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能多養活2億中國人嗎?
望遠鏡
2017.11.17
摘要:海水稻是廣東湛江陳日勝發現,并選育、試種了20多年。后被農業部認定為新品系。發現新稻種及品系定型的人是陳日勝,而不是袁隆平。當然無論是陳日勝,還是袁隆平,及寧波相關部門,為提高中國糧食自給率而努力的精神都值得贊揚;海水稻的發現與擴種可能增加的糧食,遠遠低于媒體所作“多養活2億中國人”的推斷。絕不能以此推斷作為濫占耕地,浪費糧食的借口;評價糧食作物新品系優劣不能只看單產,還要比較農本及是否能讓農民留種等因素;在鹽堿地上擴種多少海水稻,應在食物需要和生態平衡間權衡利弊。
中國糧食的自給率越來越差,是不爭的事實:按公布的糧食產量計算,(從2004年起)2015年實現了“十一連增”,達62144萬噸。比“五連減”(1999~2003)最后一年的2003年增產了44.3%。同期人口只增加了6.4%,因而人均自產糧食從333公斤增至452公斤。但是,同期“凈進口”(當年進口量-出口量)糧食卻從171萬噸增至12313萬噸。凈進口糧食占當年公布產量的比例,從0.4%上升到19.8%。(注1)
之所以公布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糧食自給率反而快速下降的原因,主要由于2004年起,統計的糧食產量大量摻水,而不是人均耗糧水平顯著增加所致。
正當全國糧食自給率快速下降之時,最近連續報道“有望大幅增加糧食產量”的三個好消息:一是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鹽堿地變良田可多養活2億人;二是袁院土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再破世界紀錄,平均畝產達到1149.02公斤,比2014年全國稻谷平均畝產超過153%,若大面積推廣可使糧食大幅度增產;三是袁院士把雜交稻含鎘、吸鎘的基因‘敲掉’,可使被有毒的鎘污染土壤生長的水稻不再含鎘,從而使大米更安全。
本文先就推廣海水稻能否多養活2億人,說說筆者拙見,其余另文再議。
一、海水稻的發現者是陳日勝,不是袁隆平。
“海水稻”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
廣東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的陳日勝和老師羅文列教授,于1986年11月,到湛江市遂溪縣虎頭坡的海灘,普查紅樹林資源時,在茂密的蘆葦地里,發現一株高約1.6米、似蘆葦卻結穗的植物。羅教授認定為水稻,從而發現了海水稻。他細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種子,經20多年自費租地育種、選種,逐年擴種。2011年負債成立專業合作社,其時已聞名中外。日本等十幾個國外機構找他尋求合作,或要求壟斷稻種,均被他一口回絕。后得到北京富程集團支持、合作,擴種至16個省。
2013年10月18日,中國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受袁隆平委派,專程到湛江海水稻發源地考察,并參加了由中科院、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農業部經管司和國土資源部等單位領導和專家參與的考察會。(注2)至2016年10月12日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青島簽約落戶,(注3)2017年9月袁氏團隊的海水稻在10畝試驗田中收割。
綜上可見:袁隆平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種海水稻比陳日勝滯后了28年;袁氏只在青島10畝地試種了1年,陳氏已在幾千畝鹽堿地上種了29年。并在在全國從海南到東北的16個省試種了6年;袁氏試種海水稻的消息2016年才現報道,陳氏早在2011年就因試種此稻而聞名中外。且于2014年9月1日,以陳日勝命名的“海稻86”已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布。
不知何故,許多文章只宣傳袁隆平研發海水稻,只字不提陳日勝。如:
澎湃新聞網2016-10-14“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鹽堿地變良田可養活2億人”;
參考消息2016-10-18“突破|“海水稻”上餐桌!港媒這樣評價袁隆平團隊海水稻研發升級”;
2016-12-15寧波網“厲害!不施肥、不打藥,袁隆平用海水種出"紅色水稻"”;
2017-09-08齊魯壹點網“青島海水稻后年要種10萬畝!袁隆平:第1代年內可嘗鮮”;
2017年09月08日大眾網“袁隆平青島演講:3年內開發1億畝海水稻鹽堿地”
2017-11-16新華網““海水稻”技術漸趨成熟 鹽堿地變良田進程加快”等等。
這些媒體把別人新發現的光環“贈”給袁隆平,不知是捧,還是損袁院士的學術道德呢?
二、不應夸大海水稻增產糧食的作用
應當承認:無論是陳日勝,還是袁隆平團隊,以及試種海水稻的寧波種糧大戶姜會龍和象山縣相關部門,為了提高中國糧食的自給率,不辭辛勞發現、選育、研究耐鹽新稻種的精神,是值得我們這些老百姓贊揚、學習的。但對其科研成果的評價,應當用客觀、嚴謹的精神,既不縮小,也不夸大。才能為中央農業政策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鹽堿地變良田可養活2億人”一文中說:我國內陸尚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試種、推廣成功后,按照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注4)
全國是否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是否有2億畝可種海水稻呢?
經查百度百科“鹽堿地”詞條,中國鹽堿地面積9913萬公頃,即14.87億畝,但此數據既未注明來源,也未注明調查時間。而由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編制的土壤數據庫,提供了各省、各類鹽堿地2009年的面積及分布圖(安徽省為2001年)。這一系統提供的資料,總比百度詞條的數據更新、更權威、更具體吧!。
該數據庫把全國鹽堿土分為(內陸)鹽土、(內陸)堿土、濱海鹽土、濱海鹽田、西北鹽殼、漠境鹽土、寒原鹽土及酸性硫酸鹽土8類,總量為3.2584億畝,遠不及15億畝。除去其中的濱海鹽田、西北鹽殼、漠境鹽土及寒原鹽土(分布于西藏、新疆高寒地帶)4類外,可改作耕地的4類共2.1857億畝。因水稻是高耗水作物,應再除去西北及內蒙西部干旱區。那里的人畜飲水都困難,不可能種水稻。可改作水田的鹽堿地僅為5414萬畝(詳見附表),而不是2億畝。
“2億畝可種海水稻鹽堿地,多養活2億人”的前提應該是:這些鹽堿地,按此前土地普查的口徑,沒有計入“耕地”統計范圍內。否則只能計算:用海水稻取代原有作物“增產部分”,而不是海水稻“全部產量”多養活的人口。
筆者未查到土壤數據庫的鹽堿地“有多少計入耕地面積”的確切資料。因為近兩次“土地普查”沒有“土壤普查”的內容,而二次土壤普查也無“土地用途”的內容。但《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土地資源數據集,可反映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省耕地內鹽堿地的面積。由該資料可見:上述“可改水田的鹽堿地”17個省內的耕地內,鹽堿地共8644萬畝,(注5)比2009年土壤普查“可改水田的鹽堿地”的5414萬畝還多3230萬畝。時隔近30年,也許有一部分鹽堿地被改造,或是調查精度有差距。但可以認為:上述5414萬畝,大部分已被計入“耕地”統計范圍。即使都能種海水稻,主要也只是原有耕地上的作物品種調整,而不是新增耕地所產。
(見附表)
2004年中國環境公報指出:“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澇、鹽堿等各種障礙因素制約的中低產田占65%”。并把“次生鹽漬化”算在“耕地土壤退化”的范圍內。也可定性說明,鹽堿地沒有被排除在“耕地”統計范圍之外。
既然新發現的海水稻主要可生長在原已統計的“耕地”范圍內,那么用海水稻的“預期種植面積和單產”,來推算未來“多養活的人口”,必然夸大海水稻的研發成果。何況,預期的種植面積和單產,今后能否實現還有待實踐證明。
因為媒體作出了“海水稻的發現可多養活2億人口”的錯誤推斷,有位地產商就在網上接著說:“如果袁隆平團隊進展順利,未來5到8年,會有1億畝鹽堿地種上「海水稻」……那么,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增加1億畝建設用地?那么我們的住宅用地,是不是可以稍微不那么緊張呢?我們的房價,是不是就可以不那么瘋呢?”(注6)
如照這位地產商的設想實行,中國的耕地又將縮減1億畝,中國人的飯碗更端不穩了。屆時,媒體應負什么社會責任呢?
三、單產不是評價作物新品系優劣的唯一標準
袁氏海水稻2016年在10畝土地分成12個地塊的兩個地塊上,獲得621公斤的畝產;(注7)寧波象山縣2017年在400畝耕地上所種海水稻獲400公斤畝產;(注8)2011年陳日勝辦的合作社使海水稻畝產從最初的100斤增至300斤。(注9)按單產,袁氏團隊最高,寧波次之,陳氏最低。能不能說袁氏團隊所種海水稻種最好,陳氏稻種最差呢?不能。
這三家的海水稻種最初都來自陳日勝與他的老師羅文列教授,1986年從海灘蘆葦叢中一顆野生海水稻采集的522稻種。陳日勝次年種植400株,選擇優良單株51株;再次年種植51個株系,入選15個株系,選擇株高、熟期一致的單株80株……如此選種到1991年,最終定型品系為“海稻86”。可見陳氏是在歷代野生稻自然產生的株高、成熟期差異基礎上,人工選留的優質種子。提高了產量,最后定型的品系保留了海水稻的野生特性。后來陳日勝也做過雜交試驗,但至2014年他仍將收存的20萬斤野生型、雜交型海水稻種分別堆放。
袁氏團隊是把“野生稻的耐鹽堿基因鑒定出來,通過現代育種技術,與現有優質品種相結合,進行品種培育,特別是利用雜交水稻技術,培育出雜種優勢強、產量高、品質好、株型優、能夠產業化推廣的耐鹽堿雜交水稻品種”。(注10)
所謂“現代育種技術”,包括基因工程育種、輻射育種、激光育種等(據百度搜索)。從報道的字面上看,袁氏團隊是把野生海水稻的耐鹽堿基因,“轉導”到高產稻的基因中,培育的轉基因“海水稻”,而獲得耐鹽且高產的。所謂“轉導”,是將要轉的基因通過“噬菌體”(一種能殺死細菌的病毒)轉入另一種細菌,讓其復制繁殖。可大大提高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如所選高產水稻)的效率。(注11)最終培育出帶有耐鹽基因的高產水稻種(詳細過程是“技術秘密”不可能公布)。袁氏團隊稱為“海稻1號”。且不說轉基因有何風險,就性狀而言,“海稻1號”只能耐受3‰至6‰的咸淡水。(注12)
報道稱,袁氏團隊在青島海邊租30畝地,另建海水調節池,在淡水中加入青島海域的海水。1立方30‰鹽度海水,要加9立方淡水才能調節成3‰的咸淡水。陳氏的“海稻86”,2013年因臺風在海水浸泡了13天,仍能繼續生長。(注13)經查湛江海水鹽度30‰,(注14)可見陳氏海稻經27年選育,仍保持了野生種的30‰耐鹽能力。
袁氏“海稻1號”與陳氏“海稻86”相比,不只是多耗淡水,因而在淡水缺乏的灘涂不宜種植。而且大規模種植“海稻1號”要在稻田外新建海堤,以阻擋風暴潮。否則水稻會被海潮淹沒而腌死。還要建相應的調節池。而種陳氏的“海稻86”既節省了淡水資源,也節省了海堤、調節池等工程費用。
更主要的是,正因為“海稻86”靠海水灌溉,養分來自海水,就無需施肥--現今近海海水被氮磷污染的環境下,增加了海稻的肥源;正因為耐受高鹽度,不耐鹽的雜草、不喜鹽的害蟲,才不會與稻爭肥,與人爭糧。從而節省了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農本。相反,袁氏的“海稻1號”就缺乏“海稻86”這類優勢。
寧波也用的雜交稻種,還加入菌群分解氯化鈉,耐鹽能力也只有3‰至6‰。與“海稻86”相比,其劣勢也類似“海稻1號”。
此外,種植陳氏的“海稻86”,農民可自行留種、選種。不僅降低農本,還可在大災年分災后補種;而種袁氏“海稻1號”的農民必須每年向種子公司買種,不只是增加了農本,還使農民失去了種子選育、補種的自主權。
可見,評價新品系的種子,不但要看單產,還要比較抗逆性、廣適性、當年農本、淡水資源消耗及初始農田工程投入,更要看能否讓農民自己留種。
四、海水稻向全國灘涂擴種,需要兼顧當地的生態平衡
如上文所述,野生海水稻是在海灘蘆葦叢中發現的。在“海灘濕地生態系統”中,蘆葦是主要物種,海稻是次要物種。蘆葦的莖比海稻挺拔、高大、韌性強。是多種烏類棲息繁殖地、多種魚類覓食避敵地、多種貝類生存地;蘆葦根狀莖發達,可以穩固正在成長的年輕陸地,免受海水沖刷。蘆葦本身也是重要的造紙、編織、藥用材料。若過多地將“蘆葦濕地”改作海水稻田,不僅減少了工業、手工業及醫藥原料,也不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更不利于陸地的成長。凡事有利有弊,人們只能利弊權衡中,進行某種選擇。
糧食及各種食物對于人類固然最為重要,但還要看大自然提供的種糧條件可否持續。否則國家就不會采取“退耕還林、還湖”“退牧還草”“禁牧、禁捕”等措施了。
上文著重討論了海水稻在“濱海鹽土”中生長的情況,這類鹽土占“可改作水田的鹽堿地”總面積的81.2%。至于海水稻能否適應內陸鹽堿地,在16省試種了5年的陳日勝說,還需大量試驗。而只在青島試種1年的袁氏團隊,當前還無內陸種植實踐,怎能保證“3年內開發1億畝海水稻鹽堿地”呢?(注15)
小結
1、海水稻是陳日勝與老師羅文列教授在1986年發現,并經29年選育、試種、在多省擴種,被農業部以“海稻86”命名公布認可。寧波象山有關單位及個人近3年試種,袁隆平團隊2017年在青島試種。他們對提高中國糧食自給率都做了大量工作,都應肯定。但作為新稻種--海水稻--發現及長期選育試種者是陳日勝,不是袁隆平。
2、海水稻具有抗鹽堿能力,可在濱海鹽土等鹽堿地種植,開辟了主食糧源。但在中國“耕地”以外另有“15億畝,可種海水稻的2億畝鹽堿地,從而多養活2億人”的論斷缺乏依據。按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編制的土壤數據庫,2009年全國各省8類鹽堿地只有3.26億畝,其中“可改作水田的鹽堿地”僅為5414萬畝,且大部分已計入“耕地”的統計范圍。目前已試種海水稻的鹽堿地僅限于“濱海鹽土”一類。至于內陸鹽土、堿土能否種該稻,需待大量試種才能作結論。夸大海水稻對糧食增產作用,會誤導人們濫占耕地、浪費糧食。
3、對糧食作物新品系優劣的評價,不應只看單產,還要看抗逆性、當年農本、淡水消耗、初始工程投入及能否讓農民留種等因素。媒體不要有意無意地把轉基因育種當成良種來宣傳。
4、擴種糧食作物要考慮生態影響,應在二者之間權衡利弊。
附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各類鹽堿地分省面積表
單位:萬畝
市區 | 黑龍江 | 吉林 | 遼寧 | 內蒙 | 河北 | 天津 | 山西 | 山東 | 江蘇 | 上海 | 浙江 | 福建 | 安徽 | 河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新疆 | 西藏 | 合計 | 可改水田 |
鹽土 | 47 | 74 | 5 | 2381 | 36 | 0 | 48 | 123 | 0 | 0 | 0 | 0 | 1 | 3 | 0 | 0 | 0 | 61 | 1166 | 148 | 3265 | 9416 | 0 | 16776 | 399 |
堿土 | 41 | 523 | 6 | 164 | 1 | 0 | 0 | 3 | 0 | 0 | 0 | 0 | 0 | 11 | 0 | 0 | 0 | 0 | 0 | 21 | 0 | 12 | 0 | 783 | 586 |
濱海鹽土 | 0 | 0 | 164 | 0 | 380 | 139 | 0 | 1238 | 1163 | 97 | 403 | 373 | 0 | 0 | 163 | 104 | 36 | 0 | 0 | 0 | 0 | 0 | 0 | 4259 | 4259 |
濱海鹽田 | 0 | 0 | 28 | 12 | 50 | 50 | 4 | 38 | 55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5 | 0 | 244 | |
西北鹽殼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3125 | 2768 | 0 | 5893 | |
漠境鹽土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859 | 2376 | 0 | 3235 | |
寒原鹽土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70 | 87 | 1198 | 1355 | |
酸性硫酸鹽土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6 | 8 | 4 | 0 | 0 | 0 | 0 | 0 | 0 | 39 | 0 |
合計 | 89 | 597 | 203 | 2557 | 467 | 188 | 51 | 1402 | 1218 | 97 | 403 | 374 | 1 | 14 | 189 | 113 | 41 | 62 | 1166 | 170 | 7319 | 14664 | 1198 | 32584 | 5414 |
其中可作耕地 | 89 | 597 | 175 | 2545 | 417 | 139 | 48 | 1364 | 1163 | 97 | 403 | 373 | 1 | 14 | 189 | 113 | 41 | 61 | 1166 | 170 | 3265 | 9428 | 0 | 21857 | |
其中可改作水田 | 89 | 597 | 175 | 417 | 139 | 48 | 1364 | 1163 | 97 | 403 | 373 | 1 | 14 | 163 | 104 | 36 | 61 | 170 | 0 | 5414 |
說明:1、本表數據按中科院土壤研究所,據第二次土壤普查1:100萬的地圖,所示圖斑面積整理;
2、其中可作耕地:指除濱海鹽田、西北鹽殼、漠境鹽土、寒原鹽土外,其余鹽堿地包括:內陸鹽土、堿土、酸性硫酸鹽土和濱海鹽土4類,均計入“可作耕地”內。
3、其中可改水田:指除干旱區(甘肅青海新疆及內蒙西)、高寒區(西藏),及酸性硫酸鹽土外的可作耕地的鹽堿地。干旱、半干旱區按《現代自然地理》P272劃區。
2017.10.6~11.2
注釋:
1、2003年糧食凈進口數引自《2012年中國糧食發展報告》,2015年這一數字引自海關統計月報,其余數字均引自中國統計網,并據以計算。
2、軍情觀察百家號2017 09-30 22:40 “又一個袁隆平!他的一株“野草”將養活幾億國人”。
3、2016-10-14 14:58:00 來源:澎湃新聞網(上海)“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鹽堿地變良田可養活2億人”。
4、此處每畝產海水稻按250公斤,每人每年250公斤,折米350斤計算。
5、見《“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土地資源數據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P37。
6、見2017-10-13德科地產頻道“房價問題最后還是得靠袁隆平︱劉德科”。
7、新華社2017-09-29“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鹽堿地有望成米糧倉”。
8、2017-10-10央廣網“寧波市象山縣400畝海水稻完成收割 平均畝產800斤”。
9、同注2。
10、同注7。
11、參見百度百科“轉導”條目。
12、同注7。
13、同注2。
14、馮士筰等《海洋科學導論》P451。
15、2017年09月08日大眾網“袁隆平青島演講:3年內開發1億畝海水稻鹽堿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