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個農民豐收節終于落下了帷幕,但它仍然讓人想起一些問題。這個節日全國放假嗎?農民怎么享受這個節日?享受豐收的喜悅是不是也要享受節日的歡樂?確切講能不能在這一天給大家放個假?就是給農民們放個假?其它的人們都好說,國家一個法定假日定下放假那一定就是放假,不放假就得給雙工資,或三倍工資,甚至更多,但農民們呢?農民工呢?
看有關報道,這一天肯定是法定假日,但不是休息日。當然,由于農業生活、生產的特點,秋分似乎在很多地方正是秋收的大忙季節,讓農民棄農活而休息是不大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有些地區可能也許因條件較好有不同的需要,亦可讓農民有休息的機會,只是不具普遍性。如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另外的方面來體現農民是農民豐收節的主角?
大家都知道,這個節日有兩個涵義,一是農民,二是豐收。迄今為止,農民是我國社會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在一定的時期內他們仍然會是最大的一個群體,有農民才有豐收,由于農民的辛勤勞作才有豐收,沒有農民何來豐收?豐收既是農民的喜悅,也是全民的喜悅,但主要的付出者則是農民,是他們給了全國的豐收,是他們給了全民的喜悅,所以這個節日農民應該享受更多的歡樂。
有人提出,農民豐收節農民應是主角,就像婦女節女性是主角一樣,勞動節所有的勞動者是主角一樣,教師節教師是主角一樣。其實,農民豐收節農民就是主角,那是沒有疑問的,只是作為主角與其它節日主角的待遇似乎有些差距。換言之,社會是不是該給農民們在這一天多一點的待遇、實惠一點的待遇?有些媒體報道,很多地方也確實這樣做了。但與教師節相比差距較大,教師們能在教師節得到各行各業提供的很多優惠,對農民們似乎沒有達到這一程度,我們是不是也應搞類似的優惠?據說,很多富裕鄉村在這一天都有些表示,節日嘛,最主要的是讓人看到這一節日對農民的特殊意義,既能讓人感覺到豐收的喜悅,也能讓人感覺到這是真正農民的節日。
在我國,雖說不興階級了,但農民作為我國社會一個最大的、最多人口的群體,它的影響力、作用仍是社會的基礎群體,說它在現階段仍是最有影響的群體也許不為過。
說起農民豐收節因了農民二字,它的主詞當然是農民,僅說一個讓農民當主角恐怕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為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農民問題大概就是戶籍問題吧。自從我國實行城鄉相對分離的戶籍政策至今已有六十年了,雖說如今這一問題對農民的消極影響已越來越小,不同戶籍的重要性與前些年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它仍然蘊涵著某種消極的東西。雖說現在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成為市民的越來越多,特別是城中村的農民,城市周邊的農民很多早已成為城市人口,農村戶籍與城市戶籍相比的那種差別越來越小,所謂的不平等性一直在降低,以至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民都堅持不要市民身份,堅持保留自己的農民身份。由于這些地方的某些特殊性,保留農民身份對這些農民來說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但這仍不是戶籍平等的體現,公民待遇平等的體現。
就國家整體而言,作為一個國家中的公民待遇的平等性而言,城市與農村戶籍的分離還是需要解決的。我國在很多方面都經過改革,取消了雙軌制,而在戶籍問題上的雙軌制似乎也應著手改變了。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這些年很多地方都在試點這種改革。不過,步子好像穩了些,不是小步快跑,而是小步慢跑,以至于這一問題離解決還有相當的距離,都沒有真正跨過關鍵的門檻。大家一致認為這一問題早晚是要解決的,為什么不早些呢?
記得早年服役時,連隊里天南海北各省的戰友都有,而農村來的居多,他們并不是都有自卑感,覺得低人一等,但他們在戶籍問題上的不平等感覺是一致的。非常直白的說法就是,憑什么城市里來的回去仍回城市有工作,而農村來的還得回去眼望黃土背朝天,修理地球不歇天?按照過去的說法,這叫沒工作。
那時和現在有一點相同,就是都愿意到城市來,畢竟城鄉差距太大。現在出來靠打工就行,堅持不懈或有所得。而那時出來的路子很少,出來當兵幾乎是唯一的出路,都希望靠當兵或者提干來改變命運。
很多農村出來的戰士恰恰由于經過部隊的幾年洗禮,即使沒有提干,回到農村也與普通沒有出來過的農民明顯不同,長見識了、能力強了,各方面的素質顯著提高。這使他們得到了改變自己的機會,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城。這是因為他們比普通沒有服役過的農民更能勝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一件事印象很深,那就是在即將退役時,一個很要好的戰友曾對我說過,我回去什么也不愁,那村里支書的位置等著我呢,當支書在農村那可是千人矚目啊,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那年月通過上學出來的機會是沒有的,上學作為農村年輕人的出路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的事,確切講,是恢復高考后的事。那時,普通的農民想出來進城工作,可能性是很小的。
可見,農民問題,首要的是要解決戶籍問題。也許很多地方的農民不希望改變農民的身份,但我們應該讓他們有選擇的機會,應該有自由流動的機會,應該讓所有人成為權利平等的公民。當然,城市人與農村人的區別還是有的,那是職業的區別,而不再是戶籍的區別!
農民問題中第二個讓人想到的就是農民工的待遇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國有了很大的變化,說是天翻地覆大概也能得到認可。與過去不同了,很多農民不再長年背靠青天眼望地,可以出來打工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來給自己創造新的機遇。但我們必須承認,幾十年改革開放后,進城的農民絕多數還是打工者,也就是城市中最基層的勞動者。作為長年在城市工作的基層勞動者,他們始終面臨一個困惑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農民工的平等待遇問題。雖然進城了,但城市中很多別人擁有的他們無法擁有,他們無法得到同等的城市公民待遇,甚至待了幾十年,所有關于權利的事都得回老家。我們不能說他們沒有相應的主要 權利,他們大概也有城市人擁有的主要權利,但都不在當地!
譬如選舉權,他們不得不長途奔波回老家去投上他們根本不了解的、不知情的那一票。而他們長期在某一城市工作,早已對這個城市的一切熟悉了,卻不能在這個城市行使這個權利,不僅是這個權利,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權利也是如此。一句話,在城市的他們似乎只有打工掙薪水這一件事是自己的權利。
也許很多農民工不認為這是多大事,從農村出來不就是為掙薪水嗎?其它的都是次要的,有也可,無也可,都不影響他們打工掙薪水,他們還顧不上追求其它的。但他們大概都一致地認為子女上學真的是大事,他們的子女應該有在城市上學的權利。他們希望,既然長期在城里打工,他們的子女也應該在城里上學受教育,這不僅是方便的問題,也是為讓他們的子女不再作為留守兒童,不再眼眼巴巴地望著遠方,期盼自己的父母早點回來,當然,能在城市上學也讓他們從小就在城市起步。
大家知道,城市里無論是誰都可能因工作調整而讓家庭住址變化,進而子女就得轉學。但農民工到城市打工,他們子女能轉學到城市嗎?當然會受到限制,理由固然很客觀,但若從較高角度來看,那也屬不公平的待遇,這種不公平讓農民工非常的遺憾。
雖有一些地方出臺了一些具體的優惠政策,但只局限于當地,沒有根本解決長期以來農民工子女在城里無法上學的問題。它和農民工的其它待遇問題一樣,還處在大家盼望中,或者說還沒有看到解決的時間表。有些地方是建立了一些農民工學校,但這些學校公立的有嗎?能和其它學校同等得到國家教育經費嗎?在下孤陋寡聞,還真的沒聽說。何況,大部分地方還沒有這種農民工學校。
過去,總是說關注農村的留守兒童,而最大的、最直接的、最必要的關注大概就是讓他們能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而前提則是讓他們能在城市上學!
農民問題的第三個還是與農民工有關。那是稱呼上的。很早就有人提出過這一問題,就是所謂的農民工稱呼。他們提出應該取消“農民工”的說法。到城市來打工就應稱他為工人,而不是農民,何來農民工一說?如果我們城市的到農村去種塊地叫他什么呢,市民農?顯然不妥。“農民工”這一說法讓農民工有點“特殊化”,即使工作一樣,在一個建筑工地上,在一個相同的工作崗位上,還是讓人感覺與其它的工人總有些不同。當然,這不能說就是某種歧視,這只是意識里的感覺,稱呼上的區別,但這種區別到底還是一種不和諧的區別。農村來的和原有的城市人從意識中被區別了。這一區別也許很自然,但這一稱呼總是一種不恰當的稱呼,應該改變。它給人一種消極的、不是積極的感覺,讓人感覺他們還是農民而不是工人,實際上他們已是工人啦!區分是工人還是農民難道還看他們原來的出身、而不是看他們干的什么工作?務農的是農民,打工的就是工人吧?他們成年累月地在城市工作,只是我國最大的節日-春節之時才回老家團圓,他們怎么不能稱為工人還要加上個“農民”二字?過去的工人也是要在春節回老家的,和現在的農民工這一點上沒有區別啊。
第四個農民問題就是農民的待遇問題。我國作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幾十年前還是一窮二白的國家,作為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開始步入小康。但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客觀上我國發展中存在的農民待遇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或者說問題還很突出,這其中當然也有我國最多的貧困人口集中在農村的脫貧問題,也可以說成是農村的發展仍是我國整體發展中的薄弱環節。
由于歷史的原因,由于環境的原因,由于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我國農民在很多方面一直無法享有和城市人一樣的待遇,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或者說,他們享有的權利不夠充分。
當然,這種差距更多的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其中也有我國被世界各帝國主義國家包括小日本侵略、掠奪因素的影響。很多人都不太重視帝國主義侵略掠奪對我國發展造成的巨大破壞和阻滯的作用。其中小日本對我國的侵略和掠奪的影響極大。小日本為什么能較快發展,傳統上總是有人說小日本如何勤奮等等。其實很多專家研究歷史時都明確指出,它是靠侵略掠奪中國才發的家,才富裕起來的,才有了較快發展的資本。相反,我國恰恰是由于被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特別是小日本的侵略、掠奪才成為了它人富裕的培育者,也成為帝國主義侵略的受害者。在沒有受到帝國主義侵略前,我國的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就國家而言,那是何等的富裕。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導致我國極快地衰落下來,或者叫貧困起來。這其中還兩次脫離了世界發展的正常軌道,或者說是正常發展的進程被侵略所打斷,破壞掉,沒有步入世界正常發展的軌道,這使我國在近代長期落后于世界上先進的國家,這是導致我國城市與農村二元化長期存在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不是決定性因素是可以研究的,在下覺得這是一種決定性的影響因素。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接受的是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爛攤子,而農村則是這個爛攤子中的爛攤子。
這不是說我國不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前面已說過的,我國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受積重難返之困,改變落后需要較長的時間。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帝國主義的全面封鎖和各種天災人禍,耽誤了城市化進程,耽誤了城鄉的一體化進程。改革開放后,盡管農村得到了普遍的發展,有些地方還成為比城市生活還愜意的地區。但整體看,農村的發展始終大大落后于城市,兩者相比,農村成為發展不平衡的最低端,農村的發展仍落后于城市,而這帶來的不良影響就是農民始終沒有得到與市民一樣的同等待遇。
如今,農民的待遇問題可能是戶籍問題后農民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在我國即將全面實現小康之際,農民的待遇大概到了該全面解決的時候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是有資本解決這一問題的。
上述只是過農民豐收節隨意想到的一些淺顯的想法,提出一些建議,或許這也是農民們的期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