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 劉聰秀
當我們談到農村,尤其是談到山區農村時,在大多數人看來,那最大的特點就是山水特別多、田地也多,就是地方比較貧窮。的確,山地在廣大農村,特別是在廣大山區農村的現有資源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山多地少也成為許多山區農村的一大現實問題。
有人也許就會說,農村山多是一種好事,因為山多的話,那自然資源、礦產資、砂石資源、林木資源、果木資源等等自然也比較豐富,而這些豐厚的自然資源對于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發家致富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話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個理,可是光有大自然所賜的豐厚的自然資源,而不去或者不會去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就這樣去談發展談致富也許是毫無意義了,也很不現實。所以,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致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能否且怎樣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的問題。
江西興國縣是個典型的山區縣,山特別的多且又高大,這是其最大地理特征。高山多,那各種自然資源按理說也是較豐富的,可為什么興國卻仍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呢?當然,這也許是由許許多多的且比較復雜的因素所致。而就我今年2月到興國農村所進行扶貧調查的情況來看,我覺得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地農村沒能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對于當地來說最為豐富的山林資源。故筆者通過對當地山區農村的山林的利用現狀所進行的調查分析寫下了此文,供大家一起來交流和討論,共同來關注和思考山區農村的發展。
一、山林概況。
我所調查的是興國華坑、鐘田這兩個典型的重點山區貧困村。這兩個村的村落基本都是被重重的大山所包圍,山多地少是每個村落的最大特點。華坑村擁有山地8000畝,而耕地約1800畝,人均耕地僅0.58畝。鐘田村有山地約5500畝,而耕地約1500畝,人均耕地僅約0.7畝。這兩個村的山都較高大,雖然其中有一些山是不太長林木的(當地人習慣稱之為“石壁山”),但大多數的山上不是有許多林木的,不過有不少山上的樹木都比較細小。當地山上的樹木種類大致有:松樹、杉樹、毛竹、油茶樹、果樹等等。從整體上來說是以松樹為主體的,且這些松樹基本上是自然生長的,當地很少人去人工種植林木,就是說人工造林意識很弱,就是對于山上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是不大去管理的。不過,我們在一些少數的山上也發現了曾經人工造林痕跡,但都已是些枯苗了。總之,這兩個村山地多,但林木種類較單調,樹木成材率也較低,使得林木資源不是很豐富。
二、利用現狀。
1、荒廢。
當地山很多,林木在數量上來說也不少,但大多數山林都是被荒廢了,出現了大片的山林被擱置一邊,沒人去管理的現象,而開發和利用就更談不上了。當地村民們的致富眼光基本上都一致投向了外出打工掙錢,只要有能力就想盡辦法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去找發財之路。這樣就把山內的一些原有的資源不肖一顧,讓其荒廢。
2、燃料。
在那被重重大山包圍下的山溝里,面對著高山上許許多多的樹林,說村民們把這些林木荒廢掉,沒有去開發利用它們,這是一個現實(事實),但在一定程度上村民們也沒有完全地把山林置于荒廢狀態,也對已有的山林稍加利用,只不過是這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們所說的開發式利用。因為當地村民們對山林的利用還是傳統式、原始式地利用,就是說村民們只管去向大山要樹木,而不去管理山林。在村民眼里,這高山這山林根本上就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柴木(草)”。所以,村民們對山林的利用就是上山砍樹砍柴,認為山林唯一的價值就是為自己日常生活提供了燃料,只要認為能燃燒的能砍的就都砍下來,搬到自己里儲存起來。所以,你在大山里可以發現各家各戶的門前屋后甚至屋內到處都是堆滿了柴木柴草,離村子較近的山也趨向于變成“光頭”了,樹木越來越稀疏了,就是村民就近砍伐而又不及時人工造林所致。
3、人工造林。
在當地許多荒廢的山上,我們也可以偶爾看到一些曾經人工造林的痕跡,但這種人工造林都是以前當地政府歷任領導當時在任時所搞出來的一些政績,以顯示他們曾在此擔任過領導,也的也許是為了完成上級的達標任務所進行的形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這種人工造林都是在當地政府行政指令下所形成的,少不了會出現盲目性的問題,到頭來只不過是帶來了勞民傷財的結果。所以,我們在山上看到了曾經凝聚了農民錢財和勞力的小樹苗如今仍是小樹苗,小枯樹苗。這些枯苗遍布山頭,這種慘象也許是政府行政指令的盲目性問題,也許是水土問題,也許是種養和管理上的問題,但這在當地已是一個擺在世人面前的事實。
4、油茶和果樹。
當地村民對山林的利用還體現在油茶樹和果樹方面。以前山上人工種植了許多油茶樹,人們在收獲季節到山上摘油茶果子,曬干了用于榨油,這也是一種食用油,曾經這還是當地的一種特產之一呢,茶油價格都是較高的。而現在沒人種了,村民們只是對遺留下來的油茶樹進了利用,在空閑時到山上去采油茶果子來榨油,有的供自己食用,有的就買到市場上去,掙點錢。但山上的油茶樹已很少很少了,這種利用也只是一種很有限的了。近幾年來,有少數當地村民也開始種植果樹了,有個別農戶還大規模地種植了各種果樹,如李子、桃子、桔子、臍橙、楊梅等等。雖然有村民利用荒山種植了一些果樹,出現了一些小果園,但這在山里只是極少數的現象。
三、現狀分析。
在這大山里,有著這么豐富的山地資源、林木資源等,當地農村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消極的山林利用現象呢?這種山林利用現狀是什么因素所導致的呢?也許這里面有著許多復雜的因素,但此次大山之行,我總結出一些因素,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農村的山林開發和利用。
1、農民的思想觀念仍比較傳統,對許多事物還是以較傳統、原始的觀念待之,特別是對于新的東西和新的思想一時還難以接受,在沒有改變思想之前,他們只有以已有的經驗和觀念去對待眼前事物,從而使當地村民的發展眼光較短淺,對大山內已有的較豐富的山林資源只是稍加傳統式的利用而沒有真正地開發利用起來,大家棄之并盲目地向山外跑。
2、社會因素也是有的,在一定程度上社會也是要承擔一定責任的,因為在農民尤其是山區農民眼里,外面是個美好的花花世界,什么都比農村好,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下,外界對于農民的誘惑實在太大了,農民也陷入對貨幣(現金)收入的一味地追求當中,致使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都離開大山走進了他們向往的城市(都市),在那里另謀發財致富之路,從而使山內勞動力嚴重不足,村民固然對大片山林資源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只能讓其置于荒廢狀態了。
3、交通阻塞問題。在這被重重大山包圍之下的許多村莊,交通條件十分差,許多村莊都還沒有通路,就是有也只是村民自己在山里開挖出來的泥沙路,這樣的路都是晴通雨阻。至于修水泥路,政府沒錢農民也更沒錢了,所以山里水泥路極少。這樣就使山內的林木和水果都運不出去,商人也很少進山收購,因進出太困難了,從而導致林業果業等都發展不起來,村民也就只能讓山林資源荒廢了。
4、山區農民在經濟上很貧困,生活水平自然就很低,所以在當地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燃料更多的還是選擇那些基本上不需要成本投入的直接能向大山索取的柴木(草),他們認為山上的樹木雜草砍下來就是自己的燃燒材料。對于煤炭、電力、液化氣等能源來說,農民是沒有能力來支付這樣的享受成本的,再加上交通條件差,就是有了支付能力也不在可能用上煤炭、煤氣,因為這些東西很難進入山內的,就是進去了也要多加上一筆費用了。所以農民自然就選擇了劃算的山上的柴木什么的了,就出現了只對山林資源的傳統式的利用。
5、山林的承包開發利用方面的問題。讓當地農民自己去把山林承包下來再開發和利用起來是有很大困難的,因為農民在承包山林方面缺少資金和開發利用的技術,也缺少來自政府方面的一些相關的政策及開發利用山林的一些經濟思想和管理方法。還有一方面的問題,那就是在當地仍有一些村民小組的山林還是村集體所有的,并沒有分配到各家各戶,這就給山林的承包上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就是說沒產權林權什么的,這樣就使村民承包山林的積極性不高,就不能很好地去開發利用山林資源。
6、自然條件方面的問題。當地山地雖然很多,但土壤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土壤成分、營養、礦物質、水分等方面的問題。有的土壤因為缺少營養、水分的原因,所以山上不是很會長樹木,就是人工種植也活不了,就是能長樹木也是長不大,樹木成材率很低,很多山都是像當地人所說“石壁山”,大多是石壁石頭而植物很少,果樹的種植也是要看土壤條件的,所以當地果樹種植也不是很多,這樣下來,山林的整體的利用情況就很不理想了。
7、人工造林方面的問題。當地的人工造林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村民自愿進行的,而在是政府行政指令下所進行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工造林現象,當地政府領導干部要么是為了完成上級所下達的達標性的硬指標任務,要么就是為了在當地樹立起自己的好形象,大干一番事業,以大顯自己的政績,所以就會強制性地組織農民上山植樹造林,這樣就會帶來盲目性造林的問題,忽略很多方面的問題,不切實際地進行造林,政府不惜花巨資讓農民投工投勞,只管把樹苗種種下去而不去管理,一陣風過后,山上就全是枯苗一片了,山林還是處于荒廢狀態了。
四、思考與疑惑。
我在此次大山一行之中確實發現了當地有大片的山林被荒廢了,農民除了對這些山林資源有一點的傳統式原始式的利用外,就基本上沒有什么開發性的利用了。這是大山溝里的一個現實,一個事實,相信別的山區農村也一樣會有類似的問題,只是程度不同罷了。那為什么這大山里放著這么多的山林資源不用而讓其荒廢呢?是農民的思想觀念問題?是交通阻塞的問題?是農民貧困的問題?是土壤的問題?還是政府政策問題?等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在調查中分析所得出來的,我覺得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確實與當地山林的荒廢有關,當然了,因素也許還有許多許多,還待我們共同去關注和思考。面對這樣的現實問題,我們又如何去讓農民充分地開發利用這豐富的山林資源呢?是解決上述中我通過調查分析所得出的問題?又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還是想辦法讓農民放棄山林改道去尋找新的更有效更好的出路呢?那又如何去走新的路子呢?
總之,我還是那句話,中國鄉村社會,特別是中國的山區鄉村社會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發現,共同去思考,去關注,去研究。希望大家行動起來吧,走進農村,深入大山,一起去關注山區鄉村社會,關注中國鄉村社會。
2007年3月25日于南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