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4日,澎湃新聞網記者傅旦妮、史陽琨一行二人,圍繞“中國當下社會主義集體村莊的發展”這一主題來南街村采訪。
澎湃新聞是一家專注時政與思想的新媒體平臺,2016年,與澎湃同屬上海報業集團的英文項目Sixth Tone(第六聲)正式上線。網站基于西方用戶習慣講述中國故事,從讀者最密切參與的視角覆蓋問題,展現當今中國國情。
在南街村期間,傅旦妮一行參觀了村史館、聽取了南街村王宏斌書記的錄像報告,先后與鮮拌面廠技術經理王紅新、政治部辦公室主任張玲、旅游公司副經理呂曉虎等座談,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村民的福利分配、對村民的管理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使用、旅游業的興起及現狀等情況,并深入鮮拌面生產車間,了解產品的生產工藝及銷售情況,拍攝了生產畫面。
14日上午,傅旦妮一行在黨委一樓接待室對黨委書記王宏斌進行了采訪。來南街村之前,傅旦妮一行剛采訪過華西村和大寨村,對王宏斌的采訪也就從此開始:“您認為南街村與華西村和大寨村有什么不同?”王宏斌謙虛地說:“這兩個村都是南街村學習的榜樣,吳仁寶老書記和郭鳳蓮書記都是我的老師,南街村就是通過向這兩個村學習才有了今天。要說不同,一是從外表看,南街村到處有紅色標語,紅色文化氛圍比這兩個村濃;二是從實際做法看,南街村是以‘政治掛帥,思想領先’來管理企業,用經濟杠桿的成分很小,主要是用思想教育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職工村民樹立以廠為家、以集體為家的集體主義精神和作風。”圍繞“思想教育”,傅旦妮、史陽琨還詢問了“怎樣調動南街人的積極性”等問題。
“您從1977年開始擔任南街村黨組織書記,是怎樣理解個人與集體關系的?以后的南街村會怎樣?”“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集體離不開個人,反過來個人更離不開集體。集體這個大家庭要想建設好,離不開每一個人,但是個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又離不開集體。南街村提出的是調動個人的積極性,來為集體作貢獻,必須把每個人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誰都不能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南街村今后還是要繼續教育村民,就像習總書記講的那樣,‘不忘初心,牢記宗旨,繼續前進’。‘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共產主義這個遠大理想;‘牢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南街村有沒有遇到一些現實問題呢?”“現實的問題很多,可以說天天都有。要工作就有斗爭。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斗爭,我們就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斗爭的。通過幾十年的實踐我認為,出現的問題就是出現的工作,不出現問題,還要我們共產黨人干什么?出現問題我們就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把南街村前進途中出現的問題當作是正常的,是給我們工作出的新課題。”“那么當下您最關心的是什么問題?”傅旦妮緊跟著問。王宏斌回答:“當下南街村最需要解決的,也是我們最需要抓的主要工作,就是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來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那么南街村現在是怎樣考慮來增加附加值的呢?”傅旦妮進一步探究。王宏斌胸有成竹地說:“今后重點抓好三種‘糧食’:第一種是抓好精神上的糧食,也就是精神食糧,要繼續抓好對南街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對政治思想工作不放松。第二種是抓好人們吃的糧食,也就是南街村的食品,是物質食糧。我們提出‘要讓全國人民都能吃上南街村的產品’,這是我們的雄心和奮斗目標。在這方面,我們打算把南街村的所有食品都做成有機產品。三是抓好機械用的糧食,當前我們正在洽談清潔能源這個項目,這是汽車和機械用的,無污染、零排放。”
“您對南街村的下一代有什么希望?會不會擔心他們大學畢業后不回村工作?”作為一名九0后,史陽琨提出了心中的疑問。“這個我不擔心,因為南街村不自私。”王宏斌坦誠地說,“首先是不刻意要求南街村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都回村里,他們可以任意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但是不管在哪里工作,一是希望年輕人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也就是共產主義世界觀;二是希望年輕人要學業務、學技術,人人都有一技之長,成為又紅又專的建設者。在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思想不紅沒人要,沒有技術專長沒人用。所以人人要發揚工匠精神,對技術一定要精益求精,做到極致。”
傅旦妮、史陽琨還提出了“南街村怎樣面對以后的財富分配”等問題,王宏斌分別回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