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新山村——訪鳳陽縣白山凌生產隊
(1972.02.05)
http://rmrbw.cn/
鳳陽新山村
——訪鳳陽縣白山凌生產隊
從小崗村到白山凌村
在安徽省東部,那崗巒起伏、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個小山村——鳳陽縣白山凌生產隊。“鳳陽花鼓”就發源于這一帶。
“說鳳陽,道鳳陽……,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這段花鼓詞,真實地描繪出解放前鳳陽人民辛酸的歲月。當時的白山凌,四十二戶人家中就有三十九戶過著“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悲慘生活。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特別是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白山凌的貧下中農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把一個過去落后的窮山窩,建設成為皖東地區農業學大寨的一面紅旗。
當我們登上大白山,訪問這個社會主義新山村時,只見一個個水庫,碧波蕩漾的水面上,鴨群追逐;縱橫交錯的渠道,潺潺的流水,滋潤著層層梯田;山崗上桃梨成行;南大壩下,西山坡前,不時傳來響亮的歌聲和歡笑聲,人們正在捕魚和興修水利,整個山村呈現一片興旺景象。
河山新貌
白山凌,在解放前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坡,羊腸小道穿村過,荒山禿嶺無良田,子一停就要飯”的窮山村。解放后,白山凌貧下中農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以后又辦起了人民公社,生產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由于劉少奇一類騙子及其在安徽的代理人,竭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嚴重地挫傷了廣大貧下中農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影響了生產的發展。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象一聲春雷,震撼著白山凌山山洼洼,提高了廣大貧下中農的路線斗爭覺悟。他們說:“有了權,走錯線,窮山窩還是不能變;要想白山凌變,就得堅定地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從此,批判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烈火越燒越旺,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決心越來越大。他們堅決響應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決心徹底改變白山凌的落后面貌。
過去,人們形容這里的水塘是:“碗口大,碟子深,下雨水滿,住雨塘干,天旱災一片,下雨全淹完。”貧下中農遵照毛主席關于“興修水利是保證農業增產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縣各區各鄉和各個合作社都可以辦的”的教導,決定在廟山和棵子山之間筑水壩,建水庫。一九六六年冬天,整個白山凌山地被冰雪覆蓋著,生產隊長郭金香、凌萬祿帶領社員擺開了戰場。沒有資金自己籌,不懂技術就向別人學,沒有測量儀器,就想土辦法代替。冰封大地,土凍得象鐵石一般硬,一鍬下去只見一道白印。他們學習大寨貧下中農三戰狼窩掌,大鬧虎頭山的英雄事跡,把困難踩在腳下。他們硬是用鋼釬一釬一釬地撬,用大錘一錘錘地打,用鐵鍬一鍬鍬地挖,筑起了高十米、寬四十六米、長三百六十米的南大壩,修建成一座能蓄水六十萬方的水庫,使全隊保收面積由原來的四十多畝,擴大到五百七十多畝。
白山凌貧下中農在治水的同時,還掀起了積肥和改地運動。他們采取多種辦法,改良土壤,終于把隊里一百多畝不長麥的馬肝地改成肥沃田。接著又把五十五塊坡度大、沙石多的山崗地,改造成水稻田,使這些田地的產量翻了幾番。
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白山凌貧下中農高舉“農業學大寨”的旗幟,用自己的雙手在歷史上多災低產的窮山溝里畫出最新最美的畫圖:水庫塘壩緊相連,三年無雨保豐收,隊里有了儲備倉,家家戶戶有余糧。全村糧食產量連年大幅度上升。一九六七年比一九六六年增長百分之三十八,一九六八年比一九六七年增長百分之五十五,一九六九年又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五,一九七○年以來糧食畝產跨《綱要》,棉花單產也有大幅度增長,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全隊連年超額完成國家征購任務。
花鼓新聲
夕陽西下,從白山凌村文化室里傳出一陣陣歡快的花鼓曲調: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真是個好地方;
自從來了共產黨,千年的窮窩變了樣;
白山嶺上栽桃梨,山坡梯田稻谷香;
家家戶戶喇叭響,北京聲音遍山莊……”
當年的“鳳陽花鼓”,如今已成了人們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歌唱白山凌幸福新生活的文藝形式了。
年過半百的郭玉文,看著自己的孩子吉蘭手敲花鼓,高歌歡舞,心中十分激動。“大戶人家買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三十年前跟著媽媽在江南沿村乞討演唱花鼓的悲慘景況,隨著一陣陣鑼鼓響聲又浮現在眼前。一次,患病的媽媽忍受著饑寒,演唱不久,就餓倒在路旁。是毛主席、共產黨使他這個苦孩子翻身做了主人,建立了新的家庭。隨著白山凌村的變化,全家五口人夏有單,冬有棉,倉有余糧箱有錢,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去年,全家除分了三千五百多斤糧食外,還凈分現金四百多元。每當人們說起今天白山凌人的幸福生活,花鼓新聲就自然地從郭玉文一家人口中唱出來。
在白山凌過上豐衣足食日子的何止郭玉文一家。現在,全村已有百分之七十六的家庭過上了吃存糧、燒存柴、花存錢的富裕生活,全年每人平均吃口糧七百斤,每戶平均收現金三百一十元。
一天晚上,當我們來到老貧農譚效云家時,全家五口剛剛吃完了飯,孩子們圍在明亮的燈下書寫當天的作業。兩張掛著帳子的床上擺著七床厚實的花被,灶間掛著成串的干魚臘肉,放著暖水瓶的臺桌旁,陳列著一個漏了底的討飯籃子和一副破舊的補鍋挑子。新舊相比,鮮明地描繪出這戶老貧農在舊社會的悲慘遭遇和新社會的美滿生活。譚效云從小跟爹娘逃荒要飯,兄妹五個不是凍死餓死,就是被忍痛賣掉。父母死時,連一張裹尸的破席都找不到。
度過嚴冬的人,最知太陽的溫暖;過上幸福生活的譚效云,時時不忘舊社會的苦難。去年,全家兩個半勞力分了三千多斤糧食,四百八十多元現金。在歡慶白山凌連年大豐收的日子里,譚效云特意舉辦了一次家庭憶苦思甜學習班。他跟孩子們坐在四間向陽的堂屋里,一邊手摸著舊社會要飯逃荒的破籃、鍋挑,講述苦難的家史,一邊指點著豬欄里的三頭肥豬,倉屋里的糧棉和床上、屋里的衣被擺設,教育下一代:“不忘舊日苦,一心干革命”。
換了人間
白山凌隨著生產的迅速發展,教育衛生事業也在大踏步地前進著。
解放前,全村只有六個識字的人,都是地主、富農。現在,全村所有適齡兒童都進了文化大革命中新建的小學。三十多名初中、高中畢業生,已經成了教師、醫生、會計和農業科學實驗的骨干力量。過去全都是文盲的貧下中農,家家都有了懂政治、有文化的識字人。許多老農上了夜校,一般都能讀毛主席著作和報紙了。
同學校教育相媲美的是醫療衛生事業。過去,農民生病要找醫生看看病,要吃付藥是很困難的。一九四三年,村上鬧流行性腦膜炎,一個月就死了四十多人。如今情況大不同了,在傳染病流行季節,赤腳醫生、巡回醫療隊就事先做好了各項防治工作;社員們有頭痛腦熱,不用出村就可以就近治療;就是經濟上暫時有困難的社員,也用不著作難。
一九六七年的一天深夜,貧農鐘守仁的兒子鐘程金得了急性腦膜炎,失去了知覺,生命處在垂危之中。正當鐘守仁著急的時候,醫生身背藥箱趕來搶救,孩子需要送醫院,貧下中農都趕來護送,鐘守仁發現帶的錢少時,隊里已派人辦好了住院手續。在黨和集體的關懷下,鐘程金得救了。鐘守仁看到歡蹦亂跳的兒子,不由地想起了死去的母親。解放前的一年,他母親也是得了這種病,急得全家走東村,串西莊,求醫醫不來,買藥又沒錢,不到一天工夫就死去了。因此,當人們提起白山凌的醫療事業變化時,鐘守仁總是笑呵呵地說:“世道變了,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領導,我們貧下中農才能身強力壯鬧革命呵!”
當我們告別皖東這個山村時,生產隊的領導班子正在研究進一步搞好思想和政治路線教育的內容,安排一九七二年生產的計劃。社員們正在日夜進行水電站施工、灌田、送肥……。參觀過白山凌的人都說:“這里是日夜在變化,一時一個樣。”是呵!我們相信今后的白山凌會變得更加美好,白山凌會給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報通訊員 本報記者(附圖片)
鳳陽人民乘勝前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