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是遼寧鞍山的大陽氣鄉。因為要修火車站,準備拆遷了。一些人準備離開寒冷的東北,向相對溫暖的華北、華東、華南投親靠友。因此,很久沒聯系的親戚、小學同學,聯系多了起來。
我84年離開老家。80年左右,就聽大家議論要分天單干。具體各種意見占多大比例,沒有統計。但憑直覺,不贊成分田的應該在90%以上。
當時,說吃不飽飯,那絕對是胡說。但吃的不好,是事實。基本一半是大米,一半是玉米高粱。但溫飽沒任何問題。每家房前屋后都有點自留地,大家都種蔬菜、果樹,養些雞鴨豬----別處有沒有割資本主義尾巴我不知道。我們哪里絕對沒有!這些副業,除了自家用,還能到市場上賣些錢和糧票。有幾家還開個小商店、理發店。這絕對是事實!
水利井井有條。農閑時,經常幾百幾千人一起去修水利。我們學生也組織起來幫忙,給勞動的社員送水、送飯、送毛巾。機械化還沒有完全實現,但半機械化早就實現了。拖拉機、收割機、水泵、脫粒機.......全都有了,幾個大隊的牲口篷里都是幾十上百的大牲口。公社還辦了養雞廠、磚廠、玻璃廠等一些企業。不敢說生活提高的多快,但一年比一年好肯定是事實。
說到積極性。哪個時代,哪個地方,哪種體制都會有懶人!當時也有,但絕對不多!我們大隊1000多勞動力,那些懶漢不會超過10個!---而且,誰都瞧不起他們!連娶媳婦都困難!大多數人是很努力的。
82年,上邊要求必須分!不換腦筋就換人!公社干部、大隊、小隊干部只好違心地挨家挨戶做工作。記得,當時很多社員都哭了。都想不通,這么干得好好的,日子越過越好,為什么要分!
最后,整齊劃一的農田被分成七零八落。農業機械沒了用武之地。任憑風吹雨淋,生銹。最后,當廢鐵賣了。工廠也拆了,連磚頭都分了。還記得當時書記的一句話“今后,個人顧個人吧”,那滄桑、那無奈.....多年以后,仍記得如此清晰。
分田后,日子并沒有立刻好起來。只是集體留的少了,個人留的多了,再加上國家連續幾年提高糧食收購價。大家錢似乎稍微多了一些。但那什么“萬元戶”絕對是個傳說!---一直到88年物價飛漲后,我們鄉才家家都是萬元戶了(這時的1萬,只能相當于86年的250元)
后來,有人出來打工,部分人開闊了眼界,也積累了點資金和人脈。鄉里出現了些小工廠(幾人、十幾人的水平)---規模還達不到公社時的水平。
少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大部分人還是溫飽。由于賣糧難,工業品價格上漲,生活水平不比公社時高多少。那些所謂先富的人,只有1個木匠拉工程隊發了家,在鞍山市中心的一個商業大樓被買下,估計身價上億了。其他的“富”人,也就算小康。
我2006年夏天回老家時見了不少人,那些“富”人問我在南方收入怎樣。我那時是一家臺資1000多人廠的中層管理,也就5000多,老婆在另一家廠,收入也差不多。這些“富”人竟驚訝地張大嘴巴:“那你比我們有錢多了!”----我想說的時,分田22年后,2000多戶中就1戶特別富,少部分有點“富”,大部分還是那樣(甚至還不如原先)
當時,鞍山就準備修新客站,要拆我們鄉了。每家的拆遷款也就十幾萬,就這么點錢,很多親兄弟翻了臉。還有84年后嫁過來的,本地人竟然聯合起來不給他們分這個錢。鬧到市里,市里讓投票。結果當然90%多的本地人不同意分錢給她們。市里理由:由于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治組織,村里的重大事項由村民集體討論決定,集體討論的結果是多數不同意給“外來人口”分配補償款,只能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所以對“外來人口”不給補償.......
很快,家鄉將變成城市了。這些鄉親們也將變成城市戶口了。但在城里能干什么呢?這么點補償款能買幾平米房子呢?(更別說那100多沒有一分錢補償款的人了)
我常想,也常和這些鄉親們溝通。都說還是人民公社時好。如果當時不分田,照當時的路子走下來,日子肯定比現在好很多。但田已經分了,人心也散了。還能合嗎?怎么合呢?誰組織合?.......都是無解。
惟有一聲聲長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