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莫名其妙地被bilibili邀請國家一級演員何冰拍攝的《后浪》刷屏,忍不住點進去看一下,心里更是疑惑,如此空洞的、缺少事跡的贊美,到底是資本的取悅,還是前浪的忽悠?
《后浪》整個視頻,提煉出的關鍵句子就是:
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
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向你們的大氣致敬
表達自我 擁抱世界
敬意從何而來?
先說致敬。致敬在中文語境里已經是個非常重要正式的詞了,一般用在無雙國士、戰斗英雄、抗疫醫護這種為國家民族奮斗的人,或者那些意志卓絕、成績斐然、排除萬難、開創新世界的人身上。
我愿意向整個醫護群體致敬,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刻的挺身逆行,幫助我們戰勝了SARS和新冠,這叫救民于疫病;
我愿意向整個解放軍指戰員致敬,因為他們自建軍以來,無論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還是域外揚威、抗美援朝,甚至是抗震救災、保家衛國上,一代代人付出了生命和青春,至此才有戰無不勝的中國人民子弟兵;
我愿意向核工業團隊致敬,那一代先烈和青年學成歸來,義無反顧一頭扎進羅布泊,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從此讓我國擺脫了敵對勢力的核威懾;
我愿意向消防戰士致敬,無論是大興安嶺大火、大連港油庫起火、四川山火,每次災害,都是他們沖鋒在前,用生命與烈火斗爭;
我愿意向公安警察致敬,刑警保護了社會的平安,武警控制了社會動亂,禁毒警察保護社會不被毒品侵擾,片警維持了社會的秩序,去年共有438名警察犧牲;
我愿意向航天、石油、電力、通信、水務、燃氣、煤炭、芯片、工程行業,特別還有制造業的所有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致敬,因為他們的努力,讓我能夠生活在一個物資豐富極大豐富,社會極其富足、生活保障極其穩定的國家,而他們是付出了犧牲的。
所以,作為成年人,致敬的標準,應當也只能,是曾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做出了貢獻,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代價。所以,Bilibili找來一個1968年出生的何冰先生,鏗鏘有力的說: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而敬意的來源,僅僅是專業、自信和大氣?
僅僅是可以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彰顯了年輕一代的胸襟,就能獲得致敬么?致敬是需要功勞的。
90/00后醫護人員,拜別父母,偷偷報名沖上抗疫一線,為抗疫戰爭奉獻力量,他們有功于國,值得致敬;
90/00后消防戰士,冒著生命危險與大火戰斗,他們有功于家鄉,值得致敬;
還有公安、航天、石油、電力、通信、水務、燃氣、煤炭、芯片、工程、媒體等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只要他們得出了成績,拿出了功勞,做出了貢獻,他們都值得致敬。
但是年輕人,不應該僅僅因為自己的年齡而得到前浪的致敬,而是應該靠自己的聰明智慧、百折不撓、敢于奉獻,靠雙手雙腳打拼出來一番成就,利國利民;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全社會的致敬。
鋪陳了這么多煽情的話,核心就是:我不吝惜向利國利民、為國為民的英雄的致敬;但是我不可能僅僅因為一個群體年輕,又具備了我20年前所缺少的自信和見識致敬。
現在的年輕人(18-25),要比當年同齡的我,知識儲備更加豐富,更加志存高遠,對未來毫不迷茫,而且敢于為自己而活;這些都讓我欣賞和羨慕,我也很喜歡跟年輕人共事——但是如果要致敬,特別還不是針對一個特定的群體,而是針對一個年齡段——請問這敬意從何而來?
后浪到底做了什么事,才能讓前浪心悅誠服的喊出一聲:牛逼?!!!
來自資本的取悅
在五四青年節里,應該首先回顧一下101年前,那批年輕一代的豐功偉績?;馃w家樓就不說了,畢竟那個年代是內憂外患、國將不國的年代,不像現在,中國正朝著奪回世界第一的方向進步中。我們只說百年前的年輕一代,用來探討致敬的標準。
百年前的五四時期,看看那些年輕的改變中國的80/90后究竟有多牛掰:
毛主席,93年,當年26歲;
周總理,98年,當年21歲;
鄭振鐸,98年,當年21歲,24歲翻譯了泰戈爾的《飛鳥集》,27歲出版了《泰戈爾傳》;
瞿秋白,99年,當年20歲,黨的早期領袖和締造者之一,兩次擔任黨的最高領導人;
聞一多,99年,當年20歲,偉大的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后來被國民黨反動派暗殺;
羅章龍,96年,當年23歲,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許德珩,90年,當年29歲,起草《五四宣言》,九三學社創始人,女兒許鹿希嫁給了兩彈元勛鄧稼先;
羅家倫,97年,當年22歲,撰寫《北京學界全體宣言》,31歲時擔任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畢竟當年是亂世出英雄,豪杰四起,我們80/90一代僥幸承平日久,但也踩上了科技革命的最大風口,無論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等,全都在深刻地改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我們這一代拿得出手的80/90后也很多,比如拼多多的黃崢、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大疆創新的汪韜,都是杰出人物,解決了大量就業,改變農村生產關系,勇攀科技高峰,這樣的人,值得致敬。
如果延續秋瑾當年「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的氣概,到了今天,年輕人不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通過個人努力奠定物質基礎,通過個人奮斗突破階層,然后先富帶動后富,利用工業、科技和商業加成,用革新突破桎梏,創造更好的世界么?
而這個視頻里,卻在不斷認可現有的頭部青年人的豐富物質和生活體驗,然后賦予這種消費觀以價值,甚至給予「致敬」這樣崇高的評價?
鼓吹消費主義
這個視頻高度肯定了現在年輕人在現代文明成果下的多元價值觀,包括全球旅行、探索興趣、結交朋友,選擇多樣化生活,把自己熱愛的游戲、舞蹈、Vlog、潛水、跳傘、登山變成事業,最后,強調和1.3億B站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
中國這次抗疫取得階段性成功,靠的不是一兩個勇于表達自我的英雄人物,靠的是中華民族的寫入基因的集體利益、合作協同和有效組織能力。所以這支宣傳片傳達的信息,總讓人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我很喜歡現在青年的腦洞大開,比如前兩天新華社發布的那個中美抗疫對比的視頻,這種思路一定是年輕一代做出來的;
我很喜歡現在青年的豐富多彩,各種各樣的有趣視頻、網絡小說、生活體驗,一點點在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我很喜歡現在青年的實踐精神,在B站也看到了一個人如何把100斤土豆做成粉條;
我很喜歡李子柒的視頻,這種田園牧歌的生活的確能讓人內心平靜,但是我還是會選擇住在發達的一線城市;
B站展現的只是一部分UP主的多樣化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正因為罕見,才會變得稀缺而受人關注。
感覺像資本捧著表揚信,拍著青年的肩膀說:好好消費,好好蹦極,好好旅游,好好追劇,好好發展你的個人愛好,好好享受你在財富文化極大豐富時代的生活——藏著一句「好好負債」沒說——這是用消費主義來跟1.3億青年人喊話。
再回想當年,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帶來了馬克思主義;101年前的1919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治下,青年學生發起了學生運動,火燒趙家樓,追求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探索強國之路,開展了新文化運動,從此社會思潮和社會輿論徹底改變。
當年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正是80/90后。
今天一個輻射1.3億年輕人的大站,卻在單純鼓吹消費主義
——真正能讓我萌生敬意的年輕人,是白天穿上制服,服務社會;晚上脫下制服,開啟多樣人生,就像這個《換裝挑戰》一樣。
如此,才不辜負中華民族自1840年百年積弱,70年勵精圖治取得的成果,不負青春,不負中華,不辜負這歷史轉折點。
跟大家說句心里話:狗屁的消費主義,有錢就花,沒錢就省,千萬別欠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