關的元素讓孩子有更多的體驗,因為生活本身就有很多的體驗。另外,我們會覺得生活是智慧的積累,我們在最近的讀書會中發現,智慧是什么?原來智慧是一個人可以平靜的去面對各種各樣的變化,這其實就是智慧。其次,我們會覺得生活在告訴我們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到底要追尋什么?我們不是為了那些光華的東西而丟失掉自己的生命本色,我們時刻得問自己為了什么而活,這不是一個哲學性的話題,在當下他是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到底在追尋什么。
回歸三個基本常識
我們在討論鄉村振興或者青年成長的時候,必須回歸三個最基本的常識,現在的麻煩是人們都不談常識問題:
第一個常識問題就是我們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如果說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后來的黃浦江漂豬,再到后來柴靜的紀錄片,讓整個食安問題和環境問題,刺痛人們的神經,那去年和今年的幼兒園事件和疫苗事件,讓教育問題和醫療問題又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如果說食安和環境問題是兩大顯性問題,那我們會覺得教育和醫療是非常隱性的問題,大家其實不愿意太多去反思,因為我們會覺得現在的教育和醫療是最先進的,是應用了最牛的科學技術,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朋友圈里面,每天都會有至少一例的眾籌,但是在所有的大病眾籌里觀察,只要是動了手術和化療的,幾乎是沒有出路的。以癥狀為導向,在市場和資本推動下的一種認知,使我們把這兩個最重要的關于生存的領域都完全交給了信息不對稱的學校和醫院。
其實,教育更可怕,如果說鄉村里面的留守兒童問題一直都被關注的話,那我們會覺得城市里面的隔代養育也是一樣的問題,我們現在不把孩子當人看,雖然我們說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是愛是需要學習的,當我們的孩子沒有愛的時候他一定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更不可能形成自律和紀律,以及自己的興趣和建全的人格,這是我們這兩三年來最大的體會,我們也就重點關注自己家庭的教育和醫療問題。
第二個常識問題是,有人說,年輕人在鄉村里工作給開五六千塊錢的工資,年輕人就回來啦,不是的,年輕人回來一定要處理文化價值問題,有沒有自我的認同。而且在鄉村里面,如果使勁的去以掙錢為目標,然后又想辦法去享受城市的一套醫療和教育保障體系,既不可持續又本末倒置。只要我們愿意探索,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去處理這兩個問題,今天的確時間有限,我沒有辦法去告訴大家我們是怎么處理的,但是可以告訴大家,我們的父母來到我們身邊,高血壓調理好了,頭暈調理好了,我們的孩子在發生疫苗事件之前,就沒有打疫苗,我們對這些都有很多的學習和思考,大家有興趣的下來我們可以聊。有一個重要的認識是,一定要相信人與生俱來的自我平衡功能和自我修復能力,外在的干預只是讓你去恢復自身的平衡功能和自我修復能力,不要讓外界的干預去主導你的身體。
第三個常識是鄉村的生活方式已經趨于城市化,而且鄉村的婚嫁習俗加速著這個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變化。其實大家這幾天在鄉村里面住的條件已經很不錯啦,只是我們如何把廚房和廁所稍加以改造,那就是城市生活,所有的硬件,交通信息,基本都已經沒問題了。
所以這是我們去思考年輕人扎根鄉村的最基本的三個常識問題,扎根鄉村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是一個回應自己生命價值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思考中才會去理解鄉村的創造性和價值,不是只搞經濟,是讓我們去思考另類的可持續生存方式,這是對資本主義當下的生產、生活、交易、管理等整體性的反思和思考,也是延續我們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財富。
影響青年人的三個層面
根據我們的經驗,對青年人的影響有三個層面。最核心的是思想認識,剛來蒲韓的時候我們比較注重經驗和技能,最后發現年輕人在鄉村持續待下去首先取決于思想認識。第二個是文化價值的認同,第三個才是經驗和技能,經驗和技能無非就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而去積淀。
所以我們來到鄉村既沒有光環,也沒有悲情,就是以生活的心態為理想而奮斗。如果誰說回到鄉村要帶領村民致富,這樣會給自己背上非常重的殼,而且我們也看到社會上說很多人回到鄉村帶領村民干了這干了那,有很多被包裝的故事,對年輕人來說要放下光環,也放下悲情,你既不是別人所標榜的楷模,也不是別人所誤解的苦行僧,你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去尋求自己內心生命價值的過程,所以在鄉村的年輕人一定要有愛,有愛了你會發現你會做很多事情。另外要會玩,在鄉村不會玩,一定待不下去的。最后要懂得生活,生活是我們智慧的來源。
青年人才培養實踐
這是當代鄉村建設的六大體系,青年人才培養是其中之一。從2001年開始,我們就組織動員很多高校里面的師生走出校園,走向實踐,用更多的感性素材去感受自己的價值和社會位置,這是我們校內人才計劃培訓的場景。
最后一個是我們人才計劃,從2005年開始,由社區伙伴支持,每年從全國范圍內招10-30個年輕人,要在農村學習實踐一年時間,目前正在進行第十四期,已有217名學員參與學習。從2015年開始我們就將人才計劃項目放到了鄭老師這邊,我們希望扎根鄉村,培養兼具鄉村建設思想理論以及實操經驗的青年人才。鄭老師團隊會很開放的給我們這些人去參與學習各個板塊的業務,這是我們非常感激的。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場景:徒步拉練、農場參與勞作、在集市上義賣、外出學習、集中培訓等。
學員在田間勞動
學員與小盆友在義賣
家長與孩子們
黃紀蘇老師在蒲韓與學員座談
每年來訪蒲韓的老師跟我們年輕人深入互動的有30次左右,我們用發酵床養殖技術去養豬,也會跟農戶去做一些推廣工作。人的健康看臉色,豬的健康看毛發,我們養的豬是非常活躍的,和人是一樣的,狀態好而且非常干凈,沒有任何污染。我們也在記錄農戶的生產過程,希望是陪伴農戶去改變,而不是要求農戶去改變,而且希望和更多的消費者建立里互信互利的關系,我們不光是賣產品,還有教育醫療話題的探討,是全方位構建人與人信任關系的過程。
發酵床
學員記錄農戶生產過程
我們人才計劃畢業的學員大部分還從事著與鄉村建設相關的工作,在蒲韓學習后已經畢業的三期學員中,有返鄉創業的、去扶貧基金會的、去梁中心的、去華德福學校的、去中國鄉建院的、自主創業的,也有繼續留在我們這邊工作的。我們對去向沒有固定的要求,也不會預設培養的方向,就是讓年輕人在鄉村里面回應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然后我們推薦,學員自主選擇去向,所以在這幾年的探索里面我們真的覺得鄭老師這邊廣闊的天地給了我們去回應自己生命價值的空間。在新的一年當中我們沒有任何的祝福,我們只希望每一位朋友把教育和醫療抓在自己的手里。我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
整 理 ︱侯 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