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山東壽光養殖戶的百只羊因食用大蔥突然死亡,檢測發現涉事大蔥含有違禁農藥,再次引發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和加強監管的呼聲。大家想想:蔥本是菜園里防蟲的好手,為什么現在種個蔥都需要用農藥呢?監管固然重要,卻只是治標之術。且聽本文作者裘成從可持續食物體系的角度提出的破解之法,使替罪羊的悲劇不再有。
正文
事 件
8月24日,山東壽光兩家養殖戶的一百多只羊突然死亡,死前曾被喂食的大蔥里檢出了劇毒農藥。這批大蔥來自沈陽,涉事種植戶種植大蔥200多畝,年產量超過100萬斤。
《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當地大蔥種植戶得知,“不管是種蔥還是搞大棚的,都需要用甲拌磷等農藥”。
專家介紹,“甲拌磷屬于國家禁用的高毒農藥,消費者遭遇違禁使用有機磷農藥后的長期低劑量蔬菜農殘暴露,可能導致血膽堿酯酶活性降低及神經系統損傷等健康風險。”
種植戶解釋說,“剛種下蔥苗的時候,用甲拌磷拌在土里,勁兒大,省事兒,可以防止糞堆里的蛆,蟲,防止根被蟲咬,不管是種土豆還是大蔥,都能用。”
種植戶知道農藥有毒,但相信可以避免農殘,“賣農藥的說一個星期左右,藥就能散掉,特別是蔥小的時候開始用,蔥會不斷長新葉子,等到長大的時候,基本上就不會殘留了。”[1]
100多只羊不幸身亡,很可能是因為食用了農藥超標的毒大蔥。那人吃了會不會有事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羊吃的大蔥葉子新鮮,而市售的大蔥經過市場流通,會有一個農藥降解的時間段,讓毒性減弱,烹飪過程也會讓農藥降解。并且,人吃大蔥是當調料,吃得少,所以人不必擔心像羊一樣倒地而亡。
我國政府已對高毒農藥的監管和追溯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比如2017年6月開始施行的《農藥管理條例》。多個部門現已介入調查疑似“毒蔥田”。
解 法
監管固然重要,但在這篇文章里,我想從生態農業和可持續食物體系的角度來談談不讓此類事件發生的終極辦法。
一、單一化 改 多樣化
首先,讓我們想想,蔥本是菜園里防蟲的好手,為什么現在種個蔥都需要用農藥呢?
這要從農業的基礎——土壤說起。從事件圖片中,可以看出,土壤灰黃板結,非常不健康。
已經起完蔥的疑似“毒蔥田”▼
健康的農業土壤應富含有機質,呈現黑棕色,松軟潮濕,其中生活著大量微生物及其他生命。這些小生命與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關系,不但能為植物提供賴以生存的礦物營養,還與植物的免疫功能和防蟲機制息息相關。
單一化的種植,化肥農藥不可避免,必然會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健康。
首先,涉事農田200多畝(13.3萬平方米)的土地只種植大蔥,每棵大蔥都從土壤中爭搶相同的營養,土壤肥力必然下降,那么就得依賴化肥,而化肥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
再者,在一個只種大蔥的農田中,愛吃大蔥的生物(比如蔥薊馬)必然會占據主導。于是,為了避免大蔥被“非人的生物”吃掉,農藥更成為必需品。即使不用國家禁用的高毒農藥,也勢必需要使用其他低毒農藥或生物農藥,對土壤生態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若采用多樣化種植,不用化肥農藥,那么首先,土壤里的各種生命不會遭殃,而能更好地幫植物吸收營養、抗病防蟲;其次,不同種類的植物將吸引不同的蟲子,某個特定種類的蟲子就不會泛濫成災;同時,無毒、多樣的農田還能吸引益蟲和其他益獸(蛙、蜥蜴、鳥類等),形成生物鏈,幫忙除蟲。這些生態原理都可以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
實際上,在這樣一個健康多樣的農田生態系統里,大蔥可以散發出強烈的氣味,本身就能發揮驅蟲的功能,是其他作物當之無愧的“好朋友”。2017年7月,志同道禾中國生態農業公益助農平臺發布了《好朋友種植法工具》,大家可以免費使用它來探索多樣化種植,將具有互補關系的“好朋友”植物種在一起,來促進作物生長、提升口味、抑制害蟲。
放眼世界,單一化種植導致的農藥濫用,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和地球的健康。法國著名調查記者與獨立紀錄片導演瑪麗-莫尼克·羅賓女士在2014年的著作和紀錄片《每日的毒藥》(Our Daily Poison)中,用大量歷史案件和數據詳細地記錄了在整個食物系統中,從農藥到添加劑,各種化學品是如何像“混毒雞尾酒”般,讓人生病。
2016年,國際可持續食物體系專業組的報告《由單一到多樣:從工業化農業到生態農業的系統性變革》(From Uniformity to Diversity: A Paradigm Shift from Industrial Agriculture to Diversified Food Systems)提出:全世界急需系統性的變革,向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的可持續食物體系轉型,以解決人類的環境、社會、健康危機。
因此,“大蔥毒死羊”不單單是一樁食安事件,而是全球食物體系當前現狀的一個縮影。如果我們能透過這個事件反思我們的農業模式,轉型可持續農業,那死去的一百多只羊,也算是沒有白白犧牲。
二、城市生態農業
在城市里普及生態農業,也是杜絕此類食安事件的有效途徑。
我在杭州的家,陽臺朝南,種著各種不同植物,蔥種在花盆里,也長得特別好。媽媽每次做餛飩或是冬瓜湯什么的,都會讓我去剪點蔥。香香的蔥,撒在湯碗里面綠綠發亮,特別好看。盆里的蔥,很快又會乖乖地長出更高更多。我想,很多城市居民或許都還像我們家一樣自己種蔥吧。
城市生態農業可以利用各種空間,而且便于多樣化種植,不用化肥農藥。比如,城市里的居民可以在家里的陽臺、露臺種菜,也可以在小區、辦公區、學校、公園里開辟社區菜園。屋頂的空間也可以利用起來種菜種花。用廚余垃圾做堆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安全有機肥(點擊學習家庭堆肥課)。
如果城市里面可以近距離提供生態種植、眼見為實的放心蔥,為什么我們還要在千里之外的某塊田里,用大量化肥農藥種蔥來吃呢?
而且您知道嗎?蔥其實是很賞心悅目的一種植物呢。
美麗的蔥花,在每一小簇上都有很多朵小花,就像一顆顆小星星一樣,而還可以吸引粉蝶。如果我們多種一些,不是還能美化城市嗎?
不僅如此,城市社區菜園還能幫助解決城市餐廚垃圾問題,營造和諧社區,恢復本地環境,讓居民接觸自然,讓孩子接受學農與食物教育,提升居民幸福感等,發揮多重功能。
華盛頓“三方和諧”城市社區支持生態農場,約足球場大小的一片城市廢地變成了茂盛的蔬菜園,為50戶家庭居民提供新鮮有機蔬菜。
雖然,我們目前的城市離這種本地化的食物體系模式還很遠,大多數的中國城市都在處心積慮地想著怎么硬化土壤,多造些高樓大廈,因為城市寸土寸金嘛。但我想,這種未來的可持續生態城市,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居住的城市。
在上海推動城市社區花園的劉悅來老師,曾在一席演講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城市的主人,至少應該是我們社區的主人。可我們往往把對景觀空間的權利讓渡了,甚至把它忽視了,變成了單純的消費者和被動的旁觀者。這一點我們要向廣場舞大媽們學習,很多社區原來是沒有廣場的,她們去跳舞了,就有了廣場。”
城市生態食物體系的未來,要由我們共同去創造。
量 與 質
讀到這里,您或許在想,生態農業種蔥,的確安全放心,可是產量夠嗎?
不妨想象一下,假如我們不專門開辟200畝的土地來種大蔥,而是將大蔥間種在多樣化的農田中;假如城市里的家庭、學校和各個單位都開始在陽臺、屋頂、建筑立面和社區花園里進行生態種植,那么,區區一點調味用的大蔥,需要占多少地方呢?
您也許還是會擔心產量不夠,那么我們有必要認真地談談食物產量VS質量的問題。
假如我們拿自己在上好的土壤里種的蔥,和超市里買的蔥做一個對比,一定會發現,生態種植的蔥只需要少量就可以達到炒菜想要的效果,而化學種植的蔥卻需要使用更多,因為味道不足。
味道反映的是食物的營養含量。化學農業破壞土壤,讓植物無法得到充足的營養,因此食物的營養密度大大下降。
美國麥克阿瑟獎得主大衛·蒙哥馬利通過實驗室測試,發現他在生態菜園種的各種菜,營養成分都比美國農業部公布的食物營養成分要高出好多倍。[2]
美國學者唐納德·戴維斯分析了美國農業部1950~1999年記錄的43種園藝作物的13種營養成分,發現這些果蔬的蛋白質、鈣、磷、鐵量、核黃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含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的確下滑”了——胡蘿卜的鐵含量下降24%,茄子的維生素C含量下降44%,西藍花的鈣含量減少了37%,以及冬瓜的核黃素含量已經大幅下降52%。戴維斯說:“今天的雜貨店里蔬菜的礦物質與50年前相比平均下滑5%-40%。”
我們吃食物,是為了獲取它的營養與能量。而如今,我們卻生產了大量低質且帶毒的食物,這難道是農業的意義么?
大蔥種植戶咋辦?
也許您會說,如果我們都不用化肥農藥了,甚至都在城市里面生態種菜了,那大蔥種植戶咋辦,他們不是要失業了嗎?!
這種問題總是在歷史中反復出現。
福特發明了汽車,不再需要用馬車了,那馬夫和馬該怎么辦?
開始用新能源了,不用煤炭了,那煤炭產業怎么辦?
同樣地,農業要從化學農業轉型生態農業了,無需生產化學品來傷害土壤微生物、植物、動物和人類自己了,那生產農藥的人怎么辦?
歷史的演進總是有得必有失。假如我們有一種更好的食物生產方式,假如我們可以和大自然協作來生產滋養我們身心的食物,為什么我們還要在化學農業的舊時代中死磕那些“不用化肥農藥就種不出食物”的經書?
況且,據報道,壽光銷毀了5.2萬斤“毒大蔥”[3]。這對以種大蔥作為生計的農民來說,可能1年的辛苦就這樣前功盡棄了,投入的成本也都收不回來了。農藥也給農民本身帶來健康隱患,農民們真喜歡玩這種“城鄉互害關系”嗎?
單一化的化學農業無論從經濟、環境還是健康角度,都風險極大。我認為,只有像國際可持續食物體系專業組所說的那樣,系統性地轉型至可持續農業和食物體系,才是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的終極辦法。
讓我們每一個人加入到改變食安現狀的行動中,無論您身在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通過生態農業來改變食物的未來、改變我們與地球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北京青年報,新農堂報導
[2] The Hidden Half of Nature: The Microbial Roots of Life and Health, David R. Montgomery, 2016
[3] 北京青年報,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7-09/01/c_1121581575.htm
文章來源:森林生態農業Forested
延伸閱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