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被制裁才是最可怕的事
智廣俊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要對我國進行經濟制裁,近日更是停止了中興從美國進口芯片,引起世界輿論的一片嘩然。我國政府隨即發布對應措施,要提高從美國進口大豆高粱等農產品的稅率來回應。有的國人興高采烈地說,這下子美國農場主可就吃不消了,原來我國才是工業國家,美國是農業國家。真是夜郎自大、趾高氣揚。美國確是世界上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國,然而美國農業是用工業的方式生產的,美國農業已經實現了高度的現代化。
經濟制裁往往是瞅準了該國經濟上最薄弱、最要命的環節下手,芯片是我國高新產業的短板,美國從芯片出手,制裁中興,中興生產線立馬陷于停產狀態,這種制裁確實可怕。但是,這種制裁對我國產業是有影響,但要不了命,至多延緩幾年,我國就會自行研制出替代產品。可是,如果美國聯合其他國家采用糧食來制裁我國,那才是致命的可怕。因為,我國糧食已經不能完全自給,而糧食卻是無可代替、無法不用的物質,糧食不夠吃,就得挨餓,就得死人,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狀態。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分品種進口情況如下:2017年我國大豆累計進口9553萬噸,較2016年增加13.8%。 小麥累計進口442萬噸,較2016年增加29.6%。稻米累計進口403萬噸,較去年增加13.2%。玉米累計進口283萬噸,較2016年下降10.7%。累計進口高粱505.7萬噸,同比下降24%。2017年,我國大豆小麥玉米等幾大主糧全進口,國人人均吃進口糧200斤,飼料、油脂、肉食、水果、海鮮等農副產品還不在其內。據一篇文章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大豆85%、蛋白質43%、油脂68%依靠進口。一旦美國聯合其他國家,卡住糧食進口脖子,那是一種什么后果,可以想得到。
問題的嚴重性更在于,我國農業發展后勁乏力。我國人均土地本來就低,人均只有一畝多一點耕地,黨中央國務院規定十八萬畝的紅線不能突破,突破沒突破,小民沒有準確數字不敢說,但我們可以看到全國到處存在撂荒地,中西部區撂荒面積達到20%以上,這可是在十八億土地紅線里的數字呀。即使有的地方耕地面積總數沒有變,但占用了城郊的菜地,用新開墾的荒地來彌補,菜地與開荒地的產出效益能一樣嗎?我們可以看到農村勞動力繼續老化弱化,農村的衰敗繼續蔓延,已經難以遏制。這是我國農村農業真實的狀況。
黨中央提出了振興農村的戰略,可農業部門采取的行動卻南轅北轍。農業生產采用規模化生產方式才可以實現現代化,這是多數人的共識。我國土地集體所有制是憲法規定的,這為土地采取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基礎條件,就是在包產到戶的經營體制下,各地已經涌現出不少成功經驗,比如貴州塘約村社一體經營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村委會把村民承包地反租倒包模式、土地股份制集體經營模式、集體雇工經營模式等,不一而足。可農業部門對這些經驗不屑一顧,不去總結推廣,一味鼓動農民把土地轉包(變相賣給)給城鄉資本勢力去經營,走美國式農場主道路。翻開中國歷史來看,土地兼并是一個殘酷漫長的過程,窮人不到萬不得已,誰賣房賣地、賣兒賣女。農村土地流轉也一樣,農民不到萬不得已,誰會把承包地幾十年的經營權一次轉讓出去呢?而土地轉包者沒有對土地較長的使用權,會舍得對土地進行大投資嗎?現實中,一些進城農民根本不在乎那點土地轉包費,寧愿撂荒也不轉包,承包地對他來說是一份財產,土地有升值保價的潛質,那是給自家留的一條后路。農業部說,要用二年時間解決土地撂荒的問題。土地撂荒問題已經存在三十多年了,農業部和各級地方政府對此一籌莫展。不真正解決村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管理權的問題,就難以消除撂荒地的現象。農業部門不改弦易轍,就落實不了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不改變我國農業生產模式,農業就實現不了現代化,我國糧食就實現不了基本自給的戰略目標。
農業生產不同于工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別看現在是美國求中國進口糧食,一旦地球上發生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糧食生產大減產,遇到那種絕境,有人如果對我國采用糧食制裁的手段,那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應,那才叫可怕。
2018-4-2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