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40年沉重話題,
一個中國最優勢的產業衰落,
13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在美國農民的手里,
用不了幾年,中國先進到消滅農村、農業和農民,
中國人思想解放不吃糧食。
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改革開放40年之際,從分田單干到鄉村振興是中國“三農”得失的深刻反思和重大轉折。
200年前英國經濟學家瓊斯評價中國農業時說:““它所具有的巨大生產力使之鶴立雞群”,然而最近的中美貿易戰暴露中國每人每年進口糧食200斤,還進口大量豬肉、棉花等巨額農產品,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提供了數據依據。
中國雄踞世界的農業是怎樣在短短的40年里衰落、凋敝、荒蕪的?
中國農業的難題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面臨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非常嚴峻,已經不是糧食產量高低的問題。
第一,農民絕后。80后、90后的年輕人已經沒有人愿意種田,現在還務農的,都是老人和婦女。再過10年,中國可能就沒有農民了,沒人會種田了。
第二,大量農田荒廢。中國的農田是上千年農民開墾的,現在很多山區的土地已經撂荒,地堰坍塌,復耕困難。而靠近市、縣、鎮的大片良田被 工業園區圈占荒廢。中國土地紅線實際上已經不保。
第三,農村荒廢。許多遠離城鎮的鄉村,年輕人進城打工,孩子進城讀書,已經沒有了年輕人,成了留守村,再過幾年,就是無人村。
第四,農村打工者進城后,生活艱難,幾代人的積蓄都掏出來買房,大多數人淪為房奴和社會底層。而年輕人經商創業等經驗不足,被 騙很多,不少人背上嚴重債務,難以翻身。城市化讓中國農民付出了太高的代價,甚至是幾代人的代價。
第四,鄉村組織垮了,村干部多成了村霸,人心渙散,要想組織起來做點事情非常困難。政府支持農業的資金大多到不了農民手里,大部分項目投資都打了水漂。這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
第五,農產品質量下降,高產量是化肥農藥催生,糧不香,菜無味,還有纛,化肥農藥嚴重超標,已經是不放心食品。
第六,土地被板結毒化,已經種不出合格的糧食,不用化肥農藥,化肥農藥用的不多,也已經種不出糧食。七八成的土地已經是這樣。如果要種出合格的糧食,需要休耕五六年,每畝土地需要投入4萬元。這可能嗎?
第七,生態環境被 破壞。不只是城市和周邊的環境被 破壞,山區的環境也已經被 破壞。化肥農藥板結了土地,隨著水流侵蝕山地,很多小生物被 毒死絕種,動物植物多樣性被破壞,泉水不能喝,農村怪病多發。
這不是爭議是非功過的時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就是振興鄉村所需要解決的難題。
我們現在擴大美國及世界農產品進口,意圖是為中國農業的恢復爭取時間,把13億人的飯碗能端在自己手里。
(此處為公眾號自帶廣告)
毛澤東解開了中國農業難題
今天,有人拋出自由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說中國不適合搞農業,中國不需要農業了,糧食進口就行了。
因為中國多山區丘陵,不適合機械化耕作,效率太低,幾百個農民種的糧食不如一個美國農民種得多。
中國傳統的農業模式已經被 現代化拋棄。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被毛澤東破解。
今天,還有人在說毛澤東糧食配給制吃不飽飯,但事實是:中國糧食產量,1950年13212.5萬噸,1975年28415.5萬噸,是1950年的2.15倍。人均糧食產量,1950年239.37公斤,1975年307.46公斤,是1950年的1.28倍。26年間,中國人口增長1.674倍。糧食的增長滿足了年均增長人口1488.96萬人的吃飯需求。而后40年,即使有了化肥農藥有催生,中國糧食的增長遠沒有毛澤東時的增長快,并且是逐年下降。現在吃飽飯,因為人口增長下降了,而且糧食大量進口。
毛澤東對中國農業的貢獻是千年歷史功績。
第一,糧食產量和人口的增長都是歷史性的。
幾千年來,中國農業都是小農經濟,農民勤勞,但靠天吃飯。遇到干旱或洪澇災害就可能絕收。一般年景,每畝一兩百斤,風調雨順,每畝兩三百斤。毛澤東20多年,中國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基本旱澇保收,而且科學耕作,旱田保收兩三百斤,水澆田保收五六百斤。這個產量的突破和提高就是幾千年農業的改變。正是農業的提高保障了中國人口的歷史性增長。以前的人口增長不說,1840年,中國人口4億,1949年還是4億,100多年沒有增長,1975年,中國人口8億5,短短26年增長一倍多。這也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可不是吃不飽飯所能否定的歷史功績。
第二,毛澤東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均分土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中國歷史上被 多次提出,是人類理想社會,可是,只有毛澤東的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徹底實現了這一理想。不管舊地主及其后代如何攻擊謾罵,毛澤東這一功績都是前無古人的。毛澤東贏得了中國農民的擁護而建立了新中國。
第三,毛澤東把農民組織起來結束了中國的小農經濟。
有人說,毛澤東把土地分給了農民,但又把土地集體化了,農民又失去了土地。這種觀點是對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無知。公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際上是股份制,不是人們失去了產權,而是人人有產權。毛澤東通過土地集體化,把農民組織起來,人多力量大。在毛澤東的20多年里為什么能基本建立農田水利基本設施體系,就是因為組織了起來。別的不說,現在中國城市的供水體系也就是城市供水的水庫基本上都是毛澤東修建的,這后40年除了破壞,基本沒有再修建水庫。中央臺做過一個報道,湖南一個縣的農民近些年返貧,原因是上世紀50年代,全縣建立起水利系統,一年三收。而現在水利系統全破壞了,一年一收產量還低。現在又要修水渠了,可是修的水渠質量很差,偷工減料不能用。有人計算,要建設全縣合格水利系統要近千億投資,這個縣的財政不吃不喝,幾十年也建不成。那么毛澤東為什么能在幾年內建成全縣的水利系統?這就是組織起來的力量,是用GDP計算不出來的。有人就說,如果把中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現在的價格計算進GDP,中國今天的GDP將無地自容。
第四,毛澤東建立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模式。
毛澤東是從一窮二白發展中國的,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國,沒有什么工業基礎。而毛澤東27年就基本建立起中國的工業體系,走完了西方200多年工業化歷程,西方發達國家所有的工業化產品,中國都能制造,并且能制造兩彈一星、先進戰機等高精尖產品。工業化的特點就是組織化協同生產,是流水線生產。而中國農業集體化就是現代化生產的模式,與中國的工業化相輔相成,實現工業農業、城市鄉村協調平衡發展的模式。中國的農業在早期支持了工業化發展,工業化就要反哺農業,包括農村勞動力的工業化轉移和鄉村的城市化建設,毛澤東建立起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今天來看,毛澤東這個現代的農村組織模式是多么高明,退回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多么愚蠢。
日本韓國等農業和鄉村發展,也證明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不適合大規模農業機械耕作的農業也能夠發展,鄉村也能繁榮,農業和農村不能拋棄。
中國農業的奇跡
中國的“振興鄉村”是在世界貿易戰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今天的美國已經完全背離西方貿易自由化的價值觀和信條,走向貿易保護主義。其實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都是美國霸權的翻版。
貿易自由化產生于300年前英國的重商主義,而當時的法國則以重農主義對抗英國的重商主義。
17世紀,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和對中國商品的消費成為時尚,形成遍及歐洲的“中國熱”。“中國熱”對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法國重農學派試圖以中國模式改革法國。
法國重農學派的領袖魁奈當時被尊稱為“歐洲的孔子”。他曾經撰寫《孔子簡史》,對孔子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在將孔子與古希臘圣賢比較時,明顯褒揚前者而貶抑后者,說孔子的《論語》遠遠勝過古希臘圣賢的哲學。儒家哲學中的重農思想,顯然對魁奈重農觀念的建立產生過重要影響。
魁奈以御醫身份進入凡爾賽宮后,通過龐巴杜夫人,敦促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國古代皇帝,舉行了顯示重視農業的儀式“籍田大禮”。在宣揚重農學派思想觀念的刊物《農業、商業、財政雜志》和《公民日志》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不是歐洲的文獻而是中國的典籍。在杜幫編輯的魁奈及其門徒的論文專集《重農主義,或最有利于人類的管理的自然體系》中(該書第一次提出“重農主義”概念),為了顯示其神圣和權威,居然將出版地點標明為“北京”。
杜爾哥是重農學派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他曾經主持法國政務和改革。
按馬克思的評價,杜爾哥的理論體系使“重農主義體系發展到最高峰”。而杜爾哥研究的寫作,與中國和中國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1763年,有兩位留學法國的中國青年高類思和楊德望完成了學業,正準備回國。“當時的法國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中國是開明政治的策源地;人們都希望這兩位中國青年能夠讓他們的歐洲東道國不斷地了解中國的內部情況。”于是杜爾哥向他們提出了52個經濟問題,這就是杜爾哥的《中國問題集》,擬讓他們回國后在研究本國經濟制度的基礎上予以回答,以幫助法國思想家全面系統而真實地掌握中國的經濟情況。“為了使他們能夠明白這些問題的目的和意義,我又在這些問題前面寫了一篇關于社會的各種勞動和財富的分配的簡略分析。”這就是《關于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的直接起因。
杜爾哥所提出的問題及作出的分析都與他所掌握的中國經濟知識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或者是希望從中國的實踐中得到解釋,或者是受中國的情況的啟發而予以發揮,或者是直接從中國古代文化中汲取了營養。所以有研究者說,杜爾哥的《關于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書,“蒙受中國的影響最深。”
英國經濟學家也重視對中國農業的研究。1830年代中期,東印度公司黑利伯里學院教授理查德•瓊斯《論財富的分配和賦稅的來源》,是專門論述地租的經濟學著作。對亞洲歷來的土地所有制,瓊斯也進行了可能是當時最細致的考察。瓊斯看到,中國的農業是一種特殊情況,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其他國家的情況。“它所具有的巨大生產力使之鶴立雞群”,“帝國的物產同其亞洲鄰邦的物產形成一個驚人的反差。….印度只有不到一半的土地被開發,波斯被開發的土地更少,而中國的土地則完全被開發,人煙稠密的程度超過大多數歐洲君主國。”
正是中國發達的農業和富庶吸引西方殖民者開著艦炮奔向中國。
斷糧十天,人就死光!
美國正在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其中涉及芯片、糧食和石油。
世界最早的貿易戰記錄在2700年前一部叫《管子》的典籍里。
《管子•樞言》說:“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無。......一日不食,比歲歉;三日不食,比歲饑;五日不食,比歲荒;七日不食,無國土;十日不食,無疇類,盡死矣”。 得之必生,失之必死的,唯有糧食。......一天斷了食,等于過歉年;三天斷了食,等于過饑年;五天斷了食,等于過荒年;七天斷了食,國土就保不住;十天斷了食,同類皆無,全部都將死掉"。
因此,齊國宰相管仲就使出一些手段,讓一些國家為謀取暴利而放棄種糧,然后突然不再供應這些國家糧食,讓這些國家斷糧,災民為活命紛紛投奔齊國,這些國家也只好投降齊國。
《管子》一書還記錄了“均田分力”的人類第一次土地改革,把貴族世襲的土地收歸國有然后按人口平均分給土地,投奔齊國的移民也分田地,因此諸侯國的奴隸紛紛逃亡齊國,使齊國迅速成為人口大國,“以人為本”稱霸春秋。土地改革后打破了貴族世襲的社會,以“土農工商”四業分民和居住,建立國家行政體制。
《管子》一書記錄了大量當時農林牧副漁的資料,其中《地員》一篇是專論土壤學和種植學的,證明當時的農業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不輸今天。還有《度地》一篇專論農田水利 基本建設及防水以及治理水患,其方法和組織今天還在沿襲。
這是中國先進農業在2700年前的記錄。
《管子》是人類第一部經濟學著作,但公知說絕不可能,農業社會的中國怎么能產生經濟學。這等于證明他們也沒讀過西方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大師李嘉圖的經濟學就產生于《谷物法》,而“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也是西方經濟學名句和信條。
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人要吃飯,要種糧,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進口糧食為生,說不定人家給你斷糧,你就要死亡。斷糧比斷芯片要致命。
中國要不要農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