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手印”和“第一書記”不是對沈浩的褒獎
鐘 聲
真難為了《人民日報》的評論員先生,連續兩篇評論文章即《農村基層帶頭人的榜樣—論向沈浩同志學習》、《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再論向沈浩同志學習》,盡管上命難違,不得不做出官樣,但結果卻事與愿違,所謂的“摁手印”和“黨委第一書記”絕非對沈浩的褒獎,而是對他的較大貶損。請看:
“30余年前,小崗人摁下18個鮮紅的手印,只為搞大包干填飽肚子,卻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先河。近6年里,小崗人又三次摁下紅手印,只為表達對一位黨員干部的信任與認可。”“作為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帶領干部群眾探索與實踐,推動小崗人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首先,重提“30余年前”那“18個鮮紅”而再不是當年所說的“血手印”,顯然與歷史真相不符;二是暴露了小崗人偏好“摁手印”的“又三次”之癖;三是執謬不悟,繼續以違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規定而詬病頗多的“黨委第一書記”冠之于沈浩,給本來被疑為殞命酒場的沈浩的先進事跡打了折扣或蒙上了陰影。作為黨報的評論員不清楚當年的是“18個血手印”而非“鮮紅”的?不清楚“黨員超過100人才可設立基層黨委”的規定?既然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么沈浩在這個歷史也可隨意編造和無資格設黨委的小崗村的事跡是否真實可信?
應該說,本人絕不懷疑沈浩同志6年來在小崗村的作為,當然也為他殞命于偏好“摁手印”和不惜損公肥私的小崗村而感不值,只是覺得《人民日報》評論員及其上峰即或是急于宣傳“改開搞”的典型,也該格外慎重、精雕細琢和避免草率或胡編濫造,以使之豐滿、可信、有可學之處和重要的宣傳價值。反之,像“摁手印”、“第一書記”特別是出產于私名遠揚的“小崗村”等說辭,無疑會令人大跌眼鏡,使沈浩同志的事跡變得不那么先進甚或是“被先進”的。
沒有高山,顯不出洼地。《人民日報》評論員及其上峰如果是站在黨性和人民的立場上來看到典型問題,或許就能及時發現,自己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拔苗助長,選擇了一個在其它地方會更先進、更有宣傳意義和價值的錯誤典型。南街村的黨委書記王宏斌如何?華西村的原黨委書記吳仁寶如何?已故的劉莊原黨委書記史來賀又如何?
須知,沈浩同志恰恰是幾次率小崗人赴南街村學習取經,看到了走集體化道路才是改變小崗村“一朝跨過溫飽線,最終難進致富門”,不靠上級下派干部連溫飽都快保不住了的現狀的根本。可走資派及所豢養的資改派精英會同意他走集體化道路?那個黨“磚家”國英不就曾破口大罵小崗人學南街村比豬還愚蠢嗎?所以,與其說沈浩同志是死于勞累或飲酒過度,不如說是被人氣死的更為合適。因為作為一名優秀黨員干部,沈浩同志十分清楚,有國家財政多年的呈天文數字的大力支持,再加上一個好帶頭人的率先垂范、無私奉獻,小崗村根本無須像南街人、華西人、劉莊人付出那么多辛苦勞動而迅速富裕起來。遺憾的是,即便其有幸活到今天,委派他到小崗村代職的上司也絕不會允許他那么干的,即便干了也會很快給他“斷奶”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