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按
全球農化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并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例如德國拜耳收購美國農業公司巨頭孟山都、陶氏化學公司與杜邦公司合并以及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然而,跨國公司進軍中國種業所帶來的沖擊并未消減,跨國資本在全球的種業布局并不會時過境遷。2018年6月28日,發改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同時發布清單修訂說明,其第一條是“取消小麥、玉米之外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須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并且,小麥、玉米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外資股比由不超過49%放寬至不超過66%。此種“放寬農業領域準入”,意味著外資對中國種業的介入會進一步加深。
本文帶領讀者反觀全球主要種子公司先正達、杜邦先鋒、孟山都進軍中國種業的歷史,其中跨國公司進軍中國種業的過程和影響值得品鑒和回味,這段歷史也警示中國種業在進一步面臨開放外資后的遭遇,將是跨國種業巨頭在中國大肆擴張、中國“種子主權”面臨挑戰,以及恐生成依附和新的殖民關系的局面。中國所謂“推動重點領域開放”、“全面放寬市場準入”,應該有所原則和邊界。種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保障國計民生的根本。種業的安全喪失比其他領域更嚴重。中國種業目前是需要保護的行業,并不具備全面開放的條件。國家及中央政府應該是中國種業安全的把關人,不能藉由“開放”將種業拱手于跨國資本,置民生和國運的長遠利益和福祉而不顧。
作者|郭芳 靖飛 李成貴 李軍民等
正文
一、跨國種業巨頭在中國種子市場的擴張
我國是農業生產用種大國,每年用種量都在120億千克以上。這樣一個龐大的種子市場,對跨國種業集團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全球種子市場經歷過多次并購活動,產生了以杜邦、孟山都、先正達、利馬格蘭等為首的大型跨國種業巨頭,其業務范圍遍及全球。它們在中國的擴張伴隨著中國種業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
孟山都
率先在中國種子市場發力的是孟山都。1980年以來孟山都一直致力于擴大在中國的業務。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家銷售業務代表處,又先后在廣州和北京設立了另外兩家銷售業務代表處及分公司。這些分公司和銷售代表處致力于20多項業務,包括成立合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及可能的投資項目和合并業務。1996年孟山都為中國引入轉基因抗蟲棉———保鈴棉和迪卡牌系列向日葵品種,11月,孟山都與河北農業廳下屬的河北省種子站以及岱字棉公司合作成立第一個生物技術合資企業———冀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這個由中方管理的合資企業第一次將保鈴棉棉種帶入中國市場。1998年7月,孟山都在安徽省成立第二個生物技術合資企業———安徽安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孟山都轉基因抗蟲棉一度占據國內50%以上的市場。2001年3月孟山都與中國種業集團公司合資成立“中種迪卡雜交玉米種子有限公司”,涉足中國玉米種子市場。孟山都公司種子業務領域中比重最大的是玉米種子,中國玉米種植面積處于全球第二位,孟山都真正的擴張意圖是中國玉米種子市場。2009年孟山都在中國建立第一家研究機構———孟山都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種子市場已經成為孟山都種業跨國經營版圖中比較重要的一塊。
2011年,孟山都與中國種子集團合資成立“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開始在中國推廣迪卡品牌的雜交玉米種子。2013年,孟山都在華育種研發平臺全部合并至該合資公司,同時對合資公司開放孟山都的全球種質資源。
另一方面,孟山都也抓緊在華進行專利布局。有學者統計,在過去的這些年,孟山都在中國申請專利達560件,涉及育種技術的專利243件,絕大多數涉及轉基因技術。在轉基因育種領域,作為市場先入者,孟山都通過對其核心技術實施無漏洞保護布局,達到阻斷模仿者和追隨者的目的。在孟山都的主要研發項目中,大部分都已經在中國進行專利布局。孟山都因為轉基因技術而頗富爭議,甚至因此有“魔都”之稱。
從孟山都的專利布局看,這些年,孟山都在中國最主要的工作或是在等待轉基因市場的機會。當然,孟山都也試圖在中國積極建立其“負責任企業”形象,除轉基因外,孟山都最常見諸報端的不是其生產經營新聞,而是公益活動類新聞。
這些足見其良苦用心。它所面對的是規模已達千億元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而這也是它的競爭對手們所虎視眈眈的龐大市場。
利馬格蘭
利馬格蘭種業集團1965年專業生產玉米種子,1996年集團營業額達到12億美元,其研究領域涉及植物育種、基因工程、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利馬格蘭(中國)公司成立于1997年,與先正達類似,最初也是以蔬菜為突破口。2002年由山西騰達種業公司與法國利馬格蘭種業集團合資創辦的中法合資山西利馬格蘭特種谷物研發有限公司成立,這是山西省第一家中外合資研究開發機構,開始從事大田作物種子研發。2007年,湖南省商務廳同意法國利馬格蘭旗下VHK公司與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和長沙新大新集團有限公司于2007年7月4日簽署的增資轉股協議,增資變更后長沙新大新威邁農業有限公司由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和VHK合資設立,注冊資本金為3.53億元人民幣,其中新大新股份占合資公司53.5%的股份,VHK占合資公司46.5%的股份。根據2009年隆平高科年報數據,長沙新大新威邁農業有限公司擁有其21.21%股份,為隆平高科的第一大股東。2010年隆平高科與山西利馬格蘭特種谷物研發有限公司初步簽訂了《玉米品種利合16授權生產經營協議書》。由此,利馬格蘭公司也正式進入中國玉米種子市場。
杜邦先鋒
杜邦先鋒在中國擴張是直接選擇進入大田作物———玉米種子市場,歷經十幾年的臥薪嘗膽,杜邦先鋒正處于收獲時期,也正引起國內各界關注,對跨國種業巨頭種子經營行為限制的呼聲也源于其強勁的擴張勢頭。杜邦先鋒在中國發展歷史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在中國進行品種測試。1997年底,美國先鋒良種國際公司北京代表處成立,標志著其正式進入中國種子市場。1998年年初,先鋒公司在中國播下了它的第一顆“種子”———在遼寧鐵嶺市設立了一家名為鐵嶺先鋒研究有限公司的企業,開始進行玉米雜交品種的區域實驗。之后,相繼成立3家合資公司,設立60多個試驗站,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一直保持強勁增長。
2002年,杜邦先鋒的4個品種3394、33B75、32F20、33G 05拿到了中國政府的許可證,獲準在中國市場推廣銷售,這是杜邦先鋒十幾年臥薪嘗膽的回報。在擁有上市品種之后,杜邦先鋒開始尋找合作伙伴,2002年12月,杜邦先鋒和登海種業合資的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408萬美元(當時一期投資約合3000萬元),杜邦先鋒占49%股份。2006年9月,注冊資本800萬美元、投資總額2000萬美元的敦煌種業先鋒良種有限公司成立,杜邦先鋒持有49%股份。“先玉335”主要由這兩家合資公司制種銷售,敦煌先鋒負責東北、內蒙古等地春玉米帶,而登海先鋒則負責黃淮海地區的夏玉米帶。杜邦先鋒在科研方面有獨資企業———鐵嶺先鋒研究有限公司,在遼寧鐵嶺和河南新鄉分別建立了春玉米和夏玉米研發中心,在東北三省建有其春玉米的實驗基地,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建有夏玉米的實驗基地,海南建有南繁基地。在市場推廣方面,登海先鋒負責夏玉米區推廣,敦煌先鋒負責春玉米區推廣。至此,杜邦先鋒已經在中國完成其戰略布局。
憑借出芽率高脫水快、豐產性好和收購價格好的優勢,即使其價格4倍于中國玉米種子均價,“先玉335”在中國市場也廣受歡迎,甚至一度出現了“一種難求”的火爆局面,并迅速成為中國第三大玉米品種。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透露稱:
先鋒將‘先玉335’引入中國的時候,該技術在美國至少滯后了10年。
但“先玉335”在中國市場不僅遙遙領先,而且在玉米品種沒有推陳出新的情況之下,還壟斷了中國玉米市場將近10年之久。
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登海種業及敦煌種業的主要利潤均來自于與先鋒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的凈利潤率接近50%。某玉米種業權威人士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說:
那些年,先鋒跟誰合作就意味著讓誰賺錢。而先鋒獲得的利潤遠高于此,因為這兩家合資公司還需要支付給先鋒種子研究公司巨額的使用費。先鋒因此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先正達
從20世紀90年代起,先正達進入中國蔬菜種子市場,依靠種子的品質特色、經營優勢、市場開拓能力,迅速取得市場優勢。到2010年,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生產的“洋品種”已占中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2014年,先正達種子業務的銷售額為31.55億美元,排在孟山都和先鋒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農化業務的銷售額達113.8億美元,近幾年一直穩居世界首位。該公司進入中國種子市場是以蔬菜種子為突破口的。1998年10月,瑞士先正達海外公司與壽光市先農技術服務公司設立了中外合作企業壽光先正達種子公司。先正達將其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最新蔬菜科研育種成果帶給中國的廣大用戶,為了適應中國不同地區氣候條件、種植習慣、產品要求、銷售市場等特點,先正達于2001年開始了蔬菜種子研發工作,相應的病理研究、樣品種生產、組織培養等輔助、支持項目也迅速展開,產品評價工作遍布全國。但是先正達并不滿足僅在中國蔬菜種子市場開展業務。先正達還通過不斷引入全球優良的玉米種質資源,涉足中國玉米種子市場,其研發工作分布于中國東北、黃淮海和西南主要玉米產區。
2007年,先正達種業公司選育的先正達408通過內蒙古相關部門審定,該品種代表世界玉米發展的最新趨勢,抗逆性強,高產優質,適應性廣。2008年3月,農業部正式批準了先正達與河北三北種業公司的合資,先正達正式進入中國玉米種子市場。先正達收購了玉米種子公司三北種業49%的股份,組建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玉米種業公司。但合資之后的整合因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的沖突困難重重,隨后培育出的幾個“先達號”玉米品種,最終也未能在中國玉米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2008年10月,首家外國獨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機構———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研究中心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成立。2015年3月,先正達宣布,解散在中國的玉米研發業務,精簡裁員,退出三北種業。
一年之后,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的時候是中國化工宣布收購先正達。一封《反對中國化工集團巨資并購轉基因毒公司先正達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質詢書》引發關注。質詢書中言辭激烈,指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會使“中國在轉基因化工農業的垃圾陷阱里陷得更深”。
二、中國“種子主權”受到威脅
跨國公司主要通過投資、貿易和合作研究三種方式進入我國種業市場,嚴重擠壓了國內種子企業的生存空間,同時加緊在我國進行研發布局,對我國種業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優質種質資源大量外流
由于種質資源的保護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導致國內優良的種質資源流失到國外。種質資源的流失已經成為我國種業可持續發展的隱患。例如,跨國公司以合作研究、聯合開發等方式,與我國科研單位合作,以期獲得雜交水稻種質資源及技術成果。這對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居于國際領先的雜交水稻技術的中國來說,將會帶來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美國的先鋒種業、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等8家全球種業巨頭,采取合資等形式與中國的種業公司合作,紛紛在三亞、樂東、陵水一帶租地,開展玉米、蔬菜、稻谷等農作物種子的繁育工作。尤其是外資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先進的現代生物技術和研發實力,通過并購國內企業,或者在華建立獨立的研發平臺和試驗基地等形式進入中國種業領域,導致我國優勢技術和資源領先優勢喪失的風險加大。
2. 種子市場受到沖擊
近幾年,我國種子進出口貿易量呈逐年增長趨勢,國外種子大量進口給我國部分種子市場造成了一定沖擊,主要表現在蔬菜、花卉、向日葵、甜菜等作物上。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我國各類農作物種子進口量從2004年的864.9萬kg增長至2012年的1393.9萬kg,進口金額則由9463萬美元增長到1.66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占比最大,2012年占進口總量的近67.8%。國外種子大紅果番茄、長茄、西葫蘆、小黃瓜、菠菜、綠菜花、胡蘿卜等已占山東壽光當地市場的60%,綠萼長茄占有率達90%以上,彩椒占到100%。據調查,外資企業獲得我國高端蔬菜種子領域大部分經營份額,以壽光市為例,蔬菜種子年總銷售額約4億元,而外資公司種子銷售額達到3億元以上,占總銷售額的75%以上。有些地方重視引進“洋品種”,輕視國內育種和對“洋品種”的本土化改造,導致“洋品種”對“土品種”加快替代。這種行為淡化了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與特色,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影響國內育種創新的發展。
責編︱侯 里
排版︱候 雷
本文由人民食物主權志愿者侯里匯編自:
1. 郭芳,《中國種計劃》,載《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15期;
2. 靖飛、李成貴,《跨國種子企業在中國種子市場的擴張及啟示》,載《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0年第12期;
3.李軍民等,《世界種業發展變化對我國種業安全的影響分析》,載《中國種業》2013年第8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