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橙子。上期講到泰勒的差異工資制及最低工資的問題,主要談的是現代生產下的工資制度問題。這期我們結合勞動異化理論講泰勒制的工廠管理制度問題。
一、泰勒制產生的背景
任何管理科學的進步,都以生產技術的變化及社會的變化為前提的。“泰勒制”產生的背景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其標志是電力和石油的大規模使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40),是蒸汽機的大規模使用,其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1914),是電力的大規模使用,形成了現代工業的基礎,瞬間使生產力得到大規模的提升,資本主義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企業規模迅速擴大。最先出現的問題,是傳統粗放的工廠管理制度開始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
1.隨著企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傳統的工廠管理方式無法有效統籌生產現狀,經常使生產陷入混亂;
2.勞資關系緊張,工會組織的不斷壯大,伴隨著工人“磨洋工”現象的產生,勞動效率不升反降;
3.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工廠分工開始細化,生產工藝流程變得復雜化(例如傳統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紡織廠,可能有三十道工序;但是以石油為動力的汽車廠,有上千道工序)。資本主義由“小生產”變成“大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分工及優化變得十分必要。上千道的工序,要是按以前粗放管理(簡單通過增加勞動強度,增加勞動時間進行壓榨)的話,會使效率變得十分低下。
在這種形勢下,泰勒制應運而生,它通過對工人動作、工廠流程的研究,進行勞動分工的細化、勞動定額的制定、生產流程的規范化有效的解決了工廠生產的問題。
從每個家庭一輛小轎車,到排隊領救濟
解決了生產問題,我們看到美國迎來“柯立芝繁榮”(1923—1929),
1929年是個節點,10月29日美國股市大崩盤,全球金融恐慌,在危機發生后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緊接著帶來全球的經濟蕭條,然后就打二戰了。用馬克思的話就是,資本主義陷入到它的基本矛盾中了(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大量的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沒有錢消費。生產停滯,伴隨著社會嚴重的兩級分化,對資本主義社會造成嚴重打擊。但是反觀大洋彼岸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超英趕美,10年走完英法200年的工業發展,生產蓬勃發展。當時,社會主義是潮流,不光工人認同社會主義,連資本家都覺得資本主義,可能沒幾年活頭了。希特勒都稱自己是“國家社會主義”(在那個時候你如果看馬克思的書,你就會覺得好有道理啊)。
二、蘇聯對泰勒制的運用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1918年政局相對穩定時,對社會主義工廠該實行什么管理制度,其實是有爭論的。當時黨內一部分“左派”認為,不應用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工廠制度(泰勒制)及生產技術專家,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及社會制度是一個整體。
當時列寧就和他們爭論起來了,列寧講,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組織學習就不能建立社會主義的人,才配稱為共產主義者。因為社會主義不是臆想出來的,而是靠奪得政權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掌握和運用托拉斯所創造的一切有用的經驗去建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只有從資本主義的第一流專家那里才能學到組織大生產的本領。
談到泰勒制時,列寧講,資本主義在這方面的最新成就泰羅制〔即泰勒制——筆者注〕,同資本主義其他一切進步的東西一樣,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又是包含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它分析勞動中的機械動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動作,制定最適當的工作方法,實行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方法等等。……應該在俄國組織對泰羅制的研究和傳授,有系統地試行這種制度并使之適用。
研究并運用泰勒制從此在蘇聯作為國策固定下來。泰勒制其實發展最迅猛的時候是在蘇聯的實踐,因為當時蘇聯政治制度其實有兩大優勢:
1.通過計劃經濟體制,避免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使生產無比穩定。
2.國家代替資本家個人,實行社會主義大生產。公司技術、制度的邊界,變成了國家的邊界,有效的生產方法和生產制度會由國家意志得到迅速傳播。
蘇維埃政治制度+泰勒制作為蘇聯工業的兩大引擎,是其迅速工業化,經濟騰飛的關鍵。但是泰勒制的一些弊端,并沒有因為政治制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以后的蘇聯解體埋下隱患。因為這種管理制度,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沒有解決“勞動異化”這個問題。列寧的臨時政策沒有因為蘇聯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沒有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克服這個泰勒制的弊端。
三、泰勒制對工人勞動的異化
1.我對異化概念的理解
異化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概念,比較學術的表達就是:“主體創造了客體,客體作為一種異于主體的力量,改造主體的一種現象。
舉例說明:闌尾是人類在原始時期用來消化粗纖維,比如樹根之類食物的器官,但是隨著人類學會了運用火,并發明了多種加熱食物弄熟的做法,現在闌尾變得不重要了,退化到可以切除的狀態。人發明了運用火的方式,這種方式又反過來影響人的器官退化,我們管這種現象叫“異化“。
再舉一個例子,人們為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發明了機器,隨著機器的不斷發展、完善,工人在生產中仿佛作為機器的一個零件存在的。機器變成主要的,人變成次要的,人們簡單的重復機械的動作,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創造力,人的發展被剝奪,變成一個只能執行重復簡單機械動作的機器。也就是說人發明了機器,機器反過來又讓人“機器化“。同樣制度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人們最初為了交易的便利,發明了”資本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反過來讓人”唯利是圖“怎么體現的呢?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我這代生活在農村的人對這句話體會的應該最深,因為我們經歷了農村從封閉的小農經濟的”人情味“,到現在市場經濟下的”人情冷漠“。現在很多文人感慨鄉愁、鄉情的缺失,其實這是資本發展的必然產生的局面,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2.勞動異化當下的表現形式
馬克思對在資本主義下工人勞動提出了四種異化的表現形式,盧卡奇也在沒看到馬克思《手稿》的情況下,發展了”物化“理論。就我這種水平的人來理解,我認為說的都是一個事,馬克思寫的深刻、嚴謹些,盧卡奇寫的豐富些。下面我用馬克思勞動異化的表現形式為提綱,結合“三和大神們”的語錄,給大家解釋一下勞動異化。
泰勒的體系,繼承了亞當斯密對人的“經濟人”假設,他把人的需求的主要動機設定是經濟性的,即只要錢給夠,其他不用想。他把勞動動作拆分到不可拆分并提出相應固化動作,人的勞動變成只是執行固定規范動作的機械動作。生產中人變成“機器”,人在勞動當中的意義,逐漸喪失。就像福特(流水線創始人,發展了泰勒制)所說:“我要的是一雙手,為什么上帝給了我整個人?”也就是在這種制度下,不是資本家心太壞,而是他們自然就想要這樣的“不需要腦袋”的人。為什么啊?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有腦袋”的會反抗,因為這種生產方式是“反人性”的。主動地反抗是“罷工”,被動的反抗就是“怠工”發展到極致就是“三和大神”和“十三連跳”。
大神語錄:“兄弟別去!那是黑廠,我們先去上網。”
在大神眼里,“黑廠“很多,當你仔細問他”好廠“有哪些時,他一定講不出。因為”好廠“是不要”大神“這種臨時工的。一方面,大神們以”黑廠“為名不相信不愿意給老板長期干活,找尋自己的自由自在。另一方面,大量找臨時工的工廠,大部分都是我們講的”小黑廠“,老板給大神們干的都是勞動強度很大的崗位,大神們為了不餓死,只能在某些”黑廠“將就下。我們如果統計一下,大神們進的廠大部分都是他們說的”黑廠“。大神為什么能生存在三和?有幾個因素缺一不可:1.大量的”小黑廠“,對日結工需求大 2.各種小黑中介,將大神與黑廠對接 3.大量便宜黑網吧、旅館、小吃店,滿足大神精神和生活需求。大神的生活狀態是對”坑人的工廠生活“的消極反抗,在另一個層面也反映資本對更廉價的”勞動力“(日結工)的需求。進而在三和形成一個生態閉環。這里既不斷生產對資本之下的生產的”精神反思“,又不斷生產資本的”物質貪婪“。大神在理想和現實,”為人“和”為物“的社會攪拌下,逐漸沉淪。
在這里勞動變成了勞動者的對立面,勞動者勞動越多,越感覺壓抑,勞動不是成為工人全面發展的必須,而是工人們即使陷入無聊的頹廢度日,也要逃離的東西。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而,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一種手段。(馬克思)
大神語錄:“兄弟不要去找廠了,你去也白去,大浪的廠只要年輕小妹,你男的就是年輕仔都沒機會,不信你就試試,你要是在大浪能進廠我早晨六點在海信門口打飛機。“
就業歧視一般人理解往往出現在男女就業上,男性工作者比女性工作者就業范圍廣、工資高的現象。但是在珠三角,這種現象是反過來的。在中國輕工業及低端服務業領域,有一個規律,就是:“能用女工干的,盡量不用男工。”很多廠,打出招工牌子聲明,只招女工,不要男工,將招工歧視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看三和大神沒有女的是吧。女工在生產中被打上:“易于管理,干活賣力,不易流失,對工資期望低”的標簽;男工則被打上:“不易管理,干活偷懶,容易流失,對工資期望高”的標簽。
在生產中人被抽象化,男工和女工變成具有不同生產特性的“物”,人的主體性喪失。人的個性、特性、主體創造性被生產過程中的理性原則所排斥,人喪失了主體地位,淪為被動的客體。(盧卡奇)
富士康工人語錄:“我來富士康半年了,現在還認不全宿舍的人。”
現代工廠將工人“原子化”,具體表現為:
1.在生產過程中,不強調勞動的團結協作,只要將自己本職的活干好就行了(泰勒認為工人只有單獨勞動才能好好干,集體的鼓勵通常是無效的。)
2.工廠為了提高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利用率,通常將工人分成“兩班倒”或“三班倒”,以維持工廠的充分運轉。(一個宿舍通常住著三個班次的人)。
3.生產中禁止一切的工人之間的語言交流及勞動交流(例如不許在生產中聊天,不許串崗)
4.為了賺取加班費,長時間的工作,使工人們無法利用業余時間,建立社區及聯系(一下班,打兩把游戲,累的只想睡覺)。
工人的直觀感覺是什么呢?就是“冷漠”。冷冰冰的工廠,冷冰冰的機器,冷漠的人們,三和大神們至少還會互相取暖,在工廠想的就只能是“縱身一躍”了。在這種生產關系中,人由主體淪為客體,原來人與人之間的有機聯系被割斷,人與人之間變成各自孤立的、被動的原子。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所吞沒和掩蓋。(盧卡奇)
大神語錄:“我現在沒有年輕的時候的沖勁了,現在體會最深的就是絕望,這種生活,整個人都感覺廢掉了。”
三和大神其實只是將深圳打工者的心態發展到了極端。君不見,還有大批干三個月,玩一個月。干一年,玩半年的工友。大部分工友都不會在一個工廠長期停留,三個月是一大關。年輕的工人們不斷用腳投票,最終發現每個廠都一樣。創業機會現在少之又少。工人的壓抑已經不是一個廠的問題了,而是社會性的廣泛壓抑。眾多工友的心聲,只不過是借三和大神的嘴說出來了。
人類社會及人的進化過程就是人不斷的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逐漸改造自身及自身組織。(見《社會發展史》)現代工廠生產的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活的手段。(馬克思)工人在壓抑與沉淪中,進行兩難的抉擇。在三和,大神們由“失望”體會到了“絕望”,與其被工廠生活廢掉,不如讓大神的生活廢掉。
在這里,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能,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馬克思)
四、對泰勒制的超越
當下中國,大部分工廠實行泰勒制,有其合理性成分在里面。什么合理性?下期講。自泰勒制產生,其實在管理上有兩個脈絡,去克服其弊端。一個脈絡是沿著西方“人本主義”管理學在發展;另一個是以社會主義中國的《鞍鋼憲法》為基礎的工廠管理發展。下期給大家介紹這兩個脈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