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霎時間,大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成了中國農業的圣地,數以千萬計的取經者從全國的四面八方匯聚于虎頭山。國家領導人,乃至一些來華訪問外國首腦、政要,也抑制止不住內心的激動,千里迢迢地到這個小山村里領略一番中國農民的智慧和力量。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恰恰在大寨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大寨是當時中國農業高高飄揚的一面紅旗。
這面旗子飄揚了近二十年后就失色了,因為集體經濟已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代替。
從中國農業現代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大寨以種植糧食為主的經濟結構,整齊劃一的社會內涵,與天斗,與地斗的精神風貌,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鑄就的模式,而大寨則是這種農業模式的精裝縮影,是當時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的思想實踐。
郭鳳蓮1946年生于昔陽縣離大寨不遠的武家坪村,三歲失去了母親,寄居在大寨村的姥姥家。1962年完小畢業后在大寨務農。1963年參加了大寨的抗災自救,同當時的“鐵姑娘”們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窩”的勞動。1964年,年僅十六歲的郭鳳蓮,任鐵姑娘隊隊長;她與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員一樣戰天斗地斗,改造家鄉落后面貌,成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來、李先念、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熱情接見和贊揚。也正是如此,郭鳳蓮頭的的光環越來越耀眼。從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間,她雖然在大寨工作,但身兼數職,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中共昔陽縣委委員,中共昔陽縣委副書記,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1977年當選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補委員,1978年當選為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
在此期間,她還隨中國農業代表團出訪日本、美國、墨西哥、羅馬尼亞等國家。這在那個時代,一個小山村里的農民能代表中國對另一個國家進行友好訪問出訪,的確是讓咱們這些“修理地球的人”敬佩的五體投地。
正當郭鳳蓮在大寨大展宏圖的時候,歷史發生了轉折性變化。1980年4月,郭鳳蓮被免去大寨黨支部書記職務,調到晉中果樹研究所任副所長,后又在昔陽縣公路段任職。由于她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由于她有毛澤東思想武裝,她又重新站了起來,1991年被任命為中共昔陽縣委常委,掛職回大寨擔任黨支部書記。1992年當選為昔陽縣政府副縣長。1994年兼任山西省婦聯副主席。1994年改任昔陽縣委副書記。
如今的大寨,從昔陽縣城出發,向南行駛五、六分鐘的工夫,“大寨”兩個大字就闖入了眼簾。不過,您先別進寨門,驅車向右拐。這是通往虎頭山的路。從山腳到山頂,是清一色的柏油路。這是郭鳳蓮回大寨后修的。這是大寨森林公園。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虎頭山還荒山禿嶺。經過大寨人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這里已成為大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登臨大寨森林公園,就進入了綠色的國度。郁郁蔥蔥,如流如瀉,山連山,嶺連嶺,綿延數公里。大寨展覽館、陳永貴墓園、周總理紀念亭、葉帥吟詩處、郭老詩魂碑,以及亭臺廊榭、水池曹渡,掩映在萬綠叢中。
整個大寨,依然喧鬧,無論在森林公園,還是在山腳下的大寨村,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十個一伙,二十幫兒隨處可見,不過他們不再是來此取經學習的參觀團,而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據傳,大寨原為一個較大的山寨。在虎頭山東北角約三公里處,有一座關隘――虹橋關,古代時有軍隊在此把守,并在這里安營扎寨,大寨由此而得名。
走進大寨村,一排排青石窯洞依山而建,窯洞上面瓦房相接,窯房相間,似樓非樓,造型別致,風格獨特。這些大寨式的居民樓是六七年代建造的。1998年,村里統一規劃,在村東側建起了一個二層樓的居民小區。全村180多戶,500多人就生活在這里。
大寨的村子非常衛生,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根本就見不到垃圾。每天早上有專人打掃街道,這是其他農村無法比的。
大寨人的生活水準在當地農村是很領先的。有些平房或窯洞雖然舊了一些,但村民家里都自己進行了裝修,窯洞用水泥重新做過墻面、地面。家家都有電話、有線電視、自來水、衛生間。過去,這里水資源奇缺,頭兩年,家家雖然衛生間里有浴盆、抽水馬桶,但由于缺水,大家都不舍得用。現在好了,96年村里打了一眼600多米的深水井,用水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大寨人的生活很好。主食有米飯和面條,他們種玉米,但早就不吃玉米了。大寨人吃飯很有特點,他們不是圍著桌子吃,而是把菜放在飯上,端著碗到處走著吃。旅游的人多的時候,大寨人就不出院門了,在家吃,但總是不用飯桌,。
大寨村有一個康樂場,這也是近兩年剛建的,每到早晨和晚上,老少爺們,嬸子大娘們到這里康樂一番。一來松松筋骨,二來,老人們為了大寨出了不少力,生活上也該上上檔次了。這設施的檔次與城里的玩藝兒不分上下。
大寨的道路修得很好,村里村外都鋪上柏油路,山路則是這樣的石頭階梯,可以腳不沾泥地瀏覽整個虎頭山,還可以到地頭。
這幾年,隨著大寨旅游業的發展,這里的不少農民辦起了與旅游相關的產業,農家特色的小飯店、窯洞小旅店,具有大寨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小攤點比比皆是。今年七十四歲的老英雄宋立英退休后,也在家里門口開了一個旅游紀念品商店。她在賣給旅客有關反映大寨的書籍時,還不忘了在書的菲頁上簽上自己的名子。這也是名人效益吧。
只有200多人的大寨村,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近二十萬人,去年門票收入就達到600多萬元,是繼農業、加工業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
大寨的工業發展是在郭鳳蓮回村后,就帶領全村人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在大寨羊毛衫廠投產的9個月后,大寨中策水泥廠宣布成立,緊接著大寨工貿園區、大寨酒業有限公司、制衣公司等企業也相繼揭牌。到目前,大寨有各類企業11多家,他們生產的產品如核桃露、羊毛衫、服裝、水泥等,都統統打上了“大寨”牌商標。生態農業、煤炭、建材、針織制衣、釀造貿易、旅游已成為這里的八大支柱產業,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000 萬元,與1980年相比,增長了430多倍;200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000 元,是十年前的21倍。
如今全村又實現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報。也就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免費上學,考入大學的村里每年發放獎學金;村民全部實行集體發放養老金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五十五歲以上的婦女和六十歲以上的男人都能領到養老金。大寨新了,大寨變了。過去的大寨已經漸漸地在人們的視線內消失了。大寨的形象更加燦爛輝煌、人們更加向往。
王少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