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村建筑研究簡述
江西師范大學鄉村治理與發展研究中心 劉聰秀
我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這也使我們國家在很多方面都呈現出了區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我國也是世界人口大國,其中農村人口占了總人口的絕大部分,而由這眾多的農民群體所組成的農村社區無疑也就成了我國社會的主體部分。那么,在我國作為主體的農村社區也是具有區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而作為其中內容之一的農村建筑也必然會呈現出區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由于農村中的建筑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主要體現為農民住房,所以本文中所討論的農村建筑其實就是農民的住房。
筆者就近幾年來在不同地區所進行的農村調查的情況來談談農村的建筑。由于筆者近年來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別是江西進行農村調查,再加上筆者本身就來自于江西農村,確切地說是來自贛南客家農村,所以本文主要是討論我們江西農村地區的農民住房的情況和特點。但由于筆者知識和能力有限,另加其它因素,故在本文中只能是對江西不同地區農村建筑的歷史演變及風格、結構、布局、樣式等大致情況進行略談,也可以說是雜談。
一、農村建筑的歷史演變。
我國著名學者曹錦清教授在其《黃河邊的中國》中對農村建筑也作過討論,依據建材與結構可以將農民住房分為五代:第一代是土坯草房;第二代是外磚內坯瓦頂;第三代是磚瓦結構的平房;第四代是磚瓦水泥結構的二層樓房或新式平房;第五代是別墅式的小樓房。
上述對農村建筑歷史演變的劃分是曹錦清教授在河南長期調查后在其書中所做的討論,主要是為了通過住房來反映農民的富裕程度。這種劃分基本上符合我國農村建筑的變化發展歷史,也許更多是體現北方農村建筑的歷史演變,但我覺得江西農村建筑在歷史上的整體演變大致也是這么一個情況,只是少數不同的地方。
綜合近年來在江西所進行的農村調查情況,有關農民住房的歷史演變情況是這樣的:
第一代:土坯瓦房。
這是一個較早時期的農村建筑狀況,主要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有的可以推至新中國成立以前甚至更早,這要依據各個地區具體的發展情況及相關歷史等因素而定。那個時期因為農村在建筑方面的技術、建材及歷史文化傳統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村地區農民住房還是普遍的土坯瓦房。許多年老村民回憶說當時農村里人們還不太會去用泥去做后來蓋房用的那種土磚,更不要說是燒紅磚,最多也只是傳統的開窯燒瓦,所以住房都是用摻了切碎的稻稈的濕泥土壘起來的,屋頂是由窯里燒制的略帶青色和黑色的瓦所蓋。這種住房一般是以瓦為頂以木板為樓而成的二層樓的瓦房。這種建筑其實和后來的那種土磚瓦房沒多大區別,只是在整個結構上不是很堅固和耐用,特別是受不起較大雨水的不斷沖刷,泥土墻壁容易被雨水“腐蝕”而“化掉”。隨著時代變遷現在這種住房在農村也比很少看到,只是在少數偏僻落后的地區還能看到少數,但也基本上是被遺棄而閑置在那的破舊房屋,而在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地區已很難看到土坯瓦房。
第二代:土磚瓦房。
這是緊接著土坯瓦房時期后的另一個農村建筑所經歷的歷史時期,主要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也許有的地區是在六十年代甚至更早進入這個時期的,因為各地區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一。對于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來說,這個時期是影響農村建筑歷史演變比較大的時期,具有普遍性、長久性等特點。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半個世紀以來,農民住房絕大部分是土(磚)木結構的瓦房,而且至今在不少農村特別是不太發達的農村地區這土磚瓦房仍是農民住房的主要特征。這種結構的房屋只是對前期的土坯瓦房的一大改進,村民們把稻稈切碎摻入混有水的泥土中,再將攪拌好的泥土裝入木制磚框里,讓其在戶外稍干一些后將框拿去并稍微修整好磚,最后讓磚繼續曬干至變固成磚。房頂仍是傳統的那種窯制瓦所蓋。這和土坯瓦房一樣也是以二層樓的形式出現。用土磚代替直接用土壘,這樣增強了整個住房的堅固性和耐用性,減少雨水天氣對其的影響。這種房子相對來說較安全又經濟實惠,再說冬暖夏涼較舒適,如果用石灰粉刷好也是很漂亮的,我就是出生在這個建筑時期,喜歡生活在這種建筑里。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慢,所以土磚瓦房目前仍然常見。
第三代:紅磚瓦房。
這個時期在農村建筑歷史時期上其實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時期,很大程度上這土磚瓦房時期從開始過度到紅磚瓦房時期后并沒有被后者所取代,而是兩者同時存在同時影響著農村社會,在不少地區紅磚瓦房也只是在土磚瓦房時期所出現的一種新的住房趨勢,農民住房仍以土磚瓦房為主,不過在有的地區也是出現過紅磚取代土磚的現象,使紅磚瓦房成為主要建筑。這紅磚瓦房顧名思義就是用所謂現代窯燒制的紅磚代替以前用土方法所制的土磚外加上傳統的窯燒瓦為建材所組成的建筑。這種住房像土坯、土磚瓦房一樣也是以二層樓為主要形式。這個時期主要開始出現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得到很大的變化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了,外加當時鄉鎮企業的大力發展,所以農村建筑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和發展。這紅磚瓦房雖在當時形成了一個新的住房趨勢,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因為農村地區整體經濟發展跟不上,所以它也沒能完全取代土磚瓦房時期,只有那些粉煤礦資源比較豐富的農村地區,因開發煤礦村民經濟收入較高,用煤燒制磚瓦成本很少,所以紅磚瓦房普及較好。
第四代:水泥結構的樓房。
顧名思義這個時期的農村住房主要是在現代工業化背景下以鋼筋水泥紅磚為主要建材并以現代建筑技術所構建起來的建筑,這是在土磚瓦房和紅磚瓦房混合時期中所形成的一種更新的建筑趨勢,比當年在土磚瓦房時期所形成的紅磚瓦房更具生命力,水泥結構樓房的普及率的高低現在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判斷一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好差標準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外部特征,這也是現代化城市化的一項內容之一,還是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改善相適應的表現,對于村民來說也是反映自己經濟實力提高聲譽爭取面子的一種心理需求,所以近年來我們都看到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經濟較發達地區現代樓房不斷涌現,并且出現高層化、多樣化、美觀化、人性化、環保化、昂貴化等趨勢,而且有不斷發展最終取代土磚、紅磚瓦房時期的趨勢,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這有一點需要說明,我對江西農村建筑歷史演變的分析主要是在二十世紀以來農村出現重大意義變化、農村問題突出及社會、人們開始系統關注和研究農村社會的大背景下,且不同歷史時期劃分主要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并結合曹錦清教授的劃分而定的,還有就是這些時期只是反映農村建筑發生重大變化發展的主要時期,一些較小的演變沒有作討論,如更早以前出現過的青磚(窯制)瓦房時期及現代別墅洋樓時期。
二、農村建筑風格樣式。
我們有學者在研究現代化時發現現代化其實就是一個趨同化過程,也就是說世界日益趨于同質化,而城市化是現代化內容之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化也使得很多不同地區日益同質化,這就是說我們在討論農村建筑的風格樣式特點時更多的還是以傳統建筑為主,因為現代建筑是在現代化城市化下興起來的,就整體來說具有很大相似性。
我們討論江西農村傳統建筑主要是指磚瓦房(因為土坯瓦房現在已極少所以就暫且不談),包括上面所說的土磚瓦房和紅磚瓦房及略微提到的青磚瓦房。總體來說,瓦房在目前農村中所占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雖在結構和布局上有很大相似性,但因地區差異也形成了區域性特點。
1、建筑結構。
在結構上,青磚、土磚、紅磚瓦房在整體上都是以窯燒瓦為屋頂,以磚為墻壁,以橫梁木板為樓板而組成的二層結構的樓房,每扇門都會相應的門檻,且大門門檻最高且有兩個門葉,兩個大門葉外層還會有一道半米高的小矮門,主要用于攔住狗貓雞等進或出,其它房間門檻較低且只有一扇門葉。屋頂瓦面整體呈現“^”型且四面都要向外凸出墻面形成屋檐,瓦面也擺成一道道水溝,這樣以適合南方多雨水天氣,方便排水,這是和北方農村的平房是不同的,南方農村曬場在戶外而不像北方在屋頂。傳統上的瓦房在房頂上也基本上會空一個大口子,在屋內相應地方建一個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井”。
2、建筑布局。
首先,室內布局方面。瓦房一般都是有五間左右組成,最中間也是最大且正大門進門那間就是客廳,客廳正中央是墻面上是祖先牌位或已故老人遺像或神仙畫像或與家族相關的東西,現在大多是毛主席的畫像,下面則是飯桌,兩側墻面就是字畫之類的。客廳兩側各有相對稱的四個房間,這主要就是臥室。用橫梁木板所構成的二樓也會設一些房間,主要是用于儲存糧食、柴木等物品,也的也會用來做臥室。后墻也會有一個面向屋后的一個單門葉的較矮的門,方便家人和外人進出。
其次,室外布局方面。相對于現代式建筑尤其是大都市的漂亮樓房,在農村這些磚瓦房屋有時總會給人一種貧困落后及衰敗的景象,但其實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看出,這些磚瓦房的整體布局也是給村莊增加了一道漂亮的景觀,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的整齊的住房形成一個整潔美觀的村莊,每家房屋相連,且中間的起連接作用的墻壁都是公共的,使這一排房屋形成一個整體,不像城市里雖房屋相連但各有自己的墻面,還是相互獨立的。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農村和城市兩個社區成員之間關系的不同。
3、青磚帶角瓦房。
以上是對江西農村普通建筑的風格、結構、布局等方面所作的整體性一般性的分析,其實在江西有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著別具特色的建筑,如贛西、贛東等部分農村地區所保留的那種傳統的青磚瓦房,這種瓦房最大的特色就是屋頂上兩側(沿除正門后門扇墻壁外的另兩側墻壁而上)都會建有與墻面平行且向上翹的角,一般是一邊三四個角,另一邊有相對稱的三四個角,形成六角或八角一致向上空有角度地翹起的屋頂,正門和后門所在墻壁頂上仍是由瓦面凸出超出墻壁而形成屋檐,但有角的墻壁卻是沒有屋檐的,因為墻壁直上就是用青磚所砌的角,這些瓦房也都是以一排一排形成整體而出現于村莊的,與眾不同的就是雖房屋都相連但還是可以明顯分出界線的,因為各家房頂都少不了有六個或八個角。這些青磚瓦房在外觀使村莊整體上別具江南古鎮的風格。
三、結語。
由于建筑、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和分析研究能力有限,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響,筆者在本文中只是就近年來的農村調查情況而對農村建筑所作的整體的一般的淺略分析和研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也關注和研究中國農村建筑問題,因為我覺得這農村建筑的變化發展及相應的風格、結構、布局等都是反映著農村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發展,可以促進我們對中國鄉村社會的認識和農村問題的研究,以便我們今后更好地發現和解決鄉村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把握農村發展趨勢,促進中國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一個學者對鄉村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江西師范大學鄉村治理與發展研究中心
劉聰秀
2007年8月31日于師大瑤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