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按
精準識別為什么越識別越不精準?農村居民收入本身就有很大的模糊性,難以精確地用數字計算。與其讓外來的扶貧工作組一輪一輪地識別,不如動員村莊內部力量,以精準識別作為手段,讓村民參與到識別過程中,既能保證“精準”,也能保證公平。只有通過動員村民,讓精準扶貧成為村民重新組織化、參與村莊建設的契機,精準扶貧才不會成為鬧劇一場。
正文
壹
“3015元能當貧困戶,3025元就不能當?”精準識別看似劃出了0或1、是或非的標準,但實際的貧困衡量卻遠非這么簡單。就像有的領導批評我說:
這有點書生氣了!
基層的事不是這么干的!
……
一個干部被我問煩了,生氣地說出了這樣的話:
一個村干部管十幾戶,他不知道誰貧誰富?但關鍵是他只能說領導想聽的話,再加上上級攤派的指標,這讓人如何做到精準?
貳
精準識別的政策標準很簡單,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3015元,不存在“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并且不能觸碰“九條紅線”。
作為第一識別要素的人均純收入,一不能查詢銀行存款,二不能準確記錄支出明細,通過詢問也只能得到個模糊的范圍。更何況溝通方式不同,10個專家組去調查,可能會出10個結果。更有甚者,個別貧困戶為宣泄不滿,會對上級專家組顛倒黑白胡亂說。所以,得出的結果只能作為參考依據……
理論上說,這個識別標準,具備常識的扶貧干部,經過一輪識別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但實際情況是,精準識別了5輪,仍不能符合要求。原因何在?是各級領導不想做好嗎?是扶貧干部不夠努力嗎?都不是,我親眼見到領導辦公室里的行軍床。
那是為什么?貧窮本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非得用數學的方法整出個絕對的劃分,那么執行者的主觀判斷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一輪又一輪,誤差率居高不下。現在回過頭來再看時,發現老百姓最滿意的,還是第一輪識別結果。因為鄉里鄉親生活在一起幾輩子了,誰窮誰富心里都有本賬。后來,指標來了,尋租空間大了,關系戶、懶漢也都進來了。
精準識別只是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只要識別率而不計行政成本,把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花在這個環節上。更何況,局部最優絕不可能使全局最優,因為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我覺得,由自上而下的攤派,變為自下而上的摸底統計,然后在工作的過程中動態調整。也就是先有個基礎,再采取不斷迭代優化的方法,每次迭代都走完“識別-施策-評估”的全過程。這期間,上級部門下發的修正數據,各級扶貧干部產生的工作數據,都只用來優化整個過程。并且,這樣的優化過程,八成以上靠信息技術自動計算來完成的。
叁
在具體操作上,我覺得應該把握“三輕三重”,即:輕識別、重摸底,輕考核、重發展,輕政績、重實際。
1. 輕表冊、重應用
輕表冊、重應用就是不要過分看重填表造冊的過程,而是要將摸底建檔并有效應用作為著力點。我在部隊學車時,老司機告訴我一個訣竅,說開車不能只看到前面一輛車剎車了,而要再往前看一點,知道他為什么剎車,這樣才能開好車。往前看一點,精準識別要的結果不是一堆表冊,而是老百姓期望的公平和正義,國家期望的實施精準扶貧的基礎數據。
有價值的是表冊上的內容,讓內容變得“在線”,而不是鎖在文件柜里“離線”,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價值。“在線”就是要用好現成的信息服務平臺,把表冊、工作日志、幫扶記錄、項目和資金管理都放到上面去。
聽到“在線”的工作日志又被要求抄寫到本子上,仿佛看到當年英國人走進蒸汽機紡織廠砸爛機器一般……拒絕新事物,是因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重應用,就是將表冊上的數據,經過融合分析后,變成脫貧攻堅科學決策的“好參謀”,讓精準施策有數據支撐,讓各級各部門的扶貧工作在數據的引領下有章有序推進。發揮駐村干部和幫扶干部的作用,對貧困戶進行全面摸底和動態更新,形成一個全面細致的數據庫。利用“精準扶貧信息服務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結合扶貧干部的工作記錄信息,形成支撐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八個一批”的基礎數據池,為精準扶貧提供強有力的決策參考 。
如對略陽烏雞的產業現狀摸底,可以籍由各級幫扶干部走訪貧困戶的工作,采取拍照、手機錄入等簡單方式,再經由后臺大數據統計分析功能,精準地統計出全縣的烏雞數量、分析出潛在容量等信息。這樣,就可以對接外部的銷售平臺,通過以銷定產的模式,實現產業精準扶貧和發展。
如果再投入萬余元,開發個數據接口,無論誰要什么數據,一鍵就能自動導出,實現“一處錄入,處處使用”的良好效果,把扶貧工作從填表造冊中解放出來,更多用于助學濟困、發展產業等實效工作。
2. 輕考核,重發展
輕考核,重發展就是秉持“授權=信任+支持”的工作理念,明察暗訪的考核少一點,基于信息化的自動督促和提醒多一些。“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基層執政目標遠不止一個,但每個都需要考核,像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工作,都是一票否決。哪個都重要,哪個都需要重視。現在,基層干部的工作模式往往是“白天應付,夜里工作”,沒太多時間學習、思考和謀劃發展。但考核又必不可少,又不能占去基層干部太多時間,怎么辦?信息技術和智能系統就能提高效率。例如,“精準扶貧信息服務平臺”當前就能實現對扶貧項目的初級管理。發動平臺上大量的駐村干部和利益相關方群眾,上傳項目的相關監督信息;各級管理者拿著手機就能看到項目進展情況,項目出問題了還能自動向管理者發出預警報告。
重發展,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考察和調研上,放在略陽的發展上。“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糾結于過去,無功也無用。相似經歷人的遭遇,更不能成為是否作為的參考系,因為發生的已經發生,誰也改變不了。倒不如多想想自己這么多年得到了多少,勇敢地為這一方水土擔當些什么,抓住機遇發展發展。鑒于此,我覺得領導干部要像鯊魚聞到血腥味一樣,對待前來助力略陽發展產業的各方力量,嗅到了立即“撲”過去。
比如發展“四大烏雞”之首的略陽烏雞,泰禾縣面積2600余平方公里,烏雞七、八千萬只,實現GDP約130億。略陽縣2800余平方公里,同為四大烏雞,略陽烏雞的開發,潛力巨大!
3. 輕政績,重實際
精準識別的政績,絕對不是“不顧當地實際,把上級的指導意見簡單化理解、機械化執行”,而是感同身受貧困戶的苦與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中來”,就是細細體察貧困戶家堂、里屋、廚房等貧困現狀,細細核查老人養老、孩子教育等貧困原因,細細觀察勞務輸出、產業致富等發展能力;“到群眾中去”,就是利用政策紅利和國家扶貧專項資金,不僅解決當前問題,還為將來發展鋪平道路。
重實際,反而能產生真正的政績,群眾路線“是干部作風硬不硬的‘試金石’”。重實際,就是要立足略陽的獨特優勢、生態稟賦,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而不是既要“生態立縣”又要“工業強縣”,一個時期特點不同,魚和熊掌只能選其一。
精準識別的政績,絕對不是“不顧當地實際,把上級的指導意見簡單化理解、機械化執行”,而是感同身受貧困戶的苦與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中來”,就是細細體察貧困戶家堂、里屋、廚房等貧困現狀,細細核查老人養老、孩子教育等貧困原因,細細觀察勞務輸出、產業致富等發展能力;“到群眾中去”,就是利用政策紅利和國家扶貧專項資金,不僅解決當前問題,還為將來發展鋪平道路。
重實際,反而能產生真正的政績,群眾路線“是干部作風硬不硬的‘試金石’”。重實際,就是要立足略陽的獨特優勢、生態稟賦,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而不是既要“生態立縣”又要“工業強縣”,一個時期特點不同,魚和熊掌只能選其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