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我們為什么要實踐?
曾經看到過小學生賣報紙,面對如此情景我還有些驚奇,后來聽家長說,這是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看來實踐是要從娃娃抓起。再回想我們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每到假期學校就會要求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還要準備許多蓋章材料的證明,可實踐到底是為了什么?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最近的實踐談談看法。
文中圖片均源自網絡
文 / 熾熱
1
首先,我認為實踐是認識社會的一種方法。
我們常常講要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并且使得這種認識是全面的、客觀的呢?做調研就是認識社會的一種。比如去了解小商販的工作情況,了解產業工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都屬于實踐的一種,這樣的調研就能夠更好的認識社會。有些人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產業工人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小商販的收入有一多半用來維持房租,人才市場的農民工們攬活十分艱難。
面對這樣的情景,初次調研的人往往感觸頗深,他們對于這些事物的直接感受就是感性認識,可這樣的認識常常是局限的、片面的、不充分的,對于一些經常調研的人來說收獲不大,因為他并沒有對材料進行加工。以上說明人們的感性認識只是簡單停留在表象,并且很多現象、數據是碎片化的,單純從這些表象去看,只能知道事物外部的聯系,卻不能明白事物的內部規律。比如我們觀察到這些底層勞動者普遍生活很艱辛,但是對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沒有深入思考。
因此光感性認識還不夠,我們還需要通過理性認識,探尋事物本質的聯系和規律,找到普遍貧困的根源。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談到:“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離不開實踐”。因此,我們在調研之后寫調研報告,就是為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
可是怎樣才能更好的實踐?這就需要理論的指導。
在調研之前我們要學習一些理論,這些理論是從實踐中抽象出來的,是前人的經驗總結,這說明實踐所獲得的感性認識,是理論認識的根源,若是沒有最初的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也就成了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在學生時代,我們往往會讀很多理論,讀完這些理論之后,留下的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并且對于理論的理解也僅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
比如你讀完《共產黨宣言》后,書中最后提到的“無產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是整個世界”,那么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可以獲得整個世界?祖師爺在這本書中僅是指明了方向,通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可以解決問題,可是無產者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他們之間競爭到底怎么解決,這時實踐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我們拿農民工群體來看,他們彼此間的矛盾很大,攬活時的競爭造成了彼此的對立,我們要是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就是把大家團結起來了嗎。所以在實踐中我們可以檢驗理論,并且能完善補充理論,找到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由此說明理論若不和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理論為指導,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其次,人對于事物的認識總是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但是僅僅認識清楚就結束嗎?我認為還不夠。我們認識事物只是完成了自我認知的改造,而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造客觀世界。
就拿我們學習文化知識來說,不管你是學習社會科學,還是學習人文科學,最終的目的都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用來改造這個世界。我們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學習,就會犯難,覺得枯燥乏味,這恰恰說明,我們學到的理論知識常常是教條的,沒有生機的。當我們將認識(學到的知識)投入到實踐,我們會更深刻的理解它,也會更容易發現理論的不足之處,進而根據客觀實際去更正和完善,以便于更好的實踐。
從調研中抽象出的普遍規律,用來指導下一次的實踐。這樣的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地經歷否定之否定,社會的歷史才會不斷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
我們為什么要實踐?
我想可以這樣回答
實踐是為了更好的認識
認識是為了更好的實踐
毛澤東:實踐論(全文發表于1937年7月)
閱讀鏈接如下
http://mzd.szhgh.com/xuexi/2017-09-24/148434.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