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雜交稻屢破世界紀錄,就能保障“中國飯碗”端穩嗎?
望遠鏡 2017. 12.28
摘要:本文證明了:超級雜交稻屢破世界紀錄并未推高全國的水稻單產。2000~2014年全國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4.6%,才是水稻增產的主要原因。接著列舉了超級雜交稻的諸多缺陷,包括:廣適性差、抗逆性不足、農民不能留種、需要專田專肥專家管理等7個方面。最后提出,端穩“中國飯碗”應把“農民自留種子”與“耕地紅線”并列為必備條件。從農民、專家、國家及世界革命4個層面詳述“農民不能留種”的危害。筆者警告:只要“集中了全國70%的三亞繁種田”被導彈摧毀,全國多數人將被餓死。建議政府大力扶持常規育種,迅速疏散集中于海南的繁種田。育種專家們應將精力從雜交轉至常規品種的選育與提純。
目錄
一、超級雜交稻相關概念
二、超級稻屢破世界紀錄,全國水稻單產并未同步增長
三、超級雜交稻缺陷
四、端穩“中國飯碗”應把“農民自留種”與“耕地紅線”并列為必備條件,而不是爭創單產世界紀錄
今年10月17日起,全國多家網站報道了:87歲高齡的袁隆平,10月15日在河北邯鄲市硅谷農業科學院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范田,親見專家組測產3.126畝,折合畝產1149.02公斤。第六期突破世界紀錄。注1 筆者今在百度輸入“超級雜交水稻畝產破世界紀錄”,竟被告知“找到相關結果10800個”,文章標題及簡介多達76頁。
按袁隆平的說法,超級雜交稻大面積推廣產量要打七折到七五折。注2 2015年全國水稻平均單產已達最高水平,也只有459公斤。若按此次示范田單產的7折算大面積推廣,也應達804公斤/畝,可比2015年平均增產345公斤/畝。全國稻谷播種面積已超過4.5億畝,若每畝增產345公斤,全國稻谷將增產1.55億噸,與2015年全國凈進口1.23億噸相抵,還可凈節余0.32億噸。注3 稻米是主食,上述推斷若能實現,不僅可“穩端飯碗”,還能保障包括飼料及工業用糧在內的全部糧食自給。民以食為天,當然是值得慶賀頭等大事。此事又是年近90的袁隆平院士持續幾十年努力的結果,更應被全國人民崇敬。
但筆者查證相關資料發現,上述推斷不能實現。也就是僅憑“超級雜交稻屢破世界紀錄,并不能保障“中國飯碗”端穩。論證之前先弄清相關概念:
一、與“超級雜交稻”相關的概念
1、雜交稻:把遺傳性狀不同的稻種,輔以人工授粉,產生的子代種子用于大田種植。結籽后只能食用,下年不能留作種子。所謂遺傳性狀包括桿高、決定產量的籽粒狀況、抗逆性、稻米品質等。其中提供精子、卵的稻種分別稱父本、母本,統稱親本。
2、常規稻:可以留種且后代不分離(即后代的主要性狀不變)的水稻品種。通過選育、提純、保持本品種的特征特性不變。常規稻與雜交稻最大區別在于能否留種。
3、三系法雜交稻:是袁隆平等主流育種專家采用的水稻雜交方法。所謂三系指雄性不育系(花粉無授精能力)、不育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種稻種。育種的大體過程:先在繁種田,將雄性不育的種子為母本,可保持雄性不育特征的保持系稻種為父本,按比例相間種植。花期輔以人工授粉,結成保持雄性不育特征的保持系稻種。稱為不育系繁殖;下季在制種田將保持系稻種為母本,恢復系稻種為父本,按一定比例相間種植。使花期相遇,輔以人工授粉。生產出雄性可育的雜交稻種,叫雜交制種。此時所制稻種方可用于大田種植。但大田種植后的籽粒只能食用,不能繁殖。每年所需稻種均由制種田供給。其中 繁種田、制種田和大田的面積比例約為1:40:1600。不育系稻種是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島從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的。注4 保持系、恢復系分別由育種專家在成千上萬種栽培稻中,取其特定的性狀,經多次試驗、篩選確定的。
4、超級稻: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途徑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后,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其硬指標是單產,依據不同區域及生長天數,農業部規定了百畝示范方(不是大田)的畝產。其中:長江流域早熟早稻 生長期≤105天,畝產≥600公斤;長江流域中熟晚稻、華南晚稻 生長期≤125天,畝產≥660公斤;長江流域一季稻、東北中熟梗 生長期≤158天 畝產≥780公斤。注5 可見,超級稻可理解為示范田達到一定單產的雜交稻,也是報道所稱“超級雜交稻”。
從1996年起,農業部啟動了“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由袁隆平主攻。袁氏所定單產目標均比農業部指標高,且逐期增高。其中:一期在2000年突破700公斤;二期在2005年突破800公斤;三期在2012年達917.7公斤;四期2014年達1006.1公斤;第五期2015年達1067.5公斤;六期2017年達1149.02公斤。注6
雖然袁氏超級雜交稻屢創世界紀錄,但經查找資料發現:全國水稻單產并未同步增長。
二、超級稻屢創世界紀錄,全國水稻單產并未同步增長
1 、從2000至2014年全國水稻單產增幅看:按袁院士的說法,大面積推廣超級稻的產量是試驗田產量的七折到七五折,注7 2000年至2014年,我國超級雜交稻種植面積擴大到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30%左右。注8 2000年袁氏超級稻第一期試驗700公斤/畝, 2014年第四期達標增至1007公斤/畝。2000年全國水稻平均單產418公斤/畝。按上述說法,若70%常規稻保持418公斤的原單產,30%超級雜交稻增至705公斤 (1007*70%),2014年全國稻谷的加權平均單產應為504公斤/畝 (418*70%+705*30%)。但實際只有454公斤/畝,比袁院士推算的單產少50公斤/畝。
2、從超級雜交稻的推廣對象“一季中晚稻的單產變動”看:超級雜交稻只在中稻和一季晚稻中推廣。注9 理應與袁氏試驗的產量同步增加。雖然2000~2014年袁氏試驗的超級雜交稻單產從700公斤增至1007公斤,增幅43.9%。但全國中稻及一季晚稻的只從467公斤增至494公斤,增幅5.78%。只及袁氏試驗單產增幅的13.2%。由下文可知:即使一季中晚稻這點增幅,也不能說是推廣超級雜交稻發揮的作用。
3、從“不是袁氏超級雜交稻推廣對象的早稻”,與“推廣袁氏超級雜交稻的一季中晚稻”產量變動看:2000~2014年全國早稻平均畝產,從367公斤增至391公斤,增幅6.54%。反而比“袁氏超級雜交稻推廣對象的一季中晚稻”單產增幅高0.76個百分點。可見,“不推廣袁氏超級雜交稻的早稻”,至少并不比“推廣袁氏超級雜交稻的中晚稻”的單產增幅低。由此可推:盡管袁氏試驗超級雜交稻單產屢破世界紀錄,但并未推高全國的水稻單產!
另一 方面,同期全國化肥施用量從4146萬噸增至5996萬噸,增幅高達44.6%。這才是水稻增產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某專家試驗田屢創世界紀錄吧!
三、超級雜交稻種的缺陷
為什么超級雜交稻試驗單產那么高,而對全國水稻單產的提升缺少關聯呢?筆者認為,超級雜交稻至少有以下缺陷:一是廣適性差;二是抗逆性不足;三是農民不能留種; 四是超級雜交稻需要專田、專肥、專家管理; 五是超級雜交稻影響雙季稻的增產優勢;六是制種多占土地和用工;七是口感較差。
1、廣適性差。
全國幅員廣大,水稻種植1000萬畝以上達14個省。各省乃至省內各縣的氣溫、日照、降水、土質、肥料結構與用量、灌溉條件及水質、病蟲害情況,乃至農民的管理水平等,都有差別。水稻產量與其他作物一樣,是在上述諸因素對種子的萌發、生長、結實的綜合影響下決定的。經查“中國水稻品種及其系譜數據庫”,1984~2017年8月末,僅農業部和各省審批的水稻品種就多達17291份,平均每年審批524個水稻品種。尚不包括市、縣農科所培育的品種,更不包括農民自己選留的定型水稻品種。袁院士精心培育的破世界紀錄超級稻,只是數以萬計的品種之一,只能適應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種植經驗。
2、對部分病蟲害抗性不足。
201 4年安徽蚌埠、安慶、合肥、滁州、馬鞍山、淮南等六市種植的超級稻二期主推品種“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受災面積超過萬畝。經查因為得了稻瘟病。農民舉報:“兩優0293”外包裝袋上明確標注“抗性:稻瘟病平均5.6級”,表明可抗該病,使發病率不超過25%。而撕開包裝袋,混雜在種子中的,還有一張白色紙片。在抗性5.6級之后多了四個字:“最高9級”。就意味可使“全葉枯死”而絕產。注10 事后隆平高科名譽董事長袁隆平回應:“這次在安徽出了點小問題,不能據此說超級稻都有問題。”農業部回應,該品種“沒有參加過農業部組織的超級稻品種認定,不是超級稻品種。”但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承認,該品種“2006年被湖南省認定為超級稻”。注11 曾參與袁隆平超級稻百畝片目標攻關的核心專家鄧啟云說:“兩優0293”,并不屬于廣適型超級稻,而是耐肥型超級稻。注12 不管怎么說,萬畝絕收的稻種確是袁氏推出的超級稻。 僅從抗逆性角度上看,即使不按“混在種子中紙片所寫對稻瘟病抗性“最高9級”--即沒有抗性”,而按“外包裝5.6級抗性--可致病25%內”來評判。因抗性級別是在品種審定前通過“田間小區試驗得到的”,可見小區試驗就已發現稻瘟病發病率可達25%。安徽五河縣種植袁氏超級稻“兩優0293”,增幅最多的年份只增了10%。其單產量就很易被稻瘟病發病25%抵消,導致減產。稻瘟病是水稻四大重要病害之一,南北方水稻的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病而減產甚至絕收。注13 再聯系到:2007年湖北種植的“兩優0293”因不耐高溫,結實率僅為30%;2008年安徽蕪湖種植“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白枯葉病。注14 說明此款袁氏超級雜交稻的抗逆性先天不足,并不是“出了點小問題”。那么,是不是所有雜交稻對稻瘟病都束手無策呢?非也:1981年,來自福建三明農科所的謝華安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汕優63”。因其它雜交遇到稻瘟病推廣嚴重受阻,有的地方將幾十萬公斤種子封存。但汕優63對稻瘟病抗性優良,使其占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最高達的45%。注15
3、農民不能自留稻種。
由上文可知,不只是超級雜交稻,所有雜交稻,農民都不能留作下年種植,就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著名三農專家就“農民不能留種”問題,專門寫信給袁隆平院土,希望袁老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稻新高峰的攀登,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給農民留幾粒真正的種子”。李老師從多視角闡述了農民不能留種的危害性。注16 為什么育種專家熱衷于不能留種的雜交稻,而不愿選育能留種的常規稻呢?被稱為“江蘇袁隆平”的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鈕中一說出了心里話:因其研發的“武”字頭水稻品種農民可以自己留種,研究所不賣種子賺不了錢,他本人年收入僅七八萬元。注17 原來是育種專家們的利益驅使。關于農民不能留種的弊端,將在下文詳述。
4、超級雜交稻需要專田、專肥、專家管理,千家萬戶不可復制。
a、專田:創世界紀錄的超級雜交稻要選擇“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陽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環境氣候非常適合”的試驗地。而且因為高化肥拔地力,必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b、專肥: 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確施肥法”;c、專家管理:以畝產926公斤的“袁氏超級稻”為例,5個農技專家天天吃住在試驗田。還必須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藥、人工除草,“不能計較成本”。注18 早在2006年云南“協優107”超級稻達到了畝產1287公斤的水平。比2017年袁氏超級雜交稻所創1149.02公斤還要高138公斤。但袁隆平當時淡淡地對記者說,他去過“1287公斤”的現場,那里低緯高海拔,日照豐富,水稻生長期很長,特別適合水稻生長。在平原地區130多天生長期的品種,在那里是270天,病蟲也非常少。“主要是生態環境特別好”“在那個地方可以,但沒有辦法推廣”。既然袁老認為云南的生態條件所創世界紀錄沒法推廣,難道他自己用專田專肥專家管理的超級稻就可推廣?
5、種植超級雜交稻影響雙季稻的增產優勢
因為“超級稻都是一季稻” 注19 同一畝地上若種雙季稻,兩季總產比一季稻高得多。國家統計局2012年數據,全國早晚稻合計平均畝產為777公斤,一季稻平均產量為494公斤,僅為雙季稻合計產量的63.58%。如果全國8700萬畝雙季稻種植區全改成一季稻且采用超級稻品種,以2012年兩者平均產量(超級稻當年畝產578.9公斤)計算,產量約減少1700萬噸((777-578.9)*8700/1000=1722.6萬噸)。若不是湖南連續10多年推進“壓單擴雙”政策,而是全力推廣超級雜交稻,必使全國水稻大幅度減產。注20 從而每年需多進口1千多萬噸水稻。
6、雜交制種多占土地和用工。 如 上文所述,超級雜稻要另配41/1600繁種田和制種田。人工授粉率比常規稻自交授粉率低,制種單產只有大田產量一半左右。常規稻不需專門制種田,留種單產與大田一致。
水稻開花過程僅1~2.5小時。注21 人工授粉必須搶在母本盛花7-8分鐘后趕粉,用長竿、短芉或二人拉繩,將雄株推向雌株,使花粉揚起飄落到雌花柱頭上。用工量較大。注22
7、超級雜交稻口感較差。
常規稻比起雜交稻在產量、抗性上稍有劣勢,但米質卻比雜交稻有優勢!注23 雜交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也坦言: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級稻的口感確實糙,第四期超級稻的口感已經很好了,優質和高產并不沖突。注24
四、端穩“中國飯碗”應把“農民自留種子”
與“耕地紅線”并列為必備條件,而不是爭創單產世界紀錄
早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提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注25 4年過去了,按公布 (帶水分) 的糧食產量計算,盡管2016年比2013年增產1430萬噸,但同期凈進口的糧食卻增加了2876萬噸。凈進口占公布產量的比重從14%增加到18.3%。自給率降低了4.3個百分點。此間人口只增加了1.6%。此外,2016年還比2013年還多凈進口730.8萬噸豬牛羊肉及肉雜碎。按5斤糧副產品生產1斤肉折算,又多凈進口3654萬噸糧食。水稻是中國人飯碗里的主糧,盡管超級稻單產屢創世界紀錄,但2016年也比2013年多凈進口了137.2萬噸。
當然糧食自給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僅就水稻的種子而言,小面積單產創世界紀錄的“超級雜交稻”并未推高全國水稻增產。甚至“推廣超級雜交稻的一季中晚稻”,比未推廣的早稻單產增幅低0.7個百分點。 何況,超級雜交稻還有廣適性差、抗逆性不夠、需專田、專肥、專家管理及農民不能留種等先天性缺陷。所以,靠少數專家在小塊田集中地力、肥力、人力創世界紀錄,對全國人民穩端飯碗,基本沒有意義。好像體育運動專門注重培養世界冠軍,忽視青少青體育運動,加重學習負擔,致使全民族體質下降一樣。
要使中國人的飯碗牢牢自己手里,其中必備條中之一是:水稻等口糧作物,要讓農民自己留種。上文已述及,種雜交稻須每年向種子公司買那些育種專家培育的稻種。為什么“農民不能留種”就會導致“中國人不能穩端自己的飯碗呢?”可從農民、育種專家、國家及世界革命四個層面理解“農民不能留種”的危害性。具體看來:
一是農民層面:a、增加種子成本:常規稻自己留種,1斤稻種只需1斤稻的本錢。而現在1斤雜交稻種要用20斤稻換;b、增加化肥農藥成本:雜交稻化肥的使用量也比常規稻多;c、雜交稻產量不比常規稻高,甚至低于常規稻:筆者了解到,蘇北里下河地區一個產糧大縣,從2000年至2007年對雜優稻單獨統計。除2000年當年,雜優稻單產比常規稻每畝多7公斤外,其余各年均比常規稻單產低。2003年每畝比常規稻低71公斤,2007年低91公斤,即比常規稻減產16.3%。雜優稻占全縣全部播種面積,從2000年的5.8%下降到2007年的1.9%。注26 d、雜交稻受災后,當年無法補種減災,只能拋荒等救濟。既然雜交稻農本高、產量低收入少--每畝低91公斤就是少收入180元,受災后難以補救。農民當然選擇常規稻。該縣后來因常規稻無人提純復壯逐步退化,又被種商推行的雜交稻取代,現在已難找常規稻種。但同時,該縣種糧面積急劇下降:至2013年春,全縣流轉的77.14萬畝承包地中,盡有45.58萬畝改作非糧作物,占流轉面積的59.1%。注27 可見讓專家壟斷口糧種子權,最終會降低口糧的自給率!
二是育種專家層面:正由于農民不能留種,每年都必須買育種專家從“制種田”生產的種子,形成了對農民的壟斷。價格不斷提高--如李昌平老師所述,雜交稻種價,80年代3斤稻換1斤,現在20斤稻換1斤。中國4億多畝稻田需種量蘊含巨大的誘惑力,至使有的育種專家們以拍賣技術成果獲利:“好的品種以上千萬元成交不成問題。最次的情況是,一個組合能賣出兩三百萬元,最少不低于100萬元的價格。”有的大量制種推銷,無序競爭造成產品過剩,浪費資源。“2013年雜交水稻余種量2.6億斤,占需種量的50%” 注28 更有少數育種專家以次充好,對稻瘟病沒有抗性的種子,在外包裝上標注具有75%以上的抗性,坑害農民。甚至對“萬畝絕收”事件,只說“出了點小事”。還把損失的賠償推向保險公司。與此同時,這家高科技育種公司卻大發其財:1999年成立時1億注冊資本。至2006年凈資產(資產-負債的余額)增長10倍多,利潤年均遞增35%。農作物種子制種面積近50萬畝。注29 2013年7月僅用于收購湖南隆平、安徽隆平和亞華種子的股權就化去16.45億元。注30 學者成了巨商,怎么可能再讓“農民留種”,而不買他們制的種子呢?不過筆者倒覺得他們雖然名利大豐收,道德卻大滑坡了??伤闶?ldquo;農民不能留種”帶給他們的精神損失!
三是國家層面。一旦遇上大面積水旱災害,災退后農民沒有自己的種子,不能補種。將出現大面積饑荒;另外,戰爭陰影從未消退。美國在韓國成功部署了覆蓋大半個中國的薩德,在南海橫沖直撞,最近《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視中國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而不是什么“戰略伙伴”,中國被列入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對手之一。仍按《與臺灣關系法》辦事,對臺灣提供防務援助。注31 假如中國武統臺灣,美將武力干涉。因為中國現在種的水稻種子,70%是從海南三亞南繁育種科技示范園培育出來的。那里規劃十萬畝,核心區1.5萬畝土地??赡芫褪巧衔乃?ldquo;繁種田”。注32 一畝供1600畝大田稻種,加上海南光熱條件,一年可種3熟。10萬畝可供4.8億畝種子。仗打起來,美國的導彈只要毀掉海南的“繁種田”,中國就將餓死大部分人??梢?ldquo;不讓農民留種”將成亡國滅種的危險策略;再說就算中美不開戰(主動權在美國而不在中國),“讓農民留種”也是抵制轉基因的最有力的措施。因為轉基因種子也與雜交稻一樣,不能留種。只要農民種能留種的常規稻及一切糧食蔬菜種子,那么轉基因種就不可能在中國商業化種植。
四是中國和世界革命層面。毛主席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可歸納為“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奪取政權”。根據地內的軍民都要吃飯,要靠種地養活自己。而種地的種子如果靠根據地外供給,則敵人只要封鎖種子供給線,根據地內的軍民就會餓死。民主革命就不能取勝,何談社會主義?袁院士要把農民不能留種的超級雜交稻推向世界,那么世界各國都不能走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了。
故此,應把“讓農民自己留種”與“守住耕地紅線”并列為“穩端中國飯碗”的必要條件。政府急需改變育種思路,大力扶持常規育種,迅速疏散集中于海南的繁種田。育種專家們應當跳出個人利益的小圈子,集中精力指導縣鄉農科站,選育適應當地水土氣候條件,可讓農民自己留種的良種,并及時將退化的常規良種提純復壯。李昌平老師在給袁院士信中懇求:“我覺得您老是個嚴肅的科學家,是個可以從商業戰車上從容走下來的科學家”。筆者也衷心希望袁老接受李老師的懇求。
五、小結
袁隆平院士雖然在小塊示范田,于2017.10今年再破超級雜交稻單產世界紀錄,但本文首先列舉:1、2014年,按袁院士估計的超級雜交稻大田單產及其推廣比重推算,全國水稻畝產應達504公斤,而實際只有454公斤; 2、盡管2000~2014年,超級雜交稻示范田單產增幅高達43.9%,但其推廣對象的“一季中晚稻”,同期全國平均單產只增加了5.78%;3、不是“袁氏超級雜交稻推廣對象”的早稻,2000~2014年全國平均單產增加了6.54%,比“袁氏超級雜交稻推廣對象的一季中晚稻”產量增幅還高0.76個百分點。從而證明:袁氏試驗的超級雜交稻單產屢破世界紀錄,并未推高全國的水稻單產!并指出:同期全國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4.6%,才是全國水稻增產的主要原因。
接著列舉超級雜交稻種的缺陷,包括:廣適性差、抗逆性不足、農民不能留種、需專田專肥專家管理、影響雙季稻的增產優勢、制種多占土地用工和口感較差7個方面。
最后提出“端穩“中國飯碗”應把“農民自留種子”與“耕地紅線”并列為必備條件,并從農民、專家、國家及世界革命4個層面詳述“農民不能自留種子”的危害。特別警告:戰爭難免,只要“集中了全國70%的三亞繁種田”被導彈摧毀,全國多數人將被餓死。建議政府大力扶持常規育種,疏散集中于海南的繁種田;育種專家集中精力指導縣鄉農科站選育、提純適應當地的常規種子。
成稿于2017.11.4~12.27
注釋:
1、2017-10-18鳳凰新聞 “從畝產700公斤到1149公斤,超級稻20年屢破世界紀錄”。
2、 2017年10月17日新華網“超級雜交水稻畝產破世界紀錄”。
3、 稻面積及單產據中國統計網公布數字計算,未扣水分。凈進口--進口-出口,筆者按海關月報計算。
4、 參見袁隆平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寫的“雜交稻”詞條。
5、 見2008年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超級稻品種確認辦法》的通知。
6、 見2017年10月17日新華網“超級雜交水稻畝產破世界紀錄”和2015年11月18日農民日報“中國超級稻發展歷程”。
7、 同注2。
8、 見2015-09-29 •中國經濟周刊 曹昌等“超級稻陷質疑風波:高水高肥不環保 增量不增產”。
9、 同注8,引用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對中國經濟周刊的講話。
10、 2015-04-10華商網-華商報“安徽萬畝隆平超級稻 減產絕收”。
11、 2015-04-15中國青年報“安徽萬畝超級稻絕收或減產 只是“出了點小問題”嗎?”
12、 百度百科“超級雜交水稻”詞條。
13、 見百度百科“稻瘟病”詞條。
14、 同注11。
15、 2014-01-07伯通 百家號“把袁隆平請下神壇”。
16、 見2015-03-22 紅歌會網“李昌平:給農民留幾粒真正的種子—致袁隆平老師的一封信公開信”。
17、 同注8。
1 8、 同注15。
19、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2 0、 同注8。
21、 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稻”條目。
22、 王帥,王福義,王麗《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年10月“雜交水稻制種人工授粉方法研究”。
23、 百度搜索:雜交水稻與常規水稻的異同。
24、 同注8。
25、 見2013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國人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
26、 引自該縣2000-2008年統計年鑒。
27、 流轉數據源于該縣農辦。
28、 同注15。
29、 見百度搜索“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 2013/7/6紅網 喻向陽“隆平高科擬定增募資16.45億 全資控股三家子公司”。
31、 2017-12-19 18:30 來源:獨家網 美國 /中國“美國為了維持霸權地位已經撕破臉了”。
32、 見2017-04-12 海南日報“三亞南繁歷經60余年發展 打造“中國飯碗”最堅定底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