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bilibili.com
編者按:一位學生會的資深小干事就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了反思。為什么加入學生會?學生會究竟服務學生還是領導?學生會為什么會官僚化?在進行這些追問之后,青春少年的“權力游戲”讓人膽戰心驚。
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講,每當一個學年快要過去的時候,朋友圈都會有幾個學生會的同學曬出九宮格照片,大多數都是在飯店的長桌上聚會,照片里面的青年人洋溢著熱情的笑容。
配文一般都是:感恩在學生會成長的這一年,感恩有某某人出現在他的生命中,共同度過了一段有淚水也有歡笑的時光。對于沒有加過學生會的同學來說,大概會真的覺得加入這樣一個學生組織,看上去也不錯的樣子。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矛盾的地方就在于,在朋友圈里,我們看不到有哪一個同學會說自己加的學生組織不好,但是,你如果在現實生活中跟一個學生會的同學交流,得到的反饋卻大多是負面評價。而且各個高校學生會的情況都是類似的:
1.大一新生們被轟轟烈烈的宣傳——家長催促、學長學姐情懷灌輸、學校輔導員拉人——拉近了學生會,成了一個“小干事”;
2.一年前的某個小干事則苦命媳婦熬成婆,搖身一變成了小干事們的部長;
3.小干事們被新鮮感、任務感、上級命令、半真實半虛假的自我實現感所淹沒,開始了一學年應接不暇的搬磚;
4.新鮮感漸漸失去,現實的異化感漸漸增強,豪邁者選擇終結異化退出學生會,優柔者則半推半就不好意思主動退出,功利者選擇伺機而動等著和自己的部長一樣“熬成婆”。
5.一年后,舊的循環塵埃落定,新的循環就要開始,當上部長的小干事開始向下一級新生撒網,其他干事們則紛紛退出,導致每年學生會各個部門招新的介紹里面只有部長和副部長兩個人(看著都尷尬)。
所以,后來當我再看到曬學生組織的經歷,并配上“感恩”、“感動”這樣字眼的朋友圈時,也就是一笑而過了,畢竟類似的朋友圈連配文都是幾乎雷同的。
當時我也是學院學生會的小干事之一,經歷過一個較為完整的周期循環。一開始幾乎所有的新生想加學生會的初衷都是為了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人脈圈,但是當后來我們屁顛屁顛地在商業街上挨家挨戶拉贊助、在超市大包小包地購買物資、深夜伏案填寫excel表格、用加減乘除計算分數的時候,才深刻理解了“干事”二字的含義——如果不給你派任務讓你干事情怎么會叫你“干事”呢?
圖片來源:網絡
平時我們也會一周開一次部門例會,總體上的流程是這樣的:
部長:我們兩周之后要辦一個**晚會了,我們部門需要負責的是這幾項工作。
我們:哦,好啊。(假裝很熱情)
部長:我們分一下工,小強,小藝,你們倆做場務,負責在每一個節目前后搬話筒。小王,小張,你們負責買給嘉賓的禮品和禮品袋,去**市場,必須在20塊錢以內。晚會當天下午4點到場……(這么多活啊喂)
小強:啊,老大,四點我有英語課。
老大:你應該翹一下,因為學校要求所有的小干事四點必須到場,沒有例外。
我們:好的……老大。
最后,所有的干事翹了自己的課,犧牲了自己的休息和充電時間,陪著演員們搬了無數次話筒,辦了一次又一次的晚會與比賽,院會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領導的親切好評,而小干事們獲得的似乎只有在晚會結束之后,把大家的集體歸屬感發揮到高潮的學生會成員大合影。
“一、二、三,XX院威武!”
那一刻,仿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仿佛我們都是院會大家庭中毫不違和的一份子。
然而,一學期下來,我們從學生會的經歷中究竟獲得了什么?并沒有人知道。
想起小干事們第一次開全體見面大會的時候,學生會的指導老師,也就是學院的院長,語重心長地和我們說:你們加入學生會是為了混兩個學分嗎?你們加學生會是因為想混個部長主席風光一下嗎?不,我要告訴同學們,學生會是為院里的同學服務的,我們加學生會,不是當官,是為了更好地給普通同學服務。
然而,當時在座的主席、部長、小干事們,我實在想不出有哪一個同學真的會相信這一點。因為學生會舉辦的任何一次活動,都是從上級領導開始一級級向下傳達的,而且自從我所在的學院學生會成立二十年來,就幾乎沒有改變過——從來就沒有任何一個普通同學有機會,就學生會該舉辦什么樣的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
迎新晚會、畢業晚會、校慶晚會、優秀生頒獎晚會……這些華麗花哨的舞臺布景,需要大量人力、大量時間排練出來的歌舞曲藝,都是學院向上級領導展示出來的業績,然而同學們真正需要的,是這些東西嗎?
申請人工退課的手續復雜、申請貧困補助時有同學謊報家庭情況擠占名額、食堂的飯菜貴而且樣式少、校內超市物價奇高、寢室限電影響生活……每當同學們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就仿佛從人間消失了一樣。
因為這些難題,超出了他們的業務范圍。
它一切的活動、策劃、財務、人員都受到學校機關辦事員們一級一級的嚴格把關,它用高效、有序、死板的活動流程告訴每一個同學:權威不可挑戰。
學生會作為學生團體,在歷史上剛剛出現的時候,他們會說:同學們,我們代表大家去和學校提意見!
現在,學生會變成了:好的,老師,我這就去安排人辦好。
還記得我們部門第一次開例會的時候,部長很嚴肅地告訴我們,見到院會里其他學長學姐,一定要正式問好,懂禮貌,原因你懂的。
這才是加入學生會真實的宗旨。人脈、學分、資歷……這些領導從不會公開提到的詞匯,現在明明就是大學生加入學生會的不二理由。
可是跳出學生會這個圈子,那些頂著部長、主席頭銜高高在上的學長學姐,也只不過是比我們大了兩三歲的同學啊。但現在,他們是小干事的學長學姐,同時是掌握號令權的上級,并且還是學校老師的下屬,這就造成了很荒誕的情況——學生會的部長成了擠在中間的小官僚,對上負責,對下差遣;學生會的干事們淪為行政命令的執行者;學生會成了學校機關的傳聲筒,而不是學生自我管理的民主機構。
我曾經是小干事的時候,看到我的部長在朋友圈里對某個小干事指名道姓的進行人身攻擊,什么“不懂得規則就不要出來混”、“腦子不靈光的人就是像這樣的”“怎么就你這么矯情不服從管理”,配圖是未打碼的部長和某個小干事的聊天截屏。如此這個頤指氣使、居高臨下的態度,起因僅僅是這名小干事沒有轉發學院團委的某篇文章。更讓我感到脊背發涼的是該條票圈下面的評論,無論是其他小干事還是其他部長,統統都將槍口對向了小干事。對小干事冷嘲熱諷,對部長連聲叫好者也不在少數。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那些因接近權力而感到欣喜的年輕人》,也讓我想起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在現在的學生會里,一切怪誕的事情就這樣輕描淡寫地發生著:象牙塔不是一個絕緣體,社會里那些丑陋的觸角伸向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很容易想象,從這樣的環境走向社會的學生會干部,真的能做到“為人民服務”嗎?或是,在社會經歷中復制自己的學生會經歷,頤指氣使,只追求風風光光的業績,給自己臉上嘩啦啦地貼金,上演一幕幕“權力的游戲”,卻完全忽視大家的需求與利益。
此時的學生會,非但沒有真正為學生辦事,還成為了無節制利用權力的試驗田。
如果你有參加過學生會和社團文化的親身經歷,歡迎在下方留言
作者:垂簪
編輯:耄耋
美編:黃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